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7):再组六卿,荀氏复兴
观前提醒:本文以叙述晋国六卿的变更与其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主,主要从各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展开,而对于晋国争霸历程以及国君为政举措则不多讨论。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记可能有多处缺漏、错误之处,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601年,赵盾死,谥赵宣子。郤缺继任,六卿如下:

同年,郤缺就以胥克有蛊疾,命其罢官,并安排赵盾之子赵朔为下军佐,胥氏衰落。于是:

公元前600年九月,晋成公在扈邑(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西北,此时晋成公正与楚庄王争夺霸权,和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此地会见)去世,其子公子据继位,是为晋景公。
约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97年间,栾盾死去,其子栾书继任。如下:

公元前597年初(也可能为公元前598年末),正卿郤缺去世,谥郤成子。其副手荀林父执政,六卿的人员配备面临重组。
贵族们又集聚朝堂,商讨晋国目睹着赵同、赵括(二人皆为赵盾之弟)在朝中不可一世;郤克(郤缺之子)、步扬(郤缺堂弟)等待着优惠政策的垂青;荀林父、荀首(荀林父之弟)得宠于先君(即晋成公);先榖在军中统调大军;士会、士渥浊(士会之侄)在高层出谋划策。栾书,这位栾氏嗣卿似乎一直就被人不屑、无视。
荀林父为国家的最高执政官,其意志也主导着此次人事大调整,此外,赵同、赵括及党羽先榖则拥有最强的实力,这股势力也左右国家机器的运作。
依传统,栾书为栾枝之孙,栾盾之子,栾枝、栾盾皆为卿。既无大过,栾书为卿顺理成章,然而情形出现了些许变故。
赵同、赵括本就厌恶栾书,这时候,已经别为邯郸氏的赵旃(赵穿之子)也跳出来与本家人共语,申请为卿。这就让荀林父犯难了。荀林父为执政自不用说;先榖为赵氏死党;士会才德兼备,人见人爱;郤克是郤缺嗣卿;赵朔则更是不可能。如此看来,赵旃若要担任卿士,六卿当中他唯一可能取代的卿就是资历尚浅且家底薄弱的栾书。
赵同、赵括皆提出要以赵旃为下军佐,这样就可以将晋国的下军彻底变为赵氏的财产,同时亦可以排挤栾书,一石二鸟。栾氏的卿位面临危机。
危难时刻,本着压制赵氏,复兴荀氏心理的荀林父顶住强压,要求一切按部就班。最终在荀林父的关照下,栾书保住卿位,赵旃则只为大夫,闷闷不乐。这次六卿大夫如下:

这是荀林父所代表的荀氏家族崛起的开始,荀林父重组内阁,也就是这套看似强大却隐藏内斗祸根的豪华阵容造就了晋国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一场败仗。
荀林父出道早,位居高位。然而在晋襄公死后,虽高居中军佐一职却饱受压制。赵盾死前,依然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强拉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仍居中军佐。如今郤缺亦亡,荀林父终于修成正果,长期受压制的心境终于敞开。
荀林父执政,先榖、士会得到惯性提升,郤克的受聘颇显高调,直接超越赵朔、栾书,位居上军佐。一方面自然是郤缺身前处事的圆滑,但如果没有赵朔、栾书的让贤可能性不大。
总之,郤克、赵朔、栾书三人在这次诸卿重组中,表现出难得的团结。三个刚刚出道的政坛新星,都将以此作为政治生涯的起点,三人大有携手共举大业,“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