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讼卦本义解读 | 处理争讼的智慧告诫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九五:讼元吉。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大家好,这一期是解读讼卦本义。讼卦乍看感觉没多大难度,其实真正的解读难度很大。因为讼卦实际上是涉及西周早期争讼制度即现在常说的法律诉讼,普通人或之前常见的解读不具备相关深入认识,可以说都陷于望文生义或企业级理解的造句游戏。我在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了解西周争讼实情的基础上,解读讼卦的真正本义。
一、讼卦卦爻辞部分详解
先说卦名讼,即争讼。《说文解字》有“讼,争也,公言之也。”公字的本义是平分。讼卦的卦象是上天下水,这意象跟卦题争讼这样的抽象事物好像不容易联系到一起,这是第一个解读难点。《象传》称“天与水违行”颇为附会解释,亦如它称需卦卦象上水下天为“云上于天”也属附会。实际上上水下天是跟甲骨文金文的需字字形相同的,天字又象形人,需卦卦象是人在雨中濡湿之意(详见需卦文章)。我的认识是讼卦卦象上天下水是取自法律的法字字形。讼与法都关乎诉讼自不必多解释。目前可见最早的法字见于西周早期大盂鼎的铭文,其字形(见图)左边是上人下水,人下还常有口字为义符表示说,右边是廌(念zhì,相传为辨别是非的神兽。我们知道并不存在神兽,应是某种动物)。其字形关联上天下水有三点:1甲骨文金文中的天字与人相关,是象形取义人身体的头顶就是天。2一般认为水有公平之意,水平面是事物中最平而无偏无倚的,与公字的本义是平分相通,所谓执法公平如水。3甲骨金文字还经常省写半边,像婦(妇)省写作帚等等。所以法字的字形左边相当于是上天下水,作为省写与讼卦卦象相同,含义也可通。
第二个解读难点是周易的主要对象君子在争讼中是什么角色。君子是原告,被告?其实都不是,君子是争讼的审断者。当代学者吴雪飞介绍:“传世文献记载西周春秋的狱讼由司寇、士等专门职官负责,但是从西周金文看,西周狱讼并无专官管理。审断狱讼由争讼双方共同认可的具有权威之人进行,这些人并不固定,往往是争讼双方的上级或周天子、太子、执政大臣等地位较高之人。”在讼卦中,作为高级行政管理者的君子就应该是这个审断争讼者。这也符合《周易》本是治国哲典的性质,君子应侧重于掌握明白审断争讼,这样即使君子自己陷于争讼也能处理得当,如果把君子直接作为争讼双方带入理解就失于狭隘片面,更解释不通讼卦全文。

1、卦辞“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字词注释是讼:争讼。孚:诚信,信用。这样也就有威信,审断争讼能使争讼双方信服。窒:阻塞,消除。惕:戒惧不安,小心警惕。争讼标志双方失和,乃至产生敌视行为。即使争讼解决,双方难免仍心怀芥蒂互相提防。通行本《周易》作“窒惕”=汉帛本《周易》作“洫(xù)宁”。洫是田间的水沟,相互连通。此处指连贯流通;宁是安宁,安抚。“窒惕”阻塞消除戒惧不安与“洫宁”连贯流通安宁其实是同一个意思的两面。中:指争讼过程中。吉:吉善。终:最终结果。凶:凶恶,不吉利。利:有利于,宜于。大人:有官位的人,大人属于德才兼备的人。涉大川:徒步趟水过大河,指做有困难有风险的大事。
我们要从君子作为审断争讼者的角色来认识讼卦,卦辞的义理解读是:处理争讼,要有信用,要能消除(争讼双方的)戒惧不安,争讼过程中(解决)是吉善,争讼(一直解决不了)最终结果是不吉利(矛盾得不到解决会激化升级)。(争讼双方)宜于见有官位的人(即争讼双方共同认可的地位较高之人),不利于做有困难有风险的大事(因为争讼是双方失和,再一起共事难免心怀芥蒂,不利于同舟共济)。
这是符合西周争讼史实的,君子处理争讼不一定要亲自审断,可以指定官员去审断争讼。像鬲攸比鼎铭文记载攸地的贵族鬲比将与牧官卫的一件土地争讼告到西周厉王那里,“王令眚(省),史南以即虢旅。”意思是周王命令调查,交由史官南以及当为大臣的虢旅具体审理。
2、爻辞“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字词注释是永:长久,一直持续。小:指程度小。言:怨言不满。
周易的卦辞是概述,爻辞是细说,初六爻辞就是对卦辞“中吉”的细说解释。义理解读是:不一直持续所争讼的事(即要解决掉争讼),(争讼双方只是)小有怨言不满,最终结果是大体吉善的(相对双方争讼长久不决矛盾激化升级来说)。
3、爻辞“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字词注释是克:胜,任,能之意。不克讼:败讼,今称败诉。归:归还,归属。逋:逃欠,逃窜。逋的本义应有关土地,甲骨文甫字象形田圃,加辶表行动意为逃窜。西周金文中多见的是土地争讼,土地也是当时各种财物资源和政权的根本基础。
该处有一个解读难点,通行本和汉帛本《周易》的“归而逋”应是“归逋”,“而”当是后来添加的,依据有三:一是在目前最早的版本上博战国楚简本《周易》中是“归逋”。二是当属春秋战国之际的《象传》有“归逋逃也”也没有“而”字。三是“归逋”的理解应如同“归妹”。“归”的本义是归属,没有逃的意思。“归逋”是归还逃欠的事物,这也与“归逋逃也”是同样意思,“逋逃”其实是近义词连用。而后人添加“而”字改作“归而逋”,曲解成回去然后逃跑不合实情,也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为西周金文显示败讼方要当着审断众人盟誓改过,如果违背誓言将甘受惩罚,详见王侨的硕士学位论文。所以“归而逋”是后人不理解原文,画蛇添足。
邑:居邑,当时居民点的基本单位。田与邑紧密联系,邑民被分配耕田。三百:几百,三为虚数非实数。户:人口单位。眚:减少。甲骨文金文中眚和省本为一字,到战国分化,早期含义有1视察;2眼疾,视力减低,引申为灾异;3减省,减少。其中减少最符合文意,对应前文的“归逋”归还逃欠。
义理解读是:败讼方应归还逃欠的事物,他的几百户邑民不减少。(像西周金文当时多见的重要争讼是土地,但从不涉及争议土地相关的人口资源)
4、爻辞“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字词注释是食:亏损,后世用“蚀”字表示该含义。旧:过去,以前。德:政治行为。如今学者们对德的初义仍众说纷纭,但已基本认同西周的德属于政治概念是政治行为,是中性词无褒贬之意,非春秋以降的品性伦理之德。其中杨小召还介绍:西周从早期就强调子孙效法祖先之德。换言之,西周强调效法祖先的政治行为。西周金文也显示审断争讼会类似于法律中的习惯法,是遵循先例,但并非一成不变。比如西周中期的(亻賸)匜铭文有记载赦减刑罚“今我赦女(汝),义鞭女(汝)千,??女(汝),今大赦女(汝),鞭女(汝)五百。罚女(汝)三百寽。”是说审断官本该依例对败讼方鞭一千并罢免官职,赦减为鞭五百并罚金三百酎。

贞:正确认识。厉:危害,不好。或:抑或,表选择。从:依从,遵从。成:成法,成例,标准方法,成事方式。
义理解读是:(审断争讼)亏损过去的政治行为(即没有遵循甚至修改先例),需要正确认识其中的危害(因为这没有效法祖先,新的审断需要能服众以及处理恰当),最终结果就会吉善。抑或依从周王(处理争讼)的事例。(处理争讼)没有一定标准的方法。(我们都知道法律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本爻辞是对早期习惯法发展完善洞察深明的认识。)
5、爻辞“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字词注释是复:倾覆,覆灭。倾覆和返回是早期复字的基本含义,《泰卦》“上六:城复于隍”中的“复”也表倾覆。即:接受;又有相近、将近之意。命:命令,在这里当指盟誓命令。甲骨及西周初期有“令”字无“命”字,区分是“在事为令,在言为命”,败讼方的盟誓正对应“命”。渝:改变,这里还应更接近本义:变得不好。水由清变浊称渝,可见是由好变得不好。安:安适。
义理解读是:败讼方倾覆接受的盟誓命令(即不执行盟誓),就会变得不好(违背誓言就该遭受惩罚)。安适于以上正确认识就会吉善。
这吉善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西周金文显示败讼方的盟誓中会包含如果违誓甘受的惩罚,来震慑约束败讼方不敢不执行盟誓内容;一方面如果真的不执行,君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加以惩罚。这都是维护审断的权威效力,所以对君子来说是吉善。
6、爻辞“九五:讼元吉。”
字词注释是元:初始,起端。
“元吉”对应卦辞的“中吉,终凶”争讼在过程中解决是吉善,争讼一直解决不了最终结果是不吉利。“元吉”则是指争讼在初始解决是吉善。
义理解读是:争讼在初始解决是吉善。(即解决争讼最好是从一开始就无讼、息讼。)
7、爻辞“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字词注释是锡:同“赐”,赐予,赏赐。之:人物代词,指代想要其无讼的人。鞶带:皮制的束衣的大带。大带类似如今的腰带。朝:朝见;朝会。三:多次,虚数。褫:剥去,剥夺。
本爻辞从以“或”字开头可知,内容是关联承接上一爻辞。义理解读是:(解决争讼)抑或赐予想要其无讼的人大带,整个朝见多次剥去大带。(这是君子多次更换赐予的大带到合身为止,当是体现重视宠爱其人。这实际是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以期从一开始就关系融洽亲善,消弭可能存在的争讼。)
二、通观讼卦体现的逻辑哲理
解读讼卦的卦爻辞后,我们通观讼卦全卦,就能看出些其中蕴藏的逻辑哲理了。讼卦是讲对处理争讼的告诫。全卦根据对“讼”的认识可以划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卦辞综述处理争讼要秉持两点。1“有孚”有诚信信用,审断争讼能使争讼双方信服;2“窒惕”就是消除争讼双方的戒惧不安,避免继续内讧。以上两条也是对“大人”的要求,“不利涉大川”是对争讼双方事后难免仍心怀芥蒂的顾虑。
第二部分是1爻、2爻讲处理争讼的要点。1“不永所事”争讼不要久拖不决。2败讼方要“归逋”归还逃欠的事物。
第三部分是3爻、4爻讲争讼中的变数。1“食旧德,贞厉”不依旧例审断就要注意其中的危害才会有好结果,以及“或从王事,无成”都是对早期习惯法发展完善变化的洞察认识。2败讼方如果“复即命”不履行誓言,就该使其遭受惩罚,维护审断的权威效力。
第四部分是5爻、6爻讲君子无讼。“元吉”在初始就解决争讼,从一开始就搞好关系“或锡之鞶带”,就难有争讼,遇到问题也能先好好协商。这部分是从君子自身如何处理关系来说的。
这就是我关于讼卦本义的完整解读研究。正如开头所说,解读讼卦需要在深入了解西周当时争讼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合情合理的顺畅本义和逻辑关系,这是解读本卦最大难点。相比之下常人和一般解读不具备相关认知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不符史实的解读,当引以为戒。讼卦也又一次印证了《周易》的性质是治国哲典,是充满智慧的实用哲学,绝非卜筮之书。至于感悟启发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有很多。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还请三连加分享,这可以让更多对周易感兴趣的人看到,也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分享你的理解感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