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向自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与场景回顾

2018-11-12 10:06 作者:UG_len  | 我要投稿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就算大家从未看过,想必也一定有所耳闻。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几乎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电影的最高水准的电影,就算以今日的审美眼光去看,也丝毫不会比其他电影逊色多少。

笔者有幸读过斯蒂芬·金大师的原著,故对这部影片里的一些细节印象颇深。在此,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分享这部影片中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以及在每个场景后面,剧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剧情:

1947年,某银行家安迪·德福瑞恩(下称安迪)因涉嫌谋杀其妻子及情夫的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服刑。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他认识了狱友艾利斯·波德·瑞德(下称瑞德),后者为监狱中的“权威人物”,有门路通过外界获取某些用品。安迪向瑞德买了一把鹤嘴锄,声称将用于“雕刻石头以消磨时光”。

新入狱的安迪常常受到另一位同性恋囚犯包格斯·戴蒙(下称包格斯)的骚扰,后者试图用暴力强迫安迪就范,甚至因此将安迪打成重伤。但安迪誓死反抗,且在不久后通过某种方式使监狱队长拜伦·海利(下称海利)将包格斯打成残疾,从此之后再无人敢找安迪麻烦。另一方面,安迪的财务及录账才能渐渐展现出来,他通过帮助典狱长山姆·诺顿(下称诺顿)做账取得了后者的信任,并受命负责管理肖申克监狱图书馆。

安迪每周写一次信给州长要求给图书馆拨款,持续了六年。在得到一小笔资金援助后,他改为一周两信,最后迫使州长答应每年为图书馆拨付一定的款项。在缓慢经营图书馆的同时,他也承担了为诺顿洗黑钱的任务,后者通过借囚犯的劳力外包工程的办法获得了许多赃款,而这部分赃款全部交由安迪做账,因此,安迪在狱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安迪有一次在得到政府捐赠的一批资料后,从中发现了一张唱片。他果断将典狱长的办公室锁死,把唱片机开到最大声,使得整个肖申克监狱都能听到优美的音乐。自然,如此做的后果是安迪被罚了两周的禁闭。

数年后,安迪结识了新入狱的年轻人汤米·威廉斯(下称汤米),并教后者识字以应对同等学历考试。某个巧合之下,汤米意识到当年安迪案件中的蹊跷之处,并当面告诉安迪他是无辜的,犯罪者另有其人。激动的安迪立刻去找典狱长诺顿反映情况,但却惹怒了后者,被处罚单独关一个月禁闭。同时,诺顿担心安迪翻案后自己贪污的事情会败露,于是通过计谋将汤米引诱到监狱门外,并授意海利将其枪杀。

得知汤米死讯后的安迪心灰意冷,但诺顿仍旧强迫安迪为自己做假账。安迪表面应允,但心中早已另有打算。他告诉瑞德,如果能够出去,会在墨西哥的一个小镇芝华塔尼欧定居,并请求瑞德出狱后去巴克斯顿的某个地方,那里有他留给瑞德的东西。瑞德应允了。

1966年的一个晚上,安迪为诺顿做好账目后,趁其不注意将假的账本放入保险柜中,并于当晚越狱成功。第二天早上点名时狱卒发现安迪不翼而飞,于是诺顿和海利来到囚房亲自寻找安迪的踪迹,最后他们发现——在囚房墙上贴的海报后面,有一条通向外面的隧道,那是安迪十九年来每天一点一点用那把鹤嘴锄挖出来的。

与此同时,安迪用另一个假名进入银行将诺顿的赃款全部提现,并将肖申克监狱贪污的材料提交给媒体,最终使得海利被捕,典狱长诺顿饮弹自尽。

一年后,瑞德在服满40年刑期后假释出狱,发现自己难以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纠结之下,与安迪的承诺驱使他去了巴克斯顿,并在那里发现了安迪留下的一封信和路费。随后瑞德违反假释条例越过边境线,到达墨西哥的芝华塔尼欧,二人再度重逢。

 

大体就是这样。相比起原著,电影改动了部分情节,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部电影里的那些著名的场景。

 

场景一、“冷酷的肖申克”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第一晚,一名新囚犯由于不堪忍受监狱的环境和犯人们的嘲笑痛哭失声,结果被监狱长海利动用暴力打至昏迷,后因无人医治去世。

监狱长海利正在殴打犯人


这里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细节:

一开始挑逗新囚犯的犯人海伍德,在监狱长海利大声向该囚犯警告“不准继续哭泣”时,显得非常紧张,并暗自祈求新囚犯停止哭泣,但最终毫无作用。在海利暴打新囚犯的时候,监狱里无人应声,安静极了。

而在第二天早饭时,得知新囚犯已死的消息后,安迪试图询问新囚犯的名字,但海伍德却粗暴的回答“关你屁事,菜鸟。死人还要什么名字?”

这段剧情的用意很明显,是在向安迪展示肖申克“黑暗的一面”——狱卒可以肆意殴打囚犯,甚至打死了都不会有人在意。这里绝不是一个公正公平的地方,对囚犯来说,只有无尽的黑暗和痛苦。甚至,想在这里活下去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你死了,你就如同彻底蒸发了一般,没人会在乎你是谁。

但换个角度来看,不只是肖申克,在当时,几乎美国所有的监狱都是这幅景象——狱卒肆意动用武力,囚犯们受到的待遇近似于野兽,滥用暴力甚至是家常便饭。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次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心里都多多少少会感到震惊。诚然,如今监狱动用私刑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但这个场景所带给我们的冲击,着实不小。

 

场景二、“银行家安迪”

海利准备将安迪推下屋顶


这是影片中的一个经典场景。安迪和几名狱友在翻修肖申克监狱的屋顶,此时监狱长海利抱怨政府如何如何通过征税的方式压榨他的金钱。此时安迪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直接走向监狱长面前询问:“海利先生,你信任你的老婆吗?”并且在海利恼羞成怒即将把他推下房顶之际,将如何帮助海利先生的办法全部说出,逃过一劫,甚至索要了工作的“报酬”——每人三瓶冰啤酒。

这个镜头就表现出了安迪的胆识。身为囚犯,他居然敢和监狱长如此“讨价还价”,换做一般人断不可能有这种想法。然而安迪不仅这么做了,还成功了。

身为囚犯敢与监狱长交涉,是不失胆略;身为囚犯还敢索要报酬,是不失尊严。正因为安迪是一名压根就未曾犯罪的银行家,他才会有如此举动。


安迪的笑容


另外一提,安迪是不喝酒的。在看到他的狱友们惬意的享受冰镇啤酒的时候,他只是坐在一旁,笑着看着这一切。此刻他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场景三、“布鲁克到此一游”

布鲁克假释出狱后选择了自尽


布鲁克·海特伦,一名几乎在肖申克监狱呆了大半生的囚犯。在得知自己将要被假释之后,他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激动,而是困扰和痛苦,甚至想要蓄意伤害狱友海伍德,让自己继续留在监狱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你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之后,不管是哪里,你的心理上都会对它产生一种依赖感,而这种依赖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的。布鲁克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了大半生,早已熟知监狱里的规则,体系和生活方式。但他突然要被假释,回到社会中继续生活,这就代表他之前所在监狱里积累的一切东西全都白费了,甚至更早之前在社会上接触到的东西也失去了作用——几十年过去了,你怎么能指望一个久居囚笼的老人紧跟时代的潮流呢?显然不现实。

因此布鲁克在回到社会中后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应,并且最终选择了自我解脱——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上吊之前刻下的“BROOKS WAS HERE”(布鲁克到此一游)更像是一种对社会的讽刺和抗争,而非“我曾经到过这里”的证明。

 

场景四、“音乐无价”

欣赏音乐的犯人们


在唱片机响起的一刹那,广场上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动作,静静聆听者天籁之音。

正如瑞德所说的,“我从来没搞懂她唱的什么,但这并不重要。”确实,对于肖申克的囚犯们来说,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听过音乐了。确实,音乐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它,不如说“”带给了肖申克的囚徒们精神上的抚慰,就算他们身在监狱,依然能听到如此优美的旋律。

清歌可以消愁,亦可忘忧。也许正如数千年前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的一般,“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安迪来说,这里已然不再是监狱,而是他在银行中的办公室。而对于肖申克的所有囚犯来说,在这一刻,他们都是自由之身。

欣赏音乐的安迪


 

场景五、“无言之罪”

汤米在诺顿的计谋下被海利射杀


可怜的汤米,直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这是诺顿一手策划的阴谋。为了能牢牢限制住安迪为自己工作,汤米成了牺牲品。

也许汤米在见到会面地点的那一刻有所犹豫,但他丝毫不曾想过典狱长会谋害他。就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为安迪出庭作证的时候,一切却戛然而止。

惨白的灯光下趴着一具尸体,背后有四处弹孔。他还有不到一年的刑期,通过了同等学位考试,家里有老婆和孩子在等着他刑满归来。然而,这一切,都被典狱长的一己私欲毁掉了。

我相信,诺顿曾经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人是会变质的——这是古往今来被无数人亲身证明过的论题。

这是最直白的罪恶,也是一个人最悲伤的结局——在监狱里被“诬陷越狱,枪击致死。

无言以对啊……

 

场景六、“逃脱,救赎,重生”

重获自由的安迪


这是整部电影里最触动我的画面。

爬过十九年来挖出的隧道,攀下排水管,借者雷声的掩护砸开排污口,在恶臭中爬了五百码——然后,安迪自由了。

自由之雨从天而降。重获新生的安迪双手张开,享受着天赐的甘霖。

我无法想象,一个无罪之人怎么能忍受十九年的牢狱生活。

我更无法想象,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的耐心,十几年如一日的,用一柄单手的鹤嘴锄在监狱的墙上挖洞,最后挖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正如斯蒂芬·金在小说扉页上写的:“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住的,因为它们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毫无疑问,安迪就是那只鸟儿。他之所以逃狱成功,真的不是因为运气——信念,坚毅,智慧,耐心,隐忍,缺一不可。


“证物”


瑞德也不会想到,他在十九年前卖给安迪的那个石锤,居然会有这样大的作用。

它拯救了一个人,影响了一个人,惩戒了一个人。


场景七、“清算时间”

主的审判迅速降临


审判降临了。

这幅刺绣是诺顿的妻子亲手织下的,但她估计怎样都想不到,这句话最终会应用到自己的丈夫身上。

用我们中国的古话来讲,“多行不义必自毙”。但即使如此,我们在重新看到这幅刺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但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这里。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安迪藏有鹤嘴锄的圣经


相信所有人在看到这本“圣经”的时候,心灵都会为之一颤。

真的是太精彩了。

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会想到,安迪会用这种办法,把一把鹤嘴锄藏了十九年之久。也正如圣经扉页上写的,真正的“救赎”根本不是圣经,而是这柄六英寸长的不起眼的小工具。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单凭这个情节,这部影片就足以获得无上的殊荣。我除了“绝妙”以外想不到更适合的词语去形容它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场景八、“旧友重逢”

二人在太平洋边紧紧拥抱


这个场面无需多言。

安迪和瑞德,两位好友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个画面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身旁是蔚蓝的太平洋,在这里,他们不再是罪犯,而是两个完全自由的生命,不受任何事物干涉。

这里是墨西哥的一个小镇,芝华塔尼欧。对安迪来说,这是新生活开始的地方;而对瑞德来说,这片土地的意义对他尤为重大——这是他的“希望”。如果安迪没有把这一份希望留给他,那瑞德很可能会和布鲁克走上同样的道路。

这才是安迪留给瑞德的东西——救赎。真正的朋友会把你最需要的东西带给你,而安迪清楚的知道,入狱四十年之久的瑞德,真正缺少的那一样宝物,到底是什么。

从肖申克的铁窗,到巴克斯顿的树下,再到太平洋沿岸的芝华塔尼欧,瑞德比任何人都清楚安迪的才识,胆略和智慧。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安迪把他从肖申克监狱里救了出来。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确非笼中之鸟,而就在他飞走的那一刻,笼子彻底被打碎了,外面世界的阳光重新照了进来。这是安迪留给肖申克监狱的最后礼物——光芒和希望。

有仇必报有恩必复——这就是安迪·德福瑞恩,一个永不屈服的生命。

 

后记:

我第一次接触《肖申克的救赎》这个名字,其实是几年前浏览过的一篇文章里。

那篇文章讲的什么我差不多都忘记了,只是还依稀记得其中的几个细节:公然在典狱长办公室放音乐,承办图书馆,花费十几年时间挖洞逃狱……

当时我就很好奇: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囚犯,竟蕴含着如此之大的力量?从那时起,我便一直想亲眼见证一下这名传说一般的囚犯的英勇事迹。

于是,两年前,一位朋友给了我片源。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暑假,我和几个同学正在机房集训。于是那天下午我在电脑前坐了整整两个半小时,一动没动,欣赏着这部电影史诗一般的剧情。

当时我的感受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怎么,会有,这么精彩的电影?

差不多一年之后,我购买了斯蒂芬·金大师的原著。虽然小说的剧情与电影不尽相同,但我在读完它之后,依然被其经典的构思和情节所打动了。那时,写一篇影评的想法,就已经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了。

如今,借着这个机会,我也算是把一直想要表达的东西都说了出来。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从头到尾的主旨其实只有一个:希望。无论是安迪向瑞德购买女明星丽塔·海华丝的海报,还是众狱友一起在监狱屋顶上喝冰镇啤酒,再或是安迪在典狱长办公室里放出的优美音乐,所有诸如此类的镜头,都在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希望永存。无论你身在何方,境遇如何,只要不放弃心中的希望,就能迎来破晓。

 

如果各位能够从我的这些文字里,或能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收获一些启发的话,便是我的幸运。

愿希望,永存于你我心中。

UG_len

2018.11.12

飞向自由——《肖申克的救赎》影评与场景回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