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德的回忆
很荣幸本国当代最伟大的文学家----罗德.李先生曾经是与在下同住一间房的舍友。
更准确的说,是同住一幢楼。罗德租住在三楼,而我住在他的楼下。
但些许距离并不防碍我与罗德的亲密关系。
我与罗德还是邻居的时候,他时常跑下楼来听我绘声绘色地叙述游历天下山川的经历(我是个地质学家),我也时不时端着点心,上楼找他指导我的文学。
可以直接了当的说,如果没有罗德的帮助,我那部枯躁无味的地理游记绝对成不了名震一时的畅销作。
罗德他的确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学大家。
毕竟他那时才三十来岁,就有羡煞旁人的文学造诣与文坛地位;毕竟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如同百发百中的子弹一般直击读者心灵。
不过,我对罗德的敬意还是源于他的作为文学家的使命感。
这位胸有一把火的文学家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他的文宁源于时代,却要改变时代,更要跨越时代。
如果平静的时光再长一点,我相信罗德会把他的抱负在笔下一-付诸实现。
但不好意思,,战争来了。
这件事时至今日仍让我气愤不已。一个下流无耻的强国,以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荒谬借口,对我的国家发动战争。
只一个秋天,大半的国土便沦陷敌手,逃亡我所处的后方的难民不计胜数。
就在我与罗德的居往地附近,使有一个孤儿收容所。
我们俩曾去过那里帮忙,我们也发动附近的人捐助物资,贡献力量,但终究是杯水车薪。
开战后的第一个冬天,源源不断有孤儿冻死,病死,饿死,乃至自杀。
那个冬天以后,写作便转成罗德的次要任务。
“亲爱的本,如果连孩子都吃不上饭了,那么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又后来他乘火车赴往前线,我送了他一程。
我从此便与大文学家罗德告别。
我从此再未见真正的人之子。
要感谢无数个与罗德一样的人。
他们牺牲了,雪落在祖国的土地上。
我们胜利了,和平女神依旧眷顾这个国家。
胜利消息传来的那晚,我收到了两份寄件,来自前线。
一份是沾染上罗德的血的钢笔。
另一份是罗德的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