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解析系列之自我概念的改变

论文说明:该论文源于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题目为Self-concept change and self-presentation: The looking glass self is also a magnifying glass
【摘要】
自我概念更容易因内化人际互动的内容而发生改变,相较于缺乏互动的情境。自我概念的变化会延伸至行为改变,在个体未意识到自己被观察时也会发生。
【简介】
过去的证据表明自我概念往往是稳定且抗拒改变的,但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改变,如在心理治疗中。
偏向性扫描(biased scanning)是一种自我感知加工,这种加工通过行为来使个体注意力集中于自我的某个方面,进而更容易激活相关内容并因此对随后的自我评估产生更有力的影响。
本研究意在检测在公众场合表现某种行为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是否比单独进行某种行为给自我概念造成的影响大。
内化是指将自我概念与近期行为一致化,因而内化也是自我概念改变的重要机制。内化能被认知加工引导,而认知加工又会受到个体行为的驱动。
Jones等人发现指示性行为能够导致自我概念转变,他们指出,行为导致的自我概念转变存在两种认知机制:一是认知失调,行为与个人认知不一致个人为减少认知失调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二是偏向性扫描,指示性行为将个体注意导向自我概念的某一方面,从而使得自我评价时更侧重于该方面,如让个体表现出慷慨的行为,在随后的自我评估中会更突出慷慨的个人特质。
Fazio等人发现反馈情境也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例如,当个体在公共场合被问及其自身内外向相关维度的内容并有机会表现出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时,个体的自我概念就会更容易被行为所影响,表现为自我概念将被提及的特质囊括其中。该研究表明,在公众场合提问内外向问题会使得个体更偏向于内向或外向的行为,如果问题指向外向这一方向,则个体就会更突出外向的行为,而随后自我概念的转变也会与行为趋于一致。
Markus等人要求被试为自己贴上“独特”或“与他人相似”的标签,随后发现被试的自我概念受到了标签的轻微影响。他们为这一现象提出的认知解释是,这些标签改变了相关自我概念的易提取性。
总的来说,内化被认为是通过改变自我概念的易提取性或突出性来实现的。
本研究侧重于公众行为(public behavior)和私密行为(private behavior)对自我概念影响的差异。
公众行为是为大家所知,行为表现者知道或期望自身的行为能被他人知晓并且和自己的身份相联系在一起;而私密行为则是不为他人所知或者是被别人知道但不与自己的身份相联结的行为。匿名或保密行为是私人行为的原型,由于实验室无法保证完全私密(被试或知道有人在观察),因而采用保密或匿名的方式来进行试验以保证私密性。
过去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私密活动,公众活动更能够影响自我评估。私密行为能够撤销、无视或遗忘,而公众行为则会被他人认识到而需要更谨慎小心地监控。这或许也是公众行为更多被加工进而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原因。公众行为的主观重要性要比私密行为要大,社会关系、名誉以及责任等都使得个体在公众场合中关更多的注自身行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从而导致对行为表现的归因分析上有更少的认知资源,换而言之,个体内化公众行为的程度也更大一些。
【研究一:公众行为与内化的关系】
被试被要求将自己描述为“情绪稳定”、“情绪敏感”或与前两者无关的特质(不论被试是否拥有这些特质),一半的被试在公开场合(告知被试单向镜后有观众)展现指定的特点,另一些则是私密的环境(告诉被试单向镜背后没有人)。描述是通过“对过去行为的调查”问卷形式来实现的,被试需要根据研究者指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选项。在实验中,被试要求展现的情绪敏感特质是正常的,不会出现持续性悲伤、愤怒或情绪起伏过大等不良适应性表现。
研究一发现,在公众情境当中产生的内化要程度比在私密情境中更高。
【研究二:内化和行为】
研究二让被试在公众场合或私密场合将自己描述为外向或内向。
研究二还检验在公众场合下内化行为程度的个体差异。Snyder发现对“观众”更敏感的个体有着更高的自我监控意识。而自我监控是一种会使得个体对社交行为中适宜行为变得敏感的人格特质。高自我监控个体对情境线索有较高的敏感性,也就是说,自我监控会调节内化效应。
在研究二中,行为测试为:需要被试将坐的椅子搬到等待室,而在等待室有一位准备做另一项研究的小伙伴(工作人员,被训练对被试的任何话语都不做反应)。记录被试摆放椅子的距离以及与小伙伴的对话内容。在Fazio的研究中表明,外向行为可以通过谈话以及摆放凳子的距离(靠近工作人员)测量;内向的个体则倾向于将凳子放在较远的地方,并从不说话。
研究二的结果为:公众情境比私密行为更容易产生内化,与研究一结论一致。例如,在公众场合要求表露外向的个体在随后的行为测试中比表露内向个体将椅子放得更靠近工作人员且说的话也更多。但是在私密情境中,内向与外向的描述在随后的行为测试结果中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二的结果表明,被试不仅仅只是在口头表达上改变了自我概念,在未被意识到的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自我概念的改变。
研究二还发现高自我监控个体比低自我监控个体有更高程度的内化。这意味着对情境线索和事件更敏感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规范会导致行为内化。对自我监控更高的个体比低自我监控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与先前描述行为相一致的行为。低自我监控者的先前自我描述与随后行为表现之间几乎没有关系。
讽刺的是,高自我监控者本身对印象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表现理想的公众形象,但是其本身又容易被自己想要为大众所感知到而表现的行为所影响,也就是说,高监控个体有时候并不是虚伪的,他们似乎也相信自己的行为表现(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研究三】
研究三试图确定公众情境中能够使得行为迁移到另一情境的因素,以及内化的一些限制条件。例如,未来互动的预期对内化的影响、选择自由度对内化的影响。研究三中,所有被试都需要将自己描述为内向的。
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公众场合下,对未来互动的预期也可能会影响行为的内化。个体在公众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会比在私密情境中更为稳定,因为在未来很可能会遇到公众情境中的“观众”,这就需要个体表现的行为与先前公众情境中描述的自我相一致。换句话说,预期未来会“遇到”将会使个体认为公众行为更加重要,于是导致了更高程度的内化(为了保持在别人眼里是一种一致形象)。
实验控制中,未来互动预期的操纵:一半的被试被告知在未来还需要见到此次为其评析的学生;另一半被试则被告知此次评分的是另一个学校的学生,且学生不会再认出他们。
而选择自由度高低的操纵则是:高选择自由度的被试被告知可以选择继续或放弃实验(如果不能忍受继续这样违心地描述);低选择自由的另一半被试被告知已经有足够的人选了另一项(外向),只能够选择内向。
研究三发现,相比于低选择自由度个体、非自我参照个体、无未来互动预期个体,高选择自由度个体、高自我参照个体以及未来互动预期个体都增加了自我表现的内化。研究三还发现的导致公众行为内化增加的因素都增强了个体的公众行为与内在自我之间的联系。这些结果表明,单纯的自我观察并不太可能会带来内化,而存在其他观察者则可能会产生高程度的内化。
【原因探析】
可能的原因,在公众情境中个人取悦他人的动机提升。还可能是公众情境放大了扫描的偏向性,在他人眼中的名誉、声望、形象等都会增加个体对描述特质的偏向。
公众环境还可能会损害个人对自我信息的加工,导致感知偏见且难以被修正。在私密环境,要求个体表现出与自身特质不相符合的描述,被试会唤起矛盾记忆(如要求描述“外向”,被试同时会想起自己“内向”的经历),因而不会形成特质偏向。但在公众环境中,个体将注意力投入到人际互动中(如将注意转移到未来人际互动的预期中),使得认知资源减少,不能够想起与指示特质相矛盾的知识。所以,印象管理消耗认知资源导致个体将行为归因为自己的人格特质,即便行为不符合先前自己的特质。
【自我概念的改变是否是暂时的】
本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改变并不完全是暂时的(即研究者转过身去就恢复原状),在随后的行为测试中依旧可以看到变化。
如果问题涉及自我的某个角度,则会造成持续性的影响,此外,其他加工也会维持这种自我概念的改变。
自我概念产生持久性的变化与新的社交情境有关,例如搬到新社区,开始大学生活,进入社会等。所以,持久地改变自我概念,可以通过将个人从旧有社交情境中解放出来,并进入新的环境来实现。
库利提出的镜中我就是他人的观点对自我概念影响的一种隐喻,后续许多研究都证实了他人的观念会构成自我的一部分并对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也发现,在被他人观察时,个人的自我概念会更容易被影响,与过去研究中个人身份需要他人及社会现实的确认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