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靠、贴山靠等名称考据及技术应用。

原文节选自《武林》杂志。
原标题《八极短拳 七刚三柔 —兼论八极拳的“顶”与“缠”》
“靠”是古老的技术概念,是拳术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成分。从源头上看,以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而言,就至少出现过“搅靠”、“滚穿劈靠”、“穿心肘靠”、“靠身搬打”、“跤靠跌”等名目,足见在戚继光的时代里,“靠”的技术理念相当丰富,用法多种多样。明以后,流传有绪的传统拳术里,“靠”法亦多有所见。
众所周知,太极拳讲“靠”。与太极拳的创始可能有关系的陈王廷,留下一首《拳经总歌》,是他读戚继光《拳经》的心得之作。其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最为后世太极拳家看重,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理论的发端。对此说,我暂不表示看法上的异同。我要说的是,假如此诗确实出自陈氏,则陈氏的确是一位精读了《拳经》并能有所悟解的拳家。第一,他注意到了戚氏讲的“靠”不是一招一势,而是“诸靠”,是一个技术群;第二,以文献记载而言,陈氏第一次明确的将“诸靠”与“缠绕”联结一起,相提并论,这又显现出他深厚的拳学素养。因为这一点在《拳经》中并无任何文字提示,能悟解到它,需要有技术上的真传实授,或者要靠长时间的精研覃思。显然,这两点都不是一般的浅学武人所能做得到的,更不要说那些冒充武人的张铁臂之流。
太极拳以外,讲“靠”的拳种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恕不冗述。
在技术形式上,八极的“靠”主要有侧靠和背靠两类,侧靠是大宗,如大缠、朝阳手都属侧靠。用法上,起势要徒,发力要爆,还有,一定要下势,就是重心要低,不然则不但容易显露意图,而且会减弱效果。背靠有全背靠和侧背靠两种,俗称“铁山靠”或“贴山靠”,实际都是“贴身靠”的音讹。
这是近战中突然背身靠击之法,理想的境界是将对家挤在角落里,形成夹击效果。
当然,这是假设,一切假设的招势都有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两种前景,民间拳师往往主要靠假设来设计招数和变化,自然不可行性居多,这正是武术总体上越来琥流于虚花的原因之一。所以,先父强调,贴身背击必需立足于“当面定计”,也就是当面强攻硬上,一招制敌,不然反有危险。于是,技术要求就很高,没有十分札实的功底就不敢贸然用之。
==============================
补充,实际贴身靠等靠法,为战场冷兵技术。
主要应用在,两军短兵相接时将敌方靠开,破坏重心进而使用兵器杀敌。
可以想象一下,几万身穿铠甲短兵相接时的画面。
擂台或是街头环境,很难使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