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从凡人到天子——南朝皇帝上位路(二)
本文作者:毛于久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战斗
你登上了人生巅峰。
虽然你现在不过是镇军将军府下属的一个不具衔参军,带官也不过是东郡一县令(注1),但相对于你那些家破人亡的同类们来说,还能温饱思**的你,的确也该知足。不过更重要的是,你现在获得了台军长官——镇军府行军司马(注2)的青睐,脱离了带领绵羊兵当炮灰的苦海,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台军军官。
紧接着上篇
朝阳初升,你率领着绵羊兵们,迎着叛贼列阵。你率领所剩不多的部曲,站在阵首(注3),准备迎接叛贼的冲击。当天空气清新,万里无云。日光从叛贼的背后向你方投射,为每一个叛贼都镀上了金边。
你有些担心,怕绵羊兵们因为光线刺目而陷入恐慌。于是你走入阵内,为绵羊兵们加油鼓劲,用悬赏和叛贼的罪状,调动绵羊兵们内心可能存在着的血性。你对绵羊兵的要求并不高,只愿他们能立好盾牌,拿着矛戈随便捅死几个叛贼,稍微撑上一刻半刻,让你和你的部曲能有时间捅穿叛贼的前锋。
经过长期的交战,你摸清楚了叛贼的实力。对方阵营里,其实也是大波的绵羊配上几百个顶用的男儿。叛贼一般将那些男儿的大部分集中于前锋中,用来踏破朝廷的军阵。但你从过往的经验判定,那些顶用的叛贼男儿,比起你自己和你家用心调教的部曲,仍不过是草芥而已。只要主阵守住,你率领部曲从侧翼杀入叛贼前锋中,砍死几百个男儿,这数万叛贼的心气就能被你夺走,你便能再在台军的威胁下苟延残喘一天。
你回到了部曲之中,握着祖传的大刀,手心微微有点汗。
果不其然,在你带着部曲杀进叛贼前锋时。绵羊兵们因为日光刺目(注4),看不清你大杀四方的雄姿,集体误判了形势,转过身砍死了你安排监阵的部曲,千余人作鸟兽散。
一阵破,则万阵皆难全。你麾下的绵羊兵这时候倒是冒出来不小的血性,被叛贼撵着,冲击起其他的朝廷军阵。颇有几个不幸的军主,没能控制住手底下跑心萌动的绵羊兵,在喧哗声中死于乱军之手。
叛贼乘此势头,军心大振,后方的几万乌合之众跟着就涌了上来,眼看着驱赶绵羊兵们来到了台军阵前。
不过这些都和你没关系,当你按照预定计划杀穿叛贼前锋时,你便发现己方军阵业已崩溃。但你并不是在玩即时战略类游戏,不存在军队崩溃战斗就会结束的情况。你还活着,你就必须在叛贼之中不断战斗。
为数不多的部曲守护着你的后背,让你能执刀劈开人山人海,闯出一条生路。突然,你发现有一群聪明的同类——几个军主和他们的部曲,占据了一处岩角,背靠大山居高临下地抵抗着叛贼。他们朝你示意,邀请你与他们汇合。你于是率领着部曲冲向那岩角,大刀轮转翻飞,带起一路血色的喷泉。
汇合后的你们,总算凑起了百来人的队伍,能进行初步的列阵,形成有体系的防御。由于你自叛贼中杀出血路的英勇表现,你被其他两位——另外有一位在几秒钟前不幸战死了——军主推举为领袖,肩负起带领大家求生乱军之中的重任。
你命令队伍收缩,将部分兵力隐藏进山岩之后,尽力保证不吸引到叛贼的核心主力——那些带着弓弩的贼人。中国东南部,气候潮湿,极端不适宜弓弩的保存。是故吴越多短兵争锋,未得似中原列国互相射来射去。你自己家里,也不过只藏了十张弩、四五十张战弓,一二百猎弓。叛贼起自乡村,其足敷使用之弓弩,自然更少,非核心主力不能使用。如今你方三个军主、百来个部曲,都是自乱军中杀出,手里都有短兵,还有二十几杆矛戈,但这远程兵器.......只有一位军主和他的部曲带了六张弓、二百来支箭。如此情形,你觉得若不令叛贼轻视己方,那你这百多人怕是药丸在叛贼主力的百来张弓下(注5)。

幸运的是,由于绵羊兵们崩溃地太过顺利,今天的叛贼有点飘。他们驱赶着绵羊兵冲击台军军阵,将主力压在绵羊兵身后,妄图复制刚才的成功,打破朝廷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当然是痴人做梦,台军的指挥官,镇军将军府行军司马刘公——你心腹诸葛大哥的远房堂舅(注6)——早就为叛贼和绵羊兵们,准备好了刀山火海、枪林箭雨。
你穷,叛贼穷,你们养护不起弓弩。然而朝廷富有四海(棒读),几千张弩几万张弓,洒洒水啦。刘公命台军作了个口袋阵,把三千强弓硬弩集在中军,又往两翼各派了三百(实数250,因为缺马有50人是步兵)铁骑,待叛军核心主力到达——其到达的指征是叛贼开始射有杀伤力的箭,登时万箭齐发将之打蒙。
中军正面敌军的,都是台军精华,铁甲主力,约有六百人(注7),叛贼和绵羊兵这种衣服都破破烂烂的人,自然冲不开台军本阵。台军弓弩多,叛贼射又射不过,只能被动挨打。挨打久了,那自然是军心浮动,只待稻草落下,压死这群盲人瞎马。
铁骑出阵!
南朝的骑兵,不是用来打北朝骑兵的——因为基本打不过,而是用来打南朝叛贼步兵的(注8)。通过百多年持续不断地提升对步兵作战能力,南朝的骑兵,基本做到了出阵即胜,攻步兵无不克。何况刘公今天下了血本,派来的六百铁骑,都是人贯铁片加固的皮甲,马披芦席,杀入叛贼之中如热刀切黄油、摩西分红海,叛贼部队被断成两截。
刘公挥一挥衣袖,清爽的深衣上,无有任何血汗。他举起麈尾,指着叛贼首领的方向。鼙鼓隆隆,六百铁甲台军齐声大吼,吓得叛贼集体后退三步。台军各阵闻鼓声而共进,各部配合默契,组成了一台专业的杀人机器,将数以万计的生命毁灭。

鼓声隔了好几里,在你耳中已不甚清晰。但你的心脏,你的脑海,都随着这鼓声而澎湃。你命令己方的百来人冲上大道,于路中央结阵,意图阻绝叛贼。其他两个军主表示反对,认为台军不过是击鼓进击,胜负未得明辨,突然冲上大路,引来叛贼核心主力一顿射又该咋办。
你大吼一句:“今战亦死,不战亦死,君不忆吴家子耶!”
你的部曲也从旁解释:战前台军下的命令,是要众军闻鼓声共进。如今台军击鼓,依军法你们这百来人必须出战。违抗军法,死的恐怕不止是在场的百来人,而是三位军主的三个家族数以千计的人。
你也陈述了你的判断:叛贼方才乘势搦阵,正是一鼓作气之时,脚下必然行进如飞。然而时隔如此之久,台军才击鼓进击,方才在台军阵前,恐怕已有一场血战,完全摧毁了叛贼的锐气。此时台军看似进击,实际上应是追剿残敌。以你方百来人的精锐,结阵道中,对上已经崩溃的叛贼,必然可以微弱的代价建立足以让台军无法漠视的功勋。起码能保住自家不被朝廷剿灭。
二位军主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感觉到了你的智商和勇气,对你拱手称诺,听凭你调遣。于是你率队快速移动到道路中央,结成水滴形军阵,以圆润的一面向着西方。你站在水滴朝着西方的最前端,让另外一位军主站在最东端负责调节阵势,那六张弓,则居于水滴最饱满的位置,为你们提供火力支援。

你站定后,看着远方乌央乌央涌来的溃兵,举起了沾满血液的大刀:
“万胜!万胜!”
身后的袍泽,与你同声连气,震于上天。
你居然开始往前走。袍泽们未暇思考,凭着满腔热血,紧跟着你,逆着溃兵涌来的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
鸟瞰全场,则自西向东,台军像扫帚扫地一样,将叛贼扫向东方;自东往西,你军像水滴滴向沸腾的汤锅一样,即将与叛贼相撞。百余人硬撼万军,你着实勇猛啊。
不过职业军人和拿着武器的农民,确实有天壤之别。而且,与之前你麾下的那些绵羊兵一样,叛贼现在直面着东方炽烈的太阳,眼睛都要被晒瞎了,根本看不清你这儿有几个兵。
你与叛军接战,你打穿叛军,你砍下了一个叛军首领的脑壳。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另外两个军主注视着你,就像是看见了活生生的神。这下轮到叛军作鸟兽散、逃进山里、发生踩踏事故、跪地投降啦。
你胜利啦
骑在六尺辽东马上的刘公,远远地看见了你,和傔人(注9)吩咐几句,让他将你和另两个军主带到马前。战事告一段落,自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收尾,刘公决定与你们谈谈话。
你们来到马前后,刘公先是喟叹了一会你们阻绝叛贼归路的勇气,然后详细询问起你们的战斗经过。那两个军主确实是纯粹的武人,已然被你的战斗魅力折服,不断向刘公陈述你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刘公下马,拍了拍你的肩说:“少年郎,当出于我!”(注10)
你连忙下拜,口称不敢。但心中一阵狂喜——刘公这是明着看上你啦!
刘公问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为朝廷效力。你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于是在刘公将此次的战功上报后,你便成了刘公手下的一名县令参军事,登上了普通小门阀的人生巅峰。
注释:
1、这里略微讲一下南朝通行的军官体系。固然南朝努力在台军内部,施行自军至队伍的军事指挥体系建设,但众所周知,此事长期处在“建设中”,一直没有真正成功。于是连带着南朝的中级军官们,长期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迁转体系以及职官名目。军官自具衔参军(比如丞相府步兵、中兵、左军参军等)以下,基本都被笼统地安排为“参军事”即不具衔参军,无法直接通过军官在军队的职名进行等级区分。这时候,和后来唐朝研究出本官—差遣系统一样,南朝政府也开始用地方官和中级朝官系统,作为这群“参军事”划分等级、安插官品的“本职体系”。当以中级朝官作为其本职时,自然是直接对官品令行事;而以地方官位其本职时,则是要同时考虑官品与该官理论上管辖地域在全国统治体系中的地位。
比如此处的“东郡县令”,其实并不是指兖州东郡下的县令,而是指扬州建康以东诸郡属下的某个县令。于此对应,还有“江北县令”、“西陕县令”等等古怪的叫法。大家都是县令,地域高低排布从下到上一般是“蛮夷-淮北-江北-交广-青齐-西蜀-荆湘-江豫-东郡”这么个顺序,另外县本身还分肥瘦,加入这个变量后基本可以绕疯没兴趣研究的人。所以我这里钦定一下,文中的东郡县令是很高级的、折合明清官品5品的,县令,方便大家理解好了。
这些县令和中级朝官只是用来区分军官等级高低的名号,军官本人实际上不管这些事务,请牢记。
2.台军的总司令,一般带“镇军”或“抚军”将军号,有没有“大”字看情况。另外平素还有“中护军”、“中领军”、“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等军号,用来给地位不达标的台军司令、台军部分出征时留守部队司令、皇帝偷偷藏着跟台军对抗的部队之司令。南朝的中军和外军,详见《南朝中外军研究》。又,东晋南朝高层文化素质较高,实际上指挥战斗的,一般为“xx长史”或“xx司马”,我这里精确钦定为镇军行军司马,属于专业主管打仗的官僚。
3.本时代南朝的阵首,一般指长条横阵的左端。此处你采用的是中军抗打,左翼掏心的战术。
4.直面阳光、直面风、直面沙尘暴、站在彗星落点,都是很惨的事。可惜台军硬要你这样迎敌。
5.汉朝尸体上长出来的朝廷们,不存在对弓的限制,甚至会鼓励农民使用弓箭狩猎,但对弩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限制多多。然而南北朝那种行政效率,弩禁实际上根本执行不下去。限制南朝土豪们持有弓弩的,确实是潮湿的天气,以及强劲弓弩的高昂造价。弓、弩的弹性单元,都需要以硬木为基础,辅以牛角、牛筋、麻绳等等蛋白质或者纤维质的弹性物质。这些东西,都可以在湿润的环境下变成真菌培养基,长出各种蘑菇,导致弓弩报废。所以南朝的土豪,很难保持大量的弓弩。我在此还特意强调了战弓与猎弓的区别,这类似于气枪和AK的区别,希望大家牢记,看清楚史料记录的持弓人是拿着猎弓(大石1石以下,小石6石以下)还是战弓。
6.南朝最出名的谱学著作叫《百家谱》,视时代变化,登记着120-140个家族的高低排名。由此可见南朝门阀系统的严重封闭性,以及众人产生亲缘关系的容易性。何况南北朝时流行聚族而居,虽然人丁繁衍而不怎么别立户头,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人挤在同一户内。所以小门阀的属下,也可以是大门阀的远亲,可能真的很远。

7.铁固然不会长蘑菇,但是容易生锈,在南方同样难以保存。建康朝廷常年保有的铁甲数量,不超过五千套,其中应该还有许多是如我描述的骑兵装甲一样,非全铁质装甲。所以六百套纯铁甲作为血本主力,合乎情理。此条与骑兵等条,可参见《南北战争三百年》。另外,南北朝特别是南朝内部的战斗,从头至尾基本上都是几百个人就能决定胜负。本文描述的战局,全部参与人数在五万至七万间,战斗范围折合公制约18平方公里,各位可以用玉足丈量一下这个范围,再看看阅兵数一数人数,以产生直观的映像。像这样的较大规模战斗,其内核其实是“叛贼男儿”和台军+军主部曲的战斗。绵羊兵和其他叛贼,不过是用来送死和充数的东西。
8.参见《南北战争三百年》。
9.指古代随从佐吏;随身的差役。
10.用欧阳修“让出一头地”即“出人头地”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