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加蔡司的蓝蓝超大杯爽吗?X60 Pro+影像体验


本篇回答会直面先有固件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反思,篇幅较长,如您能耐心看完,十分感谢。
开门见山吧,这次蓝(vivo)蓝(Zeiss)合作是一次双赢,在线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为什么要找蔡司合作?蓝蓝相配的梗就不说了,我的看法在于群体性与视觉。
和蔡司合作的厂家并不少,大家也都聪明,选择蔡司的联名优势有两个:
1. 作为一个涉及面由上至下,覆盖宇航,天文,科研,电影,广播,相机镜头,手机的品牌,相比其他镀膜和光学设计大厂,不仅根基深厚,尤其发源地为德国,相比日系各种大厂镀膜,在普罗大众之间更具有良好的传播适应性(尤其对于中国民众)。
2. 蔡司的光学设计标识相比很多大厂,具有更好的视觉适应性,一个小蓝标,一个红色T*就能解释很多内容,你想想,如果是富士龙的话,FUJINON Super EBC Coating这行字要怎么在手机ID上做Layout?想想就发毛~~,蔡司多聪明,一个小蓝标ICON,一个红T*Symbol就全部搞定,口碑良好,排版容易,物料又好设计,血统........呃,姑且不说血统吧,咱们看回手机。
这次直击重点,作为一个喜欢拍照的发烧友,对拥有红T*,微云台,GN1超大底加持的vivo X60 Pro+超大杯拥有怎样的影像记录实力,通过拍摄体验,我的看法分为以下几部分阐述:
1. 超大杯独享的蔡司红T*有没有意义?
2. 蔡司色彩调教能被感知嘛?有没有什么局限性(限制性)?多摄之间的色彩管理与统一度如何?
3. 微云台如今在这次超大杯上实装,效果如何?
4. 这款手机的做工颜值与手感如何?
5. 跑个分呗!
6. 在下的个人看法与总结。
---
我们先说第一点:超大杯专属的红T*有没有意义,或者说,意义大不大。
我先给大家看两张图:


这两张图的共性是顶部都有强光源照射,从近乎直下的角度入射镜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组和镀膜的品质一般,会发生几种情况:反差降低,颜色发灰,出现光斑(情况视镀膜与片组品质而定),而vivo X60 Pro+的出图依旧能够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色彩传递饱满,反差适中,其中缘由我就不再费口舌了,我们接下来看一下超大杯和另一个售价接近的准旗舰手机面对点光源的死亡(即死)工况下的对比:

有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个白色圆弧了吗?那可不是月亮,而是因为强烈光线在镜头内部多次反射造成的鬼影,这种全方位强照明的LED路灯对于目前手机的光学模组来说就是死神,见一个死一个,我们放大看看到底红T*镀膜对于鬼影和光晕的抑制能够改善到什么程度:

你说杜绝了嘛?没有(毕竟死亡工况),你说改善了吗,改善明显,某些场景,这种改善就会起到决定作用,比如在狭窄巷子里的仰摄:

这种工况下如果镜头组和镀膜品质不够好,天空光很容易会蔓延,污染到楼群暗部,好的镀膜就能明显改善光污染,最大限度保持暗部的纯净度。
同样,好的镀膜在增加透光度的同时,顺便也把丰富的色彩喂给了传感器,而不是被中途被消耗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色彩的饱和度。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蔡司色彩调教能被感知嘛?有没有什么局限性(限制性)?多摄之间的色彩管理与统一度如何?
首先我要回答你,蔡司的调教色是能被感知的,只是在目前的系统版本号上需要略加调整,在相机测光的基础上略减一些,色彩才更有“德味”,下面的这些照片就是在系统默认的曝光基础上人为拉偏降低的直出结果:



这次vivo和蔡司的联合调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保证暗部下沉力足够的前提下,保持较高反差与浓郁的色彩表达,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可能比较讨喜。
但问题来了,蔡司色的表达有没有什么局限性(限制性)?
可能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就是相机自作主张的HDR算法,在某些工况下一味拉低亮部提升暗部反而会破坏画面的呈现:


或许是损失了些暗部细节,但我个人在对比度强的工况下,更加认可关闭HDR的视觉感受一些,尤其是立体感与色彩的表达更对我口味一些,好在开关HDR很简单,在顶部面板直接点击即可,没有藏在二级菜单。
关于多摄之间的色彩统一度,好坏各半,好的是多摄色彩统一度是我用过最好的之一,非常和谐:



细心的你或许发觉了,坏的地方就是白平衡偏品偏冷,这一点在人工光环境下尤为明显,我们肉眼所见(模拟)与X60 Pro+拍出来的对比大致如下:


考虑到多摄的色偏倾向一致,所以调优并不难,我认为只是一个固件的事情,或许下一个版本就能解决了。
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微云台如今在这次超大杯上实装,效果如何?
说实话,这也是我最关心的问题,甚至关注程度超过什么蔡司联名。因为色彩感知与审美是颇为主观的,而抖动抑制带来的更多创作可能则是相对更为客观的,我们来看下面一组图:



这组图有一个共同点,开启了专业模式,锁在ISO50,快门1/2秒,在振动(车辆经过带起的路震)的桥面上手持拍摄。如果没有高感光元件与稳健的防抖,这些照片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依靠外接辅助增稳设备才行。
在这种工况下即使用了最低ISO50,画面依旧有些过曝,我有些感慨,想到了不争气的三星。
这个家伙当年的双光圈设计其实既可以避免外置ND滤镜的反光,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最低ISO慢门过曝的情况,但可惜,没有然后了。
言归正传,我认为如果有一台相机同时配备了高感光元件+微云台+双光圈,那就真的爽飞了。
vivo,加油!
哦对了,下面有个视频关于微云台拍摄视频稳定度的演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哈: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旗舰手机也能做到这么稳,但是请仔细看,虽然大家对于俯仰,摇摆的抑制都做得可以,但手机光学防抖(OIS模组)最难抑制的Z轴抖动也被X60 Pro+克制的很好,原因就是微云台把整个模组都封装起来,并且活动范围更大,如果OIS也要做到Z轴抑制,要么需要电子防抖(裁切)介入,要么就必须把防抖组做得更大,道理是一样的。

用近摄镜头拍摄可以看到微云台周围充满了传动丝,可以在各个方位进行负向动量补偿,这也是vivo坚持走难路,攻坚的一个原因: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第四个问题:这款手机的做工颜值与手感如何?
对我来说影像系统是最重要的,所以把这个问题的权重靠后了,见谅哈。
我收到的是蓝色素皮版,上手的感觉就是重量完全能够接受(本人已经习惯Mate40Pro的重量和手感了),厚度适中,做工细致,我放几张图大家感受下:

虽然摄像模组凸起了,但做了两层阶梯,用不同的大小,质感以及色彩形成强烈的层次感,这种视觉运用深得我心,底层的雾面处理接近素皮的质感,顶层用黑玻璃以及圆角收边设计强化视觉,配上五彩斑斓的镀膜以及小蓝标和红T*,规整有致,很有儒雅感。

音量键和电源键被安排在同侧,电源键做了滚花处理,再触感上做了细分,这点小细节不得不点赞。

由于曲面屏加四曲面处理的关系,机身整体都保持这圆润的视觉感受,当然,点睛之笔在此:机身顶部,在一块金属质感细板上写着:Professional Photography,仪式感爆棚。


对我个人来说,X60 Pro+的身板重量适中,做工细腻精致,颜值儒雅,完全配得上它自身的定位。
第五个问题,跑个分呗!
在下不玩游戏,就凑合用3DMark和鲁大师跑一遍截图给各位:


分数似乎还可以,不过数据处理性能对我来说关乎的是照片与视频而不是游戏,嘿嘿。
最后一个问题:我的看法与总结。
呼,终于写到这里了,相信你们看得也有点累了吧,我把话说简洁些,对于vivo,这个超大杯完全是一个不错的新起步,无论是影像素质与匹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完成度,一些小瑕疵比如人工光下的白平衡以及HDR的暗部介入对于立体感的影响,对工程师来说都不是难事,相信很快就能达到更好表现。
对于vivo来说,蔡司红T*镀膜以及微云台配合大底的组合可以形成一个很不错的体验护城河,就其价位来说,X60 Pro+能提供非常出色的拍摄体验,即使只看系统,Origin OS的变形器也能让用户眼前一亮,用集成的方式轻松改变视觉元素的风格,视觉体验在不同的领域切换的感受真是很奇妙。

尤其是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街拍爱好者,
“镜头包”的自定义与一件呼出特定选项(镜头/功能)实在太实用了:

对我来说这是今年为数不多让我爱不释手的手机,无论做工手感还是系统便利性以及拍摄性能都能满足我的需求,当然奢求(总要有盼头嘛)就是加个双光圈,那就爽飞天了。

没错,结尾是惯例的更多样片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