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耳边评测】两万块全能音乐中心—山灵M30“巨无霸”播放器解析

2021-03-03 01:53 作者:耳边小公举  | 我要投稿

散人按:


近两年来,介于便携和桌面系统之间的可移动式播放器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烧友们视野中。国内老牌HiFi厂商山灵近期上市的M30播放器,则将“可移动式”的形态进一步演化。凭借模块化设计、齐全的音频接口、内置的多种声音风格选项,M30向烧友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玩法,令人耳目一新。

-整体尺寸较大、重量偏重,更适合放在桌面使用;

-八大模块设计,每个模块均可拆卸更换,随着官方迭代升级,未来在DAC、耳放等模块位置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在18650电池模块供电下,声音保持了较高的纯净度;

-直通、晶体管、电子管三种模式声音各具特色,适合不同种类的音乐聆听。


【形态:变革伊始】


HiFi播放器的形态变化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十几年前,便携播放器横空出世,大而重的体态还带着台机前辈们的样子。随后几年,各大品牌都致力于给播放器“减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让播放器变得小巧易用。

但对于音频器材而言,想要拥有更好的声音,“堆料”总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让有些中高端播放器走上了牺牲便携性换取音质的路子;甚至,市面开始出现一些定位介乎于便携与桌面系统之间的“移动式播放器”产品,比早期的播放器大且重得多。这类带有探索性质的器材,不仅给烧友们带来声音上的升级,更是让我们有机会跳脱出原来视界的小圈子,体验更多的可能性。

只是我偶尔也在想,假如只是依靠增大体积来实现内部升级、最终输出更好听的声音,那播放器的发展套路也实在粗犷、复古了些。毕竟,过往的发烧体验中,在家听台机、出门带随身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我会更希冀于在新形态的播放器上玩出更多的花样来。


今年年初,山灵推出了一台“大家伙”——M30模块化流媒体播放器。模块化、全接口、多功能,这些设计思路对一台播放器而言显得有些大胆而前卫。许多烧友看到M30时就像发现了“新物种”,关注点不止在于声音,更在于这台机器能有多少玩法。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机器过于令人震撼,我当初在展会上见到M30工程机时,心里感到新奇之余也一直犯嘀咕:有多少烧友会接受并且认可这样一台机器呀?转念一想,山灵也是成立三十余年的老牌厂商了,众多传统桌面系统用户对于这样的器材或许会玩得更加得心应手吧。

对于这样一台重量级器材,我自然不会放过蹭听的机会。2021年初,趁着M30正式问世,我便蹭回来一台M30详细地进行试听体验。


【配置:一应俱全】


拆开快递的瞬间,我感到有些吃惊——M30的外包装,活脱脱就是个保险箱。打开保险箱扣子,翻开上盖,M30的主要配置物品一目了然。除了机器本体之外,最重要的配件就是拆机专用的一套可换头螺丝刀套组,以及两个模块拆机棒;另外,还有一根数据线、一个TF读卡器、一个拉环吸盘、一块鹿皮绒布、一对手套,以及两份使用说明书。在保险箱之外,山灵为M30另配了专用的充电变压器和立式脚架。不得不说,这个开箱体验实在“硬核”了点。有些小遗憾的是,M30并未配备屏幕贴膜、皮套等保护性配件。一台售价接近2万的机器,没有合适的保护措施,一旦划花了,还是很令人心疼的。

M30重达3kg,搬动的时候总令人提心吊胆,生怕手滑发生意外……毫无疑问,除非用户膂力惊人且不怕负重,否则M30是难以作为随身器材使用的。这台机器整体上看是一块扁平的、两侧处理成弧形的长方体,“占地面积”接近一本半A5笔记本的大小。机身正反两面均为两块玻璃面板。正面,上方的6英寸夏普显示屏是系统操作交互的主要位置;下方开了两个圆形的小天窗,可以看到机器内部的电路,其中左侧天窗下赫然展示了两片AK4497芯片实体。模块的拆机螺丝口设置在了机器背面。机身两侧对称性地配置了两个电子管模块以及两个备用的模块。我借用原配工具尝试了一下拆机,整体而言并不难拆,只是电子管位置的排线需要小心处理。

机身前端是一字排开的平衡与单端耳机接口,从左到右依次是4芯卡农、4.4平衡、3.5PRO平衡、2.5平衡、3.5单端、6.35单端,主流耳机插口配备得齐齐整整;中央有一个小液晶屏显示着音量数字;靠右的是金色的圆形音量旋钮,拧起来有分段感,每一小段即为一格音量,同时这枚旋钮也作为电源开关按键使用。

后端的输入与输出接口,覆盖了时下HiFi系统中常见的应用场景:

AUX模拟音频输入端口,使用俗称“莲花头”的线材,如果烧友有外接的音源和解码,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将模拟信号输入M30耳放模块进一步处理并输出到耳机;

USB AUDIO端口,将M30视为纯数字转盘,外接解码耳放直接输出音源数字信号;

双RCA模拟输出、双XLR模拟输出,烧友可以将经过解码模块处理的音频信号输出到外接耳放上,或者在系统中将M30设置为前级输出模式,通过模拟输出端口对接后级放大器或有源音箱;

USB DAC、有线网络、数字同轴、数字光纤输入端口,支持烧友把PC、手机或播放器作为数字音源对接M30。

另外,背面还设置了电源输出端口、数据线接口、USB外部储存接口。

M30基本上已经配备了我们组建HiFi系统所需要的耳机接口和输入输出端口。强大的外部延展能力,让M30变得相当全能。

开机进入M30的操作系统。M30搭载的是半定制安卓系统,主界面仅有扫描音乐、本地音乐、文件夹、网络服务、音源切换、设置这些图标,以及正在播放的曲目状态栏。在从界面顶部下拉菜单中,可以看到安卓播放器常见的各项功能开关。安卓系统不仅代表着简便的操作交互方式,也意味着M30可以便捷获取流媒体音乐资源。目前M30支持包括QQ音乐、Spotify、Tidal等音乐平台,不过并不支持开放安装APP,需要等待后续固件拓展相关的平台服务。

在系统操作交互方面,搭载高通骁龙430芯片的M30基本运行流畅,但时不时也会出现反应迟钝的情况。当然,固件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现在的水平来看也是瑕不掩瑜的。

【声音:不止一面】


整体把玩了一遍机器的客观部分后,我开始测试M30的声音表现。

在M30身上八大模块中,直接与声音相关的是解码模块M30D、耳放模块M30A,以及左右声道各一块电子管模块M30T。M30D配备双AK4497解码芯片,搭配新设计的I/V转换方案与CPAF低通滤波技术,确保模拟信号的纯净度。M30A采用经典的ADA4610-2×2+BUF634×4结构,降低失真的同时提高输出电流。M30T采用KORG 6P1电子管,这也是目前便携领域中运用得较为成熟的一款胆管。从硬件配置来看,M30的几个主要模块都颇具诚意,但实际声音表现还需要靠耳朵来验证。

为了方便试玩M30的各种功能,我先将其作为一款一体式播放器,试听各种模式下的声音。M30预设了三种不同的音色可供选择,分别是直通、晶体管、电子管模式;增益有低、中、高、超高四档可选;单端模式下支持单/双DAC切换。我首先用AKG K812 Pro作为测试耳机,接在单端口,增益打在超高档,并打开双DAC进行测试。

直通模式下,M30呈现出来的是较为中正直白的声音。三频方面,高频具有不错的延展性,并不一味增加光泽让这个频段亮得刺耳,却也没有牺牲信息量;中频显得自然而缓和,人声的位置适中,口型清晰而又不糊一脸;低频并不提供过多的弹性,量感也不算多,收敛得比较快。整体而言,直通模式下的M30三频分布较为均衡,所打造的是一种不过度强调某一频段的声音。而这种直白均衡的声音风格对音乐的演绎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并相对更擅长于演绎器乐曲目,能够良好地还原乐器的音色。

而晶体管模式的声音,则与直通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晶体管的声音在中正之余增添了一些润泽度,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在表达上都增加了几分柔和。三频方面,低频明显比直通模式加重了些,既能下潜到更深的空间,又将残响往外泛出一层。中频的密度有所增加,人声更有厚度,且位置也略微靠前,表现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中低两频的作用下,乐曲的氛围感更显强烈,声音也更为耐听。如果把高频单独拿出来,会发现这个频段依然保持着与直通模式相近的表现力,但放在乐曲中则更像是为中频作点缀了。总的来说,我倾向于以晶体管来演绎流行乐、爵士乐、摇滚乐等曲风。此外,从直通模式切换为晶体管模式时,耳机声压有些增大,需要提前将音量调小一些再进行切换。

在预热了10秒之后,随着模块中LED灯亮起,M30就可以以电子管模式工作了。此时的M30声音显得十分醇厚,电子管独特的味道让音乐尤其是人声曲目产生了厚重的音效,婉转而迷人。电子管模式的三频分布大体上和直通模式有些接近,中频方面会比之稍厚一些,与浓郁的韵味相叠加,将人声曲目演绎出更加独特的效果。


无论是直通模式还是晶体管模式,M30在素质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得益于18650电池供电电流的纯净性,M30的声音背景足够黑,声音的演绎也相当稳定。声场开阔舒展,声音坐落得十分规整,边界远而模糊。结像大小适中,形体清晰。解析纤毫毕现,略微有一点锐化,放大了细节。动态虽不至于达到山呼海啸的程度,但也能表现出一定的澎湃之感。稍显不足的是,M30的瞬态响应速度不能算快,对乐曲的情绪强弱变化有时候会表现得过于温和。

相对而言,电子管模式在解析上稍有些不如另外两个模式,当然,这也是电子管器材经常出现的情况;但在空间感的表现上,电子管模式还是站在了与另两个模式相近的水平线。

在驱动力方面,超高增益下的M30完全可以撑起K812 Pro的声音架构,并给予不错的声场、动态效果。非要挑出问题的话,我觉得如果声音密度可以有所提升,那么整体的声音表现会显得更加扎实一些。而即使是驱动森海塞尔老旗舰HD800这样不容易推好的耳机,M30也不会让声音垮掉,依然能维持住基础的声音结构,并带来充实的内容表现,只是在声音层次感上有提升的空间。

大耳机驱动效果可圈可点,耳塞方面会怎么样?我先将M30增益档调至低增益,随后插上了搭配DITA OSLO升级线的拜雅榭兰图。直通模式下的M30将榭兰图细腻、温情的一面展现得颇为到位,对于榭兰图人声偏远的问题也没有刻意藏着掖着,将榭兰图的特点重现于我耳边。切换到晶体管模式时,人声的位置并未提前很多,但听感却更加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将“榭兰图不擅演绎人声”的短板予以弥补,并且晶体管的声音特色与榭兰图本身的风格也颇为搭调,氛围感丰裕且松弛,相当耐听。

在将M30当作一体式播放器试过一轮以后,我开始围绕机器背后那两排接口来“折腾”:先是通过USB DAC口接上电脑重拾PC HiFi的玩法,播放电脑本地音乐或更多流媒体平台资源时显然更加便利,只是这时候输出的数字信号多少有点不纯净,带有些杂音,不如一体式播放器的效果;用同轴接入几款随身播放器作为音源,可以感受到音源级别越高时输出的数字信号质量也更好;外接传统的分立的解码耳放系统时,可以对比出M30对头戴大耳机的驱动饱满程度是有些不如传统分立系统的,但依然能够让大耳机发挥出规整、健康的声音来。

总的来说,M30首发的模块组合,我认为兼顾了耳塞和大耳机的驱动效果,并在其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尽管不一定能够超越同价位分体的桌面系统,但M30的实力也是朝着桌面系统靠拢的;如果对比大多数随身设备对大耳机的驱动效果,则完全没有因输出压摆不足而产生的“声音打不开”之感。更何况,大多数桌面系统专精于驱动大耳,在驱动耳塞时常有过推的问题,而M30对耳塞良好的兼容性无疑给了烧友更多的玩赏空间。


【延伸:未来方向】

HiFi播放器形态变化的趋势和电话的发展颇有相似之处——大哥大开启移动通讯的格局,随后手机越做越小巧,智能系统又赋予其更多样化的功能,而后手机的屏幕又逐步增大,带动了手机体积随之变大。

作为一台可移动式的播放器,从其功能玩法上看,M30是更接近于台机的: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体式播放器,还可单独作为转盘、解码、耳放、前级使用,连接传统的桌面器材甚至是有源音箱,未来还可以对某个模块进行升级。称M30是“小台机”,并不为过。联想到当下折叠屏手机的出现完全模糊了“手机”与“平板电脑”的界限,是否可以说,M30也模糊了移动播放器与台机的界限?

在我看来,M30在某种层面上也对HiFi播放器未来的形态设下新的可能性。M30是一款独立的产品,但“模块化”“全接口”这两大要素为其带来了无限外延的可能性。通过自身新模块实现升级,或者接入外部器材打造新系统,M30的设计者希望为大家呈现出的是一套完备的HiFi解决方案。

往更深远处讲,还是以手机领域作为参照:作为移动智能终端,如今各品牌都在围绕手机打造智能生态,当下常见的智能家居就是比较成功的落地案例。对HiFi领域而言,以一个终端控制家用音响系统、桌面系统、随身系统等等,打造成一个HiFi生态,无疑将为拥有多种多样发烧方式的烧友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从M30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场景出现的苗头。

当然,那些遥远的事情现在很难猜测出个所以然,但近的事情完全值得期待,比如新的DAC、耳放、电子管模块,给烧友们带来新的选择;比如备用模块的位置如何填充,拓展M30的可玩性;比如主控系统将如何升级,让烧友们操作体验更为便捷……每走出一步,都意味着“M30生态”会更为完善,拥有丰富接口、覆盖大部分日常使用场景的M30可以更进一步发挥价值。


【漫想:常伴之侣】


试用M30一段时间之后,平心而论,M30给我的感触颇深:这是一台能够常伴我们发烧之路的机器。

有别于常规的器材更新换代相当于出一款新机器,M30的迭代发生在内部的模块身上,换言之,M30可以像组装PC电脑那样实现单一硬件上的升级。因此,只要山灵持续投入新模块研发,M30就可以成为在烧友手上玩许多年也不会被淘汰掉的“长寿”机器,常玩常新。从这个角度来说,M30并不容易“落伍”。

我原先以为,M30是针对山灵传统台机产品用户而设计的。试用M30的过程中,我猛然发现是自己狭隘了。M30提供了完备的输入输出接口,对于随身耳塞玩家、大耳机烧友,甚至是玩有源音箱的烧友而言,M30都可以在手头上发挥重要的价值。而把这么宽泛的适配性以纵向目光审视,我发现M30的适用面覆盖了一个烧友发烧历程中相当长的阶段,从刚入烧到深入研究再到成为经验丰富的老烧,M30都可以持续完成循序渐进的引导。M30打破了烧龄的界限,以“全能旗舰”的姿态,让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烧友能够长久而省心地享受发烧的乐趣。


结构的突破、玩法的突破、场景的突破、时空的突破……“破界”的M30,让我感受到不寻常的乐趣。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耳边评测】两万块全能音乐中心—山灵M30“巨无霸”播放器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