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难穿石 轻松筹不“轻松”

无论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作为大病筹措平台其都有向善的一面,至少其帮助了千万因疾病走投无路的家庭。但与此同时,屡屡爆出的诈捐、线下地推抢生意等争议新闻,又让善心蒙尘。
作者丨君平
来源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公益与商业的边界在哪?轻松筹和水滴筹都在寻找
近日,天眼查显示,水滴筹关联公司申请多个“石穿”、“水滴石穿”的商标,商标国际分类涉及涉及广告销售、医疗园艺、通讯服务等。
你方唱罢我登场,12月3日,轻松筹在京召开公益盛典,在会上轻松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杨胤表示“做有耐心的长期主义者”。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作为大病筹措平台其都有向善的一面,至少其帮助了千万因疾病走投无路的家庭。但与此同时,屡屡爆出的诈捐、线下地推抢生意等争议新闻,又让善心蒙尘。
企业终究是逐利的,实际上,公益筹措只是这类平台的A面,B面则是通过公益筹款将流量引导其保险业务变现。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水滴筹和轻松筹仍难做到轻松转换。
“全武行”
背后的流量焦虑
不少人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中,都会看到遇到困难,大病筹措的信息,而信息的来源,无外乎水滴筹与轻松筹两家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轻松筹成立于2014年,水滴筹则在2016年正式上线,两家业务模式相似的公司也经常被拿出来互相比较。
在融资方面,水滴筹似乎更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鳌头财经统计融资信息发现,自2016年成立至今,水滴筹先后进行过6轮融资,其中天使轮5000万,A轮1.6亿元,B轮近5亿元,C轮为10亿元人民币,今年的8月和11月,又分别进行了2.3亿和1.5亿美金的D轮和战略融资。
在资方名单中,腾讯则深度参与了水滴筹的每一轮融资。
反观轻松筹,天眼查数据显示其距今只进行过4轮融资,其中A轮300万美金,B轮为1500万美金,B+轮和C轮则分别为2000万和2800万美金,其C轮融资的时间停留在2017年7月,之后便再无外部融资。
有意思的是,从B+轮融资开始,腾讯便参与到轻松筹当中,但无论是从融资规模还是轮次来看,水滴筹更加受到资本青睐。
除了融资之外,轻松筹与水滴筹还存在体量上的差距。根据轻松筹发布的《公益白皮书》显示,今年上半年轻松筹募集金额为3.3亿元;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水滴筹筹款金额为45亿元,为前者的13.6倍,这也意味着水滴筹更具有品牌影响力。
实际上,作为大病筹措平台无论募集资金多少,只要实实切切的帮助到受助人,都是值得称赞的善举,然而今年上半年,却爆出了两家平台地推人员在医院大打出手的新闻。
根据媒体报道,两家地推人员今年4月份在石家庄一家医院内发生暴力冲突,事后双方平台各执一词,最终涉事水滴筹员工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2日,罚款500元的处罚。
为了公益为何大打出手?其背后是两家平台的流量之争,作为疾病筹措平台,医院是其天然流量池,而当一名患者选择其中一家平台后,大概率不会选择另一家平台,背负着KPI压力的地推人员,最终因为争夺病患大打出手。
公益与生意的两难
“对于互联网筹款平台而言,流量至关重要,毕竟整个行业的流量空间有限,而更多的流量对于企业采用其他业务变现,甚至扩大规模获取外部融资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掌握的流量多少也是平台与保险公司谈判的加码。”长期观察互联网行业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对于流量的争夺是其商业模式使然,实际上,无论是轻松筹还是水滴筹其业务大致分为三个板块:筹款、互助和保险。
通过公益性质的筹款业务获取流量,进而引流到半公益性质的互助业务,再进一步引流到商业性质的保险业务。
鳌头财经了解到,2016年8月,轻松筹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其定位也从社交众筹转为健康保障服务;去年5月,水滴筹也正式获得了保险经纪牌照,同月上线了保险销售平台水滴保。
至此,两家企业形成了众筹作为流量入口、网络互助提升用户粘性、保险业务营收的商业模式。
争议也随之而来,两家公司究竟做的究竟是“公益”还是“生意”,慈善与商业如何平衡等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
“其实对于此类平台而言商业属性与社会属性不能割裂的看,一方面,企业生存发展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此类平台虽然一直淡化自身慈善属性,但其特殊性又决定其包含一定的公益属性,关键是平台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尽管获取保险经纪牌照较晚,但水滴公司相较于轻松集团发展得更为迅速,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水滴保的当年保费收入突破60亿元,而轻松保则不足20亿元。在商业变现上,水滴比轻松更先一步。
然而商业与公益的边界如何把握,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水滴公司和轻松集团谁能先实现从公益到商业的转身,还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