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乒器观察 98:选择市场版、特注和金标的核心
在前面的文章中,黑马君已经有很多篇对比过蝴蝶的市场版、银标特注、金标,甚至也评测了难得一见的选手注Vis(闲鱼极有可能找不出5支是真品)。在初始阶段,笔者也以为市场版-特注-选手注,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层层递进的关系,选手注必将是最强大的,最能作为主板的。这也是鄙人的职业生涯追求。(一个是技术上,前些年想着2000分就很强了,现在我的高手朋友说继续这样练,2300并不是那么难;另一个就是得到一支内置选手注)。除了市场顺其自然的炒作,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某国手,因为俺的一篇写某编码Vis的文章,多花了一倍价钱购买一支Vis)。

但在更多的内幕了解和思考之后,发现:拍子的个性化不单单是因为每个拍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灵性的,还因为它是否能跟选手契合,从而达到“人拍合一”。这里头,也有一些拍子与人的缘分。而最终选手选择的,有可能是“市场版高于特注”。
P.S.以下信息如有误差,纯粹只是误差,已经尽笔者所能了。

张继科的主板
没错,是一支市场版Vis。在他接受采访(应该是2017年)的时候,板子已经作为主板用了7年。只是比赛时才用。平时训练时用备板(选手注为主)。张继科说木头是有灵性的,唯独这块板子他的感觉最舒服,包括手柄的弧度,甚至润滑度。其实,黑马君对比自己两块吉村真晴限量,亦会感觉:流汗之后,这第二块真的更容易手滑。不及第一块舒适。要知道,吉村限量都是同一批的东西,尚且有这种差异。
无论是张继科的某码、王楚钦和陈梦(我是故意把他俩放一起的)的圆标、还是梁靖崑的绿豆柄,都是市场版Vis。你们看,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码!所以,这实在也不能作为鼓吹/炒作哪个码更好打的凭证。

码的执拗
码与码之间确实有区别的。比如在黑马君眼中,O码显得有点闷,但木头很韧,配两面外套更舒服;R码持球好,冲杀起来有一种厚重感;U码偏脆实,击打比较给力,弧圈不够持球;最新的V码容易透、好吃球,但球质不够厚重。很多业余球友全然不顾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喜好,一味追求“码就是老的好”。更何况,同样的编码之中,本身就有差异。
比如某国手,不单单是追求某个X码(为防止市场操作,用X代替具体的那个码),还追求X码的前几位是相同的。简单地说,就是他打了这个码的Vis适合自己,想找相近手感的罢了。最好是相近的批次。这方面看来,国手们的手感着实比我们这等发烧友都细腻。我们能打得出码与码之间的区别,但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打出了批次间的区别。
但是我们要知道,适合国手的,不一定适合我们。比如相对来说,我们更相信金标Vis的品质(最早期的金标,选材上确实优化,还专门送了一批给国家队)。但是一些选手偏偏试过金标Vis后,觉得市场版Vis手感上更适合自己。更不用说鳗鱼等人现在连金标都不打,转而选择市场版的林高远ALC了。(除了蝴蝶签约选手,能获得选手特注的屈指可数,除了与蝴蝶有渊源的小枣。然而市面上现在竟出现了连石川和DN等本人都未曾见过的选手注。)
总结而言,即是:在选手眼中,市场版、特注、金标以及选手注,是没有等级之分的,选择的核心是自己打着舒服便好。当然啦,如果我们能打出区别,知道哪个适合自己,比如说有2100分左右的朋友,用铁牌的泰克西姆,他确实感觉铁牌那种老木头在他发力冲时那一丢丢韧劲让他更有底。黑马君也觉得85-86g的吉村,还是比90g的更让我打得放心。
在此之前,如果我们还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就被市场忽悠着什么码更好,什么注更好,其实只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