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国文课演讲稿 《斗酒学士王绩》
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热爱传统文学的第一束火焰。而五百多首唐诗,其中不乏冷门的号好诗没有被收录进这三百一十一首之中。打开唐诗的大门,迎面是六朝余下的浮艳未消,即使李世民,虞世南等人有意创新也难以摆脱这华而不实的诗风,唐诗的开篇是如此的不明朗。
今日,翻过唐诗辉煌史册,写下第一笔淡墨飘然的是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的田园诗风,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秋风红叶,落辉晚照中显得那么的恬淡朴雅,而他仿佛独立于这片田园美景之外,长歌采薇,相顾无识,如此的孤寂,如此的独身世外。
回顾王绩三仕三隐的经历,他从“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到“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一直坦率真实的活着。出生显赫的太原王氏之家,他的哥哥是当朝最有声望的儒学家。他的诗覆上的不是李世明的杀伐怀柔,不是虞世南的自居高位,更非兄长的中庸持正,没有一丝官场仕途的俗气,未见半缕骄奢淫逸之风,《野望》之中,只有恬淡自然之风,只有一个身在田园,心在世外的王绩,没有分毫的刻意求新,却是以让人耳目一新。这首《野望》无愧于唐诗开篇第一首。
生在隋唐交替之际,王绩终究无法实现“待诏封侯”的政治理想。《自撰墓志》中提到“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可谓是他“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采薇”的典故出于周朝之初,佰夷叔齐因灭国耻亡,不食周粮,在首阳山采薇菜充饥,是义隐的代名词,而王绩其人也是一个切切实实的隋朝遣臣。他没有绝食言志,也没有选择就此郁郁寡欢,而是自隋至唐,始终“不乐在朝”他在三仕三隐经历中,对自己一正统儒者自居,以孔子周公为楷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知晓日出日落随意自然,洋洋江河自可任情东流,洒脱地放下儒家的处事准则,大胆地确立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睡与醉。
“不知高枕枕,时取醉消愁。”睡足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态度,醉是他对社会的消极反抗。《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之中,“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思独为醒”……更有“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看”“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散逛时须酒,萧条懒向书”等诗作。虽篇篇有酒,却无一醉语,这些诗表现出的,不仅是他对魏晋之风的祈慕,更以极其自然的语言和遒健俊逸的气概,涤尽初唐排偶板滞的习气,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曙光。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他既用《野望》中的清新淡雅涤荡了靡靡六朝亡音,与王维孟浩然遥相呼应,也在《赠程处士》中愤激厥词,落拓疏狂,为盛唐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埋下一颗豪气的种子。他随性坦率,为史焦革之酒出仕“太乐丞”,一首《山中叙志》奉守一生一世,旷达真实,坦率真诚,无愧“斗酒学士”之称号,“若顽若愚,似娇似激,确为唐初的”逸人狂士“,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旷怀高远“,直追魏晋风流,他简傲嗜酒,背离兄长之道,为唐诗开启了参差多态的一角。打开唐诗的大门,王绩是初出的一轮淡月,他的身后是”初唐四杰”,“大小李杜”,是满天的繁星,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