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代的军事特点

2022-04-20 14:20 作者:温驯怪兽  | 我要投稿

唐代军事有三个特点:一是正规的府兵和皇室禁卫军走向衰败和无战斗力,唐朝采用了新的军事体制彍骑,后来彍骑也衰败了,唐睿宗时节度使崛起;二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用宦官李辅国、程振远、鱼朝恩等人,开始宦官统帅中央禁卫军、控制朝政,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起了微妙的影响;三是藩镇割据,地方敢于造中央的反,造成了实力的失衡。



一 、唐代正规的府兵和皇室禁卫军的衰败和方镇壮大

唐代初期中央实力强大,万国来朝

府兵制是耕战结合寓兵于农,跟管仲、商鞅的办法颇相似。唐代军事制服经历了府兵——彍骑——方镇三个阶段,但后来皇室神策军居然打不过陕西地方造反派也就是方镇。关于地方造反派崛起的几个转折点,后文将详细叙述。府兵制度起源于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代的道这一级实际上就是军区、军分区,比如李源定都长安后把自己二十万大军分为关中十二道、就是十二个军分区,这十二个军分区又叫某某军,跟宋代某某军是类似的,是一个军政合一的体制。唐朝建国战争结束后,这二十万大军就在关中就地复员了,成为了农业转业军人,劝课农桑。
李世民的时候,天下有十道六百三十四府,其中关内有二百六十一府,关内是重中之重,关内府兵皆隶于卫,还有一部分属于东宫皇太子即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上府有军人1200、中府1000、下府800,所以全唐有府兵76万-50万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双方加起来又一百万人,可见唐代总兵力不如秦赵两国总兵力。


“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这是府兵制堕落的开始。于是唐王朝第一次开始重新组建皇室禁卫军,这是唐睿宗宰相张说发起的。“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岁二番,命尚书左丞萧嵩与州吏共选之。明年,更号曰"彍骑"”这就是皇室禁卫军彍骑的开始,而府兵更加衰败。府兵“折冲将又积岁不得迁,士人皆耻为之。”也就是说一日为吏终身为吏,永远在地方上呆着。
全唐彍骑有十二万人,京兆彍骑六万六千占了一半,依然可见唐代以关内为重。彍骑的军人有四个户籍,“兵部及州、县、卫分掌之。”天宝年间之后,彍骑也衰败了,“自天宝以后,彍骑之法又稍变废,士皆失拊循。八载,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其后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驮马、锅幕、糗粮并废矣”也就是说到天宝八年的时候,府兵制彻底崩溃,这也是安禄山能长驱直入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地方府兵制解体。先前,折冲府有木契、铜鱼,朝廷征发时,便下敕书与木契、铜鱼,都督与郡府参验合符时,然后才发兵。至是军府已无兵可交,应充府兵者皆逃匿。于是天宝八年(七四九)五月十日,李林甫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标志着府兵制彻底破坏。其折冲、果毅等官员,又多年不迁升,士大夫也耻为之。皇室禁卫军彍骑也走向衰败,“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安禄山的士兵都是边塞苦寒死战之士,皇室禁卫军都是些耍杂技的,自然不是对手。这是微观史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也就是说,府兵制本就是一个寓兵于农、既不耽误农业也不耽误军事的耕战制度,将领和军队不会抱团,但是方镇却形成了地方造反派。
方镇也是从道这个军政合一的体制来的。例如“横海、北平、高阳、经略、安塞、纳降、唐兴、渤海、怀柔、威武、镇远、静塞、雄武、镇安、怀远、保定军十六,曰范阳道”,也就是安禄山的本钱。又如“朔方经略、丰安、定远、新昌、天柱、宥州经略、横塞、天德、天安军九,三受降、丰宁、保宁、乌延等六城,新泉守捉一,曰关内道”也就是唐朝皇室的本钱。
“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犹未以名官。景云(唐睿宗)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这就是节度使的开始。也就是都督带使持节者。李光弼、郭子仪又成了新的军事集团。“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唐代方镇有一个兵骄的问题,方镇的领袖也不一定就是父死子代,也有可能是士兵推举,有一定民主倾向,天子管不了方镇领袖的任命。

唐代外重内轻,“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代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到了唐朝最后时刻,“朱全忠以梁兵、李克用以晋兵更犯京师,而李茂贞、韩建近据岐、华,妄一喜怒,兵已至于国门,天子为杀大臣、罪己悔过,然后去。及昭宗用崔胤召梁兵以诛宦官,劫天子奔岐,梁兵围之逾年。当此之时,天下之兵无复勤王者。”

跟清朝末期有点像,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道光能调动南方各省大军和西藏军区士兵赴广州杭州,有皇室奕山奕经统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仅能调动华北甘肃陕西一带八旗绿营、蒙古骑兵和满洲索伦部,曾国藩已经不听皇命;甲午战争时光绪仅能调动满洲清军,淮军和小部分湘军都指挥不灵;八国联军时,皇室只能依靠义和团和一部分武卫军,勤王军少之又少,袁世凯的武卫军根本不听皇室指挥,甚至发生了东南互保;武昌首义时,北洋军直接逼宫了。“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


二 、宦官开始统帅皇室禁卫军

网络图片


开元年间及之前,皇室禁卫军一直是在建设中,天宝末期,皇室禁卫军出现了与府兵一样的衰败情况,“末年,禁兵浸耗,及禄山反,天子西驾,禁军从者裁千人,肃宗赴灵武,士不满百”,也就是说,唐玄宗幸蜀,实际上跟随的皇室禁卫军只有几千人,并不是电视剧中满山遍野的唐军去四川、震天喊声要杀杨国忠,并没有那么多人。唐肃宗即位武灵很冷清,皇室禁卫军只有几百人。唐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是为宦官统帅皇室禁卫军的开始。唐肃宗时皇室禁卫军称为左右英武军和北衙六军。
以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三个宦官为代表。李辅国原本是个忠于职守的宦官,“能检擿耗欺,马以故肥,荐之皇太子,得侍东宫。”靠自己得到了太子唐肃宗的信任。首先李辅国拥立有功,保住了唐朝,“陈玄礼等诛杨国忠,辅国豫谋,又劝太子分中军趋朔方,收河、陇兵,图兴复。太子至灵武,愈亲近,劝遂即位系天下心。”李辅国又是一个食素信佛的人,被唐肃宗委以重任,可见,唐代统帅禁军的宦官不仅仅是统帅禁军,本身也是朝廷重臣,天子肱骨。“宰相群臣欲不时见天子,皆因辅国以请,乃得可。”“李揆当国,以子姓事之,号"五父"。”连丞相李揆都拜李辅国为父亲。李辅国甚至带领射生官(“又择便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亦曰"供奉射生官",又曰"殿前射生",分左、右厢,总号曰左右英武军。”)有威胁太上皇的举动,“会帝属疾,辅国即诈言皇帝请太上皇按行宫中,至睿武门,射生官五百遮道,太上皇惊,几坠马”然而,“力士呼曰:"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将士纳刀嘑万岁,皆再拜。”但是唐肃宗对李辅国还是保持警惕的。“辅国遂讽宰相裴冕使联表荐己。帝密擿萧华使喻止冕。”总之,太上皇、禁卫军、皇帝、李辅国关系十分微妙,这个时候皇帝和太上皇还是能镇住局面的。

另一个统帅禁军的宦官是鱼朝恩。说到鱼朝恩不得不说唐朝皇室禁卫军神策军的开始,任何军队当然都是不是宦官建立的,神策军也是一样,神策军一开始是由卫伯玉建立的。卫伯玉靠安史之乱战功被进封为荆南节度观察,已经可以左右下属拒绝朝廷派来接替自己的官员,“大历初,丁母忧,朝廷以王昂代其任,伯玉潜讽将吏不受诏,遂起复以本官为荆南节度等使,时议丑之。”但这时像卫伯玉这样的实力派人物还不敢公开和朝廷叫板,而鱼朝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代表皇室建立了皇室神策军。鱼朝恩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及禄山反,如璆以伯玉将兵千人赴难,伯玉与朝恩皆屯于陕。”“至德中,常令监军事。九节度(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讨安庆绪于相州,不立统帅,以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使名,自朝恩始也。”“上元中,以北衙军使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镇陕州,中使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其军。”(唐肃宗年号至德——乾元——上元——唐代宗宝应——广德——永泰)“广德元年,代宗避吐蕃幸陕,朝恩举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天子幸其营。”“广德元年,西蕃入犯京畿,代宗幸陕。时禁军不集,征召离散,比至华阴,朝恩大军遽至迎奉,六师方振。由是深加宠异,改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永泰元年,吐蕃复入寇,朝恩又以神策军屯苑中,自是浸盛,分为左、右厢,势居北军右,遂为天子禁军,非它军比。”于是乎鱼朝恩统帅的神策军压过北衙六军成了正牌皇室禁卫军。神策军大力兼并关内土地,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关,“又用爱将刘希暹为神策虞候,主不法,遂置北军狱,募坊市不逞,诬捕大姓,没产为赏,至有选举旅寓而挟厚赀多横死者。”“北军置狱,召坊市凶恶少年,罗织城内富人,诬以违法,捕置狱中,忍酷考讯,录其家产,并没于军。或有举选之士,财货稍殷,客于旅舍,遇横死者非一。坊市苦之,谓之"入地牢"。”跟打黑除恶和打老虎颇为相像。鱼朝恩成为了第二个李辅国,“上优遇之,加判国子监事,光禄、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等使。朝恩恣横,求取无厌,凡有奏请,以先允为度,幸臣未有其比。”

第三个重要的宦官是程振远,程振远与李辅国一样,都是捍卫唐朝有功,“宝应末,肃宗晏驾,张皇后与太子有怨,恐不附己,引越王系入宫,欲令监国。元振知其谋,密告李辅国,乃挟太子,诛越王并其党与。”唐代宗继位后,程振远代替李辅国掌握禁卫军,“寻代辅国判元帅行军司马,专制禁兵,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保定县侯,充宝应军使。九月,加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赠其父元贞司空。母郄氏,赵国夫人。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十郎"。”程振远对造成方镇割据的局势起过重大作用,“来瑱名将,裴冕元勋,二人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杀害襄阳节度使来瑱、贬官宰臣裴冕之后,方镇与皇室离心离德。这是有依据的,最近有讨论更早的安史之乱时相州决战是唐朝方镇割据的原因,有待探讨,我更倾向于认为早期的史料旧唐书的判断,就是宦官程振远的所作所为导致了方镇与皇室离心离德。


三、 地方造反派与天下之兵无复勤王者

唐代军事网络图片


将介绍两个重要的地方造反派,韩建和李茂贞,以此洞察唐皇室与方镇、唐朝军制的关系。唐德宗泾原兵变后“自德宗幸梁还,以神策兵有劳,皆号"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恕死罪。”神策军军纪败坏。由于神策军补给优厚,“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禀赐遂赢旧三倍,繇是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皆内统于中人矣,其军乃至十五万。”唐德宗重新起用宦官掌握禁卫军,“德宗还京,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禁旅文场、仙鸣分统焉。”其后唐僖宗,宦官“令孜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离为十军,令孜自为左右神策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宦官掌握禁卫军的情况一直未改变。

李茂贞,“及伐李茂贞,乃用嗣覃王允为京西招讨使,神策诸都指挥使李鐬副之,悉发五十四军屯兴平,已而兵自溃。茂贞逼京师,昭宗为斩神策中尉西门重遂、李周〈言童〉,乃引去。乾宁元年,王行瑜、韩建及茂贞连兵犯阙,天子又杀宰相韦昭度、李磎,乃去。”“茂贞将阎圭攻筠,矢及楼扉”,“又诏诸王阅亲军,收拾神策亡散,得数万。益置安圣、捧宸、保宁、安化军,曰"殿后四军"”,“三年,茂贞再犯阙,嗣覃王战败,昭宗幸华州”。“明年,韩建畏诸王有兵,请皆归十六宅,留殿后兵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馀悉散之,且列甲围行宫,于是四军二万馀人皆罢。又请诛都头李筠,帝恐,为斩于大云桥。俄遂杀十一王。”方镇的韩建已经发展到了可以诛杀唐朝皇室李姓亲王的程度。而据说韩建以勤政爱民流名后世,李茂贞姓李但是原本姓宋,不是李唐血脉。欧阳修《新五代史》:“茂贞居岐,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可见方镇不是说就是鱼肉百姓,方镇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应妖魔化。崔胤、朱温、李茂贞、李克用的斗争过于复杂,属于旧五代史内容。这已经是唐朝末期,天下已乱,最后崔胤、宦官都是失败者,朱温掌握了一切局势,朱温的崛起其黄巢起义甚为复杂,此处不赘述。

总结:唐代军事有三个特点,一是正规的府兵和皇室禁卫军走向衰败和无战斗力,唐朝采用了新的军事体制彍骑,后来彍骑也衰败了,唐睿宗时节度使崛起;二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用宦官李辅国、程振远、鱼朝恩,开始宦官统帅中央禁卫军、控制朝政,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起了微妙的影响;三是地方敢于造中央的反,唐德宗时期重新起用宦官掌握皇室禁卫军,一直到唐昭宗用宦官韩全海,宦官掌握皇室禁军这一情况并未改变,这一安排显然是皇帝做出的,宦官掌握近卫军就是皇帝掌握禁卫军,可能是由于皇帝更加相信无法传宗接代的宦官。由于黄巢起义这一巨大历史变化,唐朝国家军事体制解体,以前一切都翻了盘,唐昭宗时宦官、崔胤、朱温、李茂贞、李克用的斗争已经完全脱离了唐德宗及以前时代的规模。

唐代的军事特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