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索中国民族动画之路的美影厂的动画导演

2023-03-02 04:05 作者:御坂网络00  | 我要投稿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诞生于1957年4月,是当时唯一一家专门为制作动画而生的电影制片厂,集结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动画人才,几乎垄断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动画生产,创作了许多影响几代人的动画,不仅有传统的手绘动画,还有木偶动画、布偶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水墨动画、陶瓷动画,开创了“中国动画学派”。美影厂在国外也获得了不少奖项,被世界所认可。美影厂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辉煌,这离不开为中国民族动画之路披荆斩棘的动画人,其中涌现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为我们贡献了许多动画经典。以下仅列举美影厂主要动画导演和他们的优秀作品。 万籁鸣 (1900.1.18-1997.10.7) ,江苏南京人,

号籁翁,艺名马痴。早年从事美术编辑、中西画研究和卡通画设计绘制工作,

与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被称为“万氏兄弟”,受到美国动画的启发,兄弟四人摸索出了动画制作的技术,成为中国动画的奠基人。

兄弟四人在1922年创制了中国最早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年,万氏四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大闹画室》。1935年,

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因被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所震撼,1

941年,万籁鸣和万古蟾制作出了亚洲第一个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1941:铁扇公主(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

1955:野外的遭遇

1958:墙上的画

1958:美丽的小金鱼 

1961:大闹天宫(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

非动画作品:

万古蟾(1900年1月18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8年9月在经过一年半的试验制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瓜》。

1941:铁扇公主 1958:猪八戒吃瓜(剪纸) 1959:渔童(剪纸,改编自同名民间传说) 济公斗蟋蟀(剪纸,改编自清代郭小亭小说《济公传》) 1961:人参娃娃(剪纸,改编自张士杰同名民间文学) 1963:金色的海螺(剪纸,改编自阮章竞同名童话诗) 非动画作品:

万超尘 (1906年10月—1992年10月),出生于南京市,1939年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上前线》,1946年,他被所属公司派往好莱坞考察动画技术,1953年和1955年分别给木偶片《小小英雄》《神笔》提供技术指导

1956:机智的山羊(木偶,改编自民间故事  1959:雕龙记(木偶,改编自白族民间故事 ) 虞哲光(1906-1991),江苏无锡人,1932年,开始研究木偶戏的制作和演出。1942年,他创办并领导上海第一个木偶戏剧团——上海业余剧团,任团长 。1960年,他结合木偶片、剪纸片的艺术特色和拍摄原理,创制出美术电影中又一新品种——折纸片。

1955:东郭先生(木偶 改编自明朝马中锡《中山狼传》) 1960:聪明的鸭子(第一部折纸片) 1962:大名府(布袋木偶,改编自福建同名木偶戏剧目) 1964:湖上歌舞 (折纸,改编自钟子芒的童话) 1980:三只狼 (折纸,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初中教材有) 1981:崂山道士(木偶,改编自《聊斋志异》) 特伟(1915年8月22日—2010年2月4日),原名盛松,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特伟”来源于英国著名政治讽刺漫画家大卫·罗的谐音,因漫画上的成就一度被舆论称为中国的“大卫·罗”。1949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向持永只仁讨教制作动画的方法后爱上了动画。钱家俊导演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被国外同行误认为是苏联制造,这让特伟下定决心创作中国特色的动画,于是便以《骄傲的将军》为起点开始探索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

1954:好朋友 1956:骄傲的将军 1961:小蝌蚪找妈妈 (水墨,改编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 1963:牧笛(水墨) 1985:金猴降妖(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 1988:山水情(水墨) 非动画作品:

钱家骏(1916年—2011年8月15日),原名钱云林,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吴越钱氏后裔,中国动画教育事业奠基人、水墨动画发明人之一。他在工作中意识到“搞抗战的宣传工作,美术作画怎么也没有电影工作有号召力”。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独自试验动画的制作,1939年成功地摄制出一段30多秒动画影片。

1945年7月,钱家骏发起的中国第一个动画学会在重庆成立。此后,钱家骏和他的团队辗转多地进行动画教学,后

文的严定宪、胡进庆、阿达、林文肖、戴铁郎、王柏荣、方润南皆出自钱家骏门下。他还攻克了彩色动画专用颜料的配制以及水墨动画摄制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1985年7月,胶片水墨动画摄制工艺获得国家文化科学技术一等奖。

1955: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8:古博士的新发现 1959:一幅僮锦 1961:小蝌蚪找妈妈 1963:牧笛 1981:九色鹿(改编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 1984:快乐的数字 唐澄(1919年—1986年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中国第一位动画片女导演,早在《铁扇公主》中便已经参与了绘景。初中时,因患重病辍学。养病期间,跟父亲学习国画。工作以后仍然长期患病,于是休养在家,以卖画为生。1957年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原画兼动画组长。1961年,制作《大闹天宫》上半集时,万籁鸣年纪已经很大了,唐澄作为副导演,沟通万籁鸣与其他原画,承担了部分导演的工作。而后万籁鸣导演生病住院,唐澄成为《大闹天宫》导演,完成了制作。

1958:老婆婆的枣树 1959:萝卜回来了 1961:小蝌蚪找妈妈 1965:草原英雄小姐妹 (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两位蒙族小姑娘龙梅和玉荣冒着风雪、抢救公社羊群的真实事迹创作) 1978:象不象 1982:鹿铃 (水墨,改编自“白鹿洞书院”的传说) 非动画作品:

靳夕(1919年10月—1997年6月), 曾用名靳涤萍,出生于天津市。1936 年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系学习,1937年9月参加革命,北上山西参加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的12年里,他为配合革命的需要,绘制了大量的宣传画、石印画、连环画、 油画、水粉画、木刻、漫画等数以万计的美术作品。在1954 年7月,靳夕远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专门考察了特伦卡木偶电影制片厂,访问了国际木偶片大师特伦卡·齐门和蒂尔洛娃。他导演的《孔雀公主》是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长片,本片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特伦卡的抒情路线的影响。

1954:小梅的梦(第一次真人和木偶结合拍摄) 1955:神笔改编自洪汛涛童话《神笔马良》 1958:火焰山 (木偶,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 谁唱得最好 (木偶,改编自洪汛涛童话《神笔马良》) 1959:龙虾(木偶,改编自芦丹同名话剧) 一只鞋(木偶,改编自川剧,故事来源于《聊斋志异》) 1963:孔雀公主(木偶,改编自傣族叙事诗《召树屯》) 1979:阿凡提的故事之种金子 (布偶,改编自新疆民间故事) 1984:西岳奇童 (木偶,改编自民间传说《劈山救母》,只有上集的遗作) 尤磊,1926年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两岁丧父,全靠母亲在一家丝绸厂做工糊口,母亲供他读了五年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失学,在上海滩打拼,他鄙薄这里的一切,想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于是他弃了乳名,取名尤磊。 1947年10月,他进入了虞哲光主办的上海业余木偶剧社,在虞哲光的指导下,学习了木偶动作表演。1950年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组后就担任动作设计,他在木偶的

人物设计上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气质、个性的刻画,尽量避免雷同和概念化。

1955:神笔 1958:火焰山 四只小野鸭 1964:半夜鸡叫(木偶,改编自高玉宝同名小说) 1979:喵呜是谁叫的 (布偶) 愚人买鞋(木偶,改编自《韩非子》) 1982:蛐蛐(木偶,改编自蒲松龄小说《促织》) 1983:老猪选猫(布偶) 1992:怪老头儿(布偶,改编自孙幼军同名童话) 钱运达,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他大学

毕业后从事连环画、宣传画的创作,1954年,被选拔到捷克布拉格工艺美术学院动画电影专业学习,是新中国第一代动画专业留学生。他也正是《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的大学老师

1961:一条丝腰带 1963:金色的海螺 1965:草原英雄小姐妹 1980:张飞审瓜(剪纸) 1983:天书奇谭(改编自罗贯中、冯梦龙小说《平妖传》) 1985:女娲补天(改编自上古神话) 1987:邋遢大王奇遇记 1990:哀溺(改编自柳宗元同名寓言) 戴铁郎(1930年—2019年9月4日),出生于新加坡,原籍广东省惠州市,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他的父亲为马来亚共产党执行党员,参与抗日游击战,而戴铁郎也时不时与同学一起义卖、捐款,散发“打倒侵略者”的手册。1940年,一家人回到中国。两年后,其父遭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戴铁郎撑起了家,生活稳定后,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成为该专业第一批学生。戴铁郎刻苦学习,但并未把“动画”看成自己的理想,而是考研接着学版画。但毕业之际,美影厂负责人特伟来招人,二人是老相识,于是进入了美影厂。

关于黑猫警长

戴铁郎50岁当上导演,并注意到,那时的动画片里,现代题材的极少,没什么有科学知识,这影响着他后来的作品。《黑猫警长》原著是他在地摊上看到的一本童话书,

他想改编成动画,通过这种猫与鼠的斗争,让孩子们分清善与恶。但厂里发难,他们认为这种东西不值得改编——这时候厂里对动画普遍的要求是要能在国外得奖,短片,还要是国内民族化的东西。但戴铁郎很坚持,戴铁郎设计了很多版黑猫警长的形象,然后问孩子们的意见,他

最得意的一些设计,孩子们反而不喜欢,觉得太复杂了。其中一版孩子们看了纷纷说这个好,因为这个他们能画出来,戴铁郎就采用了。 他为了做《黑猫警长》,启用了不少年轻人,花了10个月做了两集,但内部放映后被叫停了,因为里面内容很多“打打杀杀”,不符合传统美学。又过了一年多,一位北京总局的领导看了这两集,觉得不错,试看的小朋友们给出的反响也很热烈,《黑猫警长》才得以播出。《黑猫警长》里的一些设计都非常前卫、新潮。比如子弹能拐弯,还有小巧的掌上电话——这时候中国的便携通讯工具还只有“大哥大”,因为这个,当时的《黑猫警长》还被报纸点名批评了,说“给儿童以荒诞”。当时同事说要写文章反击,被戴铁郎拦下了,他说不要动,时代发展以后会变通的。 而《黑猫警长》为什么只有五集这一问题,据原画师印希庸透露,当年《黑猫警长》反响很好,但没拿奖,也没出口,这事是让戴铁郎灰心的原因之一。在那个时候,《黑猫警长》被认为在评奖方面不符合当时的评奖规范,所以厂里没有上报。而老一辈的艺术家比起市场,也更看重奖项——况且即使是《黑猫警长》这样的片子,戴铁郎也没有提成,只能拿到薪水。

1979:母鸡搬家 1980:我的朋友小海豚 1981:九色鹿 1982:小红脸和小蓝脸(改编自挪威作家托尔边·埃格的童话) 1984:黑猫警长(改编自诸志祥同名童话) 王树忱 (1931年9月—1991年11月),回族,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他从小喜欢书画,天赋异禀。1948年,被我国著名教育家、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和文学院副院长吴伯萧所发掘。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1957年,王树忱到苏联进修一年,学到了许多动画制作新技术和新思路,1958年回国后,独立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短片《过猴山》,该片是中国第一部全片使用先期录音制作的动画片。1979年,王树忱在访问欧洲期间发现,国外的美术片基本都是宽银幕、立体声制作,于是就有了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哪吒闹海》 其它:1958年王树忱老师去了一趟苏联,洽谈合拍《哪吒闹海》的事,因为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就放弃了。 1980年王树忱带领中国电影代表团(其中还有唐国强)参加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哪吒闹海》本来要参赛的,但是因为片子送晚了没有赶上评奖,就做了特殊放映。

王树忱写了《山水情》的剧本,他送给了阎善春。后来特伟看到了这个剧本,觉得很好,把原计划拍的水墨片剧本放下了,要改拍《山水情》。王树忱不愿意自己的剧本被稍微改改就成了别人编剧,因为之前有过这种事,他就提了一个要求——这个剧本不能改一个字,剧本最终没有改。

去世前几年,意大利要和美影厂合作《图兰多公主》,要他做导演,他拼命把分镜头草稿画好,请了陆成法来整理。那时候很多东西他都吃不下了,一直要吃面条,我叫他去医院检查,他不肯。他说要等从意大利洽谈回来再看病,结果病情越来越厉害,终究也没去成。 去世前害怕美影厂垮台,常常说起“今后美影厂怎么办?”

1955:野外的遭遇 1958:过猴山(取材自传统木版年画的故事,该片曾被认为是“中国唯一的一部纯闹剧片”) 1963:黄金梦 1979:哪吒闹海(改编自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 1983:天书奇谭 1987:选美记 1988:独木桥 非动画作品:

“龙腾虎跃”

詹同(1932年一1995年10月27日):又名詹同渲,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佛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孙子,被称为上海美影厂“三剑客”(阿达,王树忱,詹同)之一的中坚人物,绘画的兴趣来自于爷爷的藏书。1952年,詹同考入中央美院,在苏联油画大行其风的时候,他倒是热衷于中国民间艺术,也因此被许多人批评。1956年,出于对漫画的喜好,詹同被分配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当年的《猪八戒吃瓜》都造型设计。

1979:奇怪的球赛(木偶,灵感来源于某真实事件) 1981:真假李逵(木偶) 1982:假如我是武松(木偶) 1987:擒魔传(布袋木偶,改编自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 1988:八仙与跳蚤(剪纸) 1990:一半儿 小钉子(改编自周松生漫画) 非动画作品:

徐景达(1934年—1987年),别名阿达,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银行家家庭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光怪陆离的美国迪士尼电影。5岁时看《白雪公主》“阿达阿达,头脑发达。”这是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同事给阿达编的顺口溜。1980年他创作的漫画《无题》获得德国柏林国际漫画展的银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漫画家。参与的“水墨动画影片制作工艺”研发在198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国家发明二等奖。阿达闲时会弹琴,擅作曲,早年在美影厂组织了一支“奇妙的乐队”

1978:画廊一夜 1979:哪吒闹海 1980:三个和尚(灵感来源于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段子《和尚》) 1983:蝴蝶泉(改编自白族的民间传说) 1984:三毛流浪记(改编自张乐平同名漫画) 三十六个字 1986:新装的门铃(改编自周锐超短篇小说) 超级肥皂 非动画作品:

“无题” 曲建方(1935年-2021年3月19日),生于辽宁大连,被称为“阿凡提之父”。1957年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 其它:1989年,曲建方从上海美影厂离职。美影厂认为《阿凡提的故事》是职务作品,曲建方只能享有署名权,版权应当归属美影厂,曲建方擅自使用构成侵权。2013年,美影厂把曲建方告上法庭。但曲建方使用这个形象用于商业长达二十多年,且在1996年就进行了著作权登记,双方长期默许了共同使用这个形象。2015年11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终审判决认定,“阿凡提”、“巴依”、“小毛驴”等角色造型的著作权财产权,由上海美影厂与曲建方共同享有。

1980:阿凡提的故事(13集版,布偶,改编自新疆民间故事) 林文肖(1935年1月27日),生于江苏丹阳。与严定宪是夫妻,二人也被称为动画界的钱钟书与杨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科毕业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设计,1980年执导其第一部影片《雪孩子》,该片中的小兔并无名字,因为该片受到好评,导演演林文肖用片中小兔形象做了三部系列动画《小兔淘淘的故事》,在该系列中小兔才被命名为“淘淘”。

1978:画廊一夜 1980:雪孩子 1981:摔香炉 1982:回声(小兔淘淘的故事系列二) 1985:夹子救鹿(改编自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金猴降妖 1986:不怕冷的大衣(小兔淘淘的故事系列三) 1988:补票(小兔淘淘的故事系列四) 1989:舒克和贝塔(改编自童话大王郑渊洁小说) 1993:鹿女(改编自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 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 胡进庆(1936年3月-2019年5月13日),江苏常州人。被称为“葫芦娃之父”。胡进庆对剪纸片发展有着较大贡献。早期他和著名导演万古蟾共同创研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因制作一部水墨动画片成本高,费工费时,制作工艺复杂,美影厂无力再拍摄。胡进庆便尝试用剪纸片的摄制方法拍出水墨艺术的效果,拍摄过程简单得多,这就是剪纸片的拉毛新工艺。胡进庆曾经是美影厂著名的“舞蹈王子”。探戈、伦巴,他样样在行;他性格活跃,会拉小提琴,喜欢跟同事聊音乐,讲笑话。 关于葫芦兄弟:“葫芦娃”并非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而是完全来自胡进庆的构思。1984年,当美影厂计划将小说《十兄弟》改成动画片时,导演胡进庆坚持把原著中10个形象各异的人物,换成7个外形完全一样、只有颜色不同的“葫芦7兄弟”;而众多反面角色,包括“皇帝”、“卫兵”等,也应该简化为“蛇”、“蝎”两个妖怪。他的理由是如果不这样,靠厂里投下来的钱,根本“拍不起”。他甚至给领导丢下“狠话”:“你不答应,我就不拍!”得到厂里的批准后,他不仅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撰写了脚本,而且身为导演,他还为这部动画片分好镜头,又画好了场景。《葫芦兄弟》13集的动画,需要几千个场景,拍摄两年之久,碍于成本限制,全部的配乐竟然只用了一架电子琴。 当时,厂里公开征集“葫芦娃”的卡通形象,结果在一堆“神娃”和“洋娃娃”的形象中,胡进庆画的那个光膀子赤脚的“野孩子”入选。胡进庆说:“我借鉴了观音菩萨旁边‘善财童子’的形象,最后画成那样一个赤着脚的比较粗犷的样子。”即使胡进庆身兼多职参与了《葫芦兄弟》的导演、编剧和形象设计工作,观众也很难发现这一点。在片头的字幕中,他用了三个不同的名字,胡进庆、进庆,还有他的笔名“墨犊”,“不然都是我一个人的名字,多难看。” 不过,面对商业浪潮的冲击,从事动画工作近50年的胡进庆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并不能改变太多的东西:“我们舍不得投入太多钱,所以动画片都是小成本,每一格(1/24秒)成本是几块钱,而美国动画片的成本,一格可以做到几万美金,这怎么竞争得过他们呢?”

1980:丁丁战猴王(剪纸,改编自连环画《小孙和老孙》) 1982:淘气的金丝猴(剪纸) 1984:鹬蚌相争(剪纸,改编自《战国策·燕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持”) 1985:草人(剪纸) 1988:葫芦兄弟(剪纸,上美音像制品销售量最高的作品) 强者上钩(剪纸) 螳螂捕蝉(剪纸,改编自中国民间谚语) 1991:葫芦小金刚(剪纸) 1998:雪狐(剪纸) 严定宪(1936年9月1日-2022年12月26日),生于江苏无锡。林文肖的丈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二任厂长,孙悟空形象设计者,被称为“美猴王之父”。据文汇报,1959年,国家投资100多万元经费用于动画《大闹天宫》的制作。上海美术制片厂筹备制作的这部作品,时长114分钟,每10分钟就需要7000到10000张原画,制作工程之大几无前者。时年25岁,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不到三年的严定宪,最终被选定担任《大闹天宫》原画组组长。

1979:哪吒闹海 1981:人参果(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 1982:回声 1989:舒克和贝塔 1993:鹿女 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 王柏荣(1942年——2018年8月30日),上海人。王柏荣则对剪纸动画有极大贡献。《抬驴》使用了河北蔚县剪纸艺术风格,色彩饱满,冷暖对比强烈;《老鼠嫁女》采用山东高密的剪纸艺术风格,造型朴实夸张,《南郭先生》运用了剪纸,皮影的制作,又带有水墨风格的素雅,以及战国时期的装饰纹样。《火童》采用云南少数民族蜡染的线条特点,同时融入壁画、油画、现代装饰画的绘画技巧,极大丰富了剪纸片的表现形式。 王柏荣曾批判过这一现象:“美国的动漫产品,日本的动漫产品,同样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体现,如果中国动漫里流传着美国日本民族的血脉,那还叫中国文化吗?任何把中国动漫发展寄托在日本美国身上,都是不切实际的。”

1979:刺猬背西瓜(剪纸) 1981:抬驴(剪纸,改编自《伊索寓言》的《父子抬驴》) 1981:南郭先生(剪纸,改编自《韩非子》) 1983:老鼠嫁女(剪纸,改编自民间传说) 1984:火童(剪纸,改编自哈尼族民间传说) 2006:三毛流浪记(改编自张乐平同名漫画) 方润南(1942年12月-2009年),江苏人。1962年,20岁的方润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就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由于身材高大,有力气,方润南就被分配到当时的木偶片去做动作设计员。他想别出心裁做出一部以前没有过的陶瓷动画。陶瓷动画一个动作就要烧制十几个瓷器人物,方润南到景德镇去考察,探究各种可能性,终于在40岁年拍出了中国第一部以陶瓷为材质的动画《瓷娃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风格。1996年,54岁的方润南被举荐称为中央电视台的动画版《西游记》的总导演。动画版《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的全数字化动画

1979:愚人买鞋(木偶,改编自《韩非子》) 1981:龙牙星(木偶,改编自贵州苗族民间传说) 1982:瓷娃娃(陶瓷与真人合成,片中各种瓷雕都是由景德镇的高岭土捏制涂以高温颜色釉烧成的。主角瓷娃娃的不同姿态就烧制了192个) 1988:鱼盘(陶瓷) 1989:大盗贼(布偶,改编自德国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的同名长篇小说) 孤独的莉里 1992:古书新说(改编自蔡志忠漫画) 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9:西游记(改编自吴承恩《西游记》) 附录一:其他佳作推荐

1956:三个邻居 1958:小鲤鱼跳龙门 1960:牧童与公主 1962:没头脑和不高兴 1978:狐狸打猎人 1980:老狼请客 1981:猴子捞月,咕咚来了 1982:狼来了,纸人国 1983:松鼠理发师 1985:连升三级,没牙的老虎 1986:小蛋壳,一夜富翁 1988:皮皮的故事,孤独的小猪,不射之射(中日合拍,中国首次聘请国外导演拍摄美术片) 1989:高女人和矮丈夫,狐狸列那(中德(联邦德国)合作) 1990:魔方大厦,冬天里的小田鼠 1991:眉间尺,镜花缘 1998:环游地球八十天(中德合拍) 1999:宝莲灯 2000:鸭子侦探(中加合拍) 附录二:美影厂国外获奖整理

神笔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文娱片一等奖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一等奖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片奖 波兰华沙国际儿童电影节木偶片特别优秀奖 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国际电影节奖状 机智的山羊 罗马尼亚第一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片电影节奖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 小鲤鱼跳龙门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 砍柴姑娘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雕龙记 罗马尼亚第二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电影节银质奖 一幅僮锦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萝卜回来了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小蝌蚪找妈妈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国际青少年奖二等奖 大闹天宫 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厄瓜多尔第四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葡萄牙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人参娃娃 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 埃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 牧笛 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金色的海螺 印尼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 半夜鸡叫 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狐狸打猎人 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勒布获国际电影节美术奖 阿凡提 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 哪吒闹海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宽银幕长篇动画片奖 我的朋友小海豚 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 意大利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 三个和尚 丹麦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 葡萄牙爱斯宾诺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头奖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 厄瓜多尔基多国际儿童电影奖特别奖 人参果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九色鹿 加拿大汉弥尔顿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猴子捞月 加拿大第六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 保加利亚第四届卡布洛沃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鹿铃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优秀动画奖 鹬蚌相争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 三十六个字 1984 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D组教育片奖 火童 日本首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草人 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 超级肥皂 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片二等奖 山水情 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苏联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奖 强者上钩 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E类一等奖

探索中国民族动画之路的美影厂的动画导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