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岭阻击战为什么被称为长津湖前传?志愿军“英雄连”困住美军王牌陆战一师整整5个

日籍老战士补发的纪念章和奖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日本老人多次来中国访问。他们早年在中国的经历开始被国人重新了解,而他们重新获得的纪念章和奖章也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抗战胜利后,大批日本人无法回国,滞留东北。这些人中有日军俘虏、日企在华的员工和家属、侵华殖民开拓团成员等等。由于东北人民对日本人的愤恨,他们整体面临生存困境;但这些人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其中部分人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我军进入东北地区,在多项工作中急需专业人才。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高层经过统筹考虑,决定大批量留用日籍人员,主要进入部队后勤部门工作。估计有上万名日籍人员加入东北人民解放军,其中医护方面人员最多,因此日籍女战士比例较高。除了东北地区,其他多地也有日本人加入人民军队,但数量较少。
历经初期双方的种种不适,磨合期过后,日籍战士融入了人民解放军。鏖兵东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挥师中南,直至红旗插到天涯海角,他们随着大军南征北战,牺牲负伤、立功受奖,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一批解放军化的日本人。
从1953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定履行承诺,送回当年因战乱不能回国的日籍人员。除少数人外,原日籍解放军几乎全部回到日本。出于对中国尤其是对参加人民解放军这段经历的怀念,回国后的日籍战士先后建立了一些社团,如日中和平友好会、回想四野会、航七会、洛阳战友会等,其中日中和平友好会具有总会性质。他们经常组织活动,追忆在中国的战斗和生活经历。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以后,自八十年代起,日籍战士多次访问中国,重游战地,拜访当年的老战友。每次来访,他们都受到中方热情接待。中国军方代表团访日,有时会去看望他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也会不定期给他们送去慰问或组织活动。在新时期,这些日籍老战士继续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只是岁月无情,他们中在世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日籍战士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中是一个特殊群体。与此相同,他们在我军的军功章历史中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并且留下了特殊的篇章。
1972年10月1日国庆节,得知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曾任四野47军140师卫生部会计、“四野回想会”的会长中村义光,马上提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关解放系列纪念章的内容摘抄如下:
1972年9月29日,那是我们1953年5月12日从上海港返回舞鹤港以来,苦苦等待19年中日建交的一天。因为它,我们从中国返回日本以来,19年里一直被歧视的生活中稍稍被解放出来,期待至少能够过上光明的生活。
今天突然给总理同志写了封信,请原谅我的失礼。在讲述寄出这封信的目的之前,首先还得从我的简历说起。
……
前文写了很多,下面讲述正题。
我认为以中日外交建立为契机,尽快地谋求以下的方便,致力于它的解决。
……
(2)我们53年为从武汉市回到祖国而准备的时候,中南军区政治部的工作人员说,到中日外交恢复为止,由中国政府保管,回收了曾经被发给我们的东北、华北、华中南的(及对个别人发放的西北【笔者注:按理此处应为“西南”,但原文翻译如此】、海南岛)等解放纪念章。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虽然这个被认为确实是最妥当处理办法,但是中日外交现在已经建立,希望能按照约定,把这些纪念章再次交给我们这些同志。这纪念章应该是我们为中国革命付出的青春的奖赏,我们绝对不会要求特权与养老金,而是希望现在毫无顾忌地向子孙讲述我们曾是在中国工作过的,是伟大革命的一部分的参与者这一事实当作话题,当作最大的骄傲。
(3)部分同志希望佩带纪念章访问第二故乡,参观学习惊人的建交过程和中国的显著发展,同时与有旧交的同志畅谈友情。以上计划的实现,希望给予方便。……
这封信揭开了一段在中国已经被完全湮没的历史片段。
作为第四野战军中从东北到中南的一员,当年这些日籍战士都获得过解放系列纪念章,多数人至少获得了解放东北、华北解放、解放华中南三种纪念章。中村义光所在的47军参加过西南战役,因此还获得过解放西南纪念章。另外还有少数人获得过解放海南岛纪念章、湘西剿匪纪念章。除了纪念章,其中部分人还获得过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立功奖章,但中村义光在信中未提及。
他们回国时,中国政府考虑到当时日本追随美国对华持不友好态度,出于保护这批日籍战士归国后可能面临的就业生活问题,决定由中国红十字会暂时收回保管他们获得的各种军功章及其他含有中国军方和政府色彩的物品,并承诺将来条件允许时再返还。
各省红十字会负责本省日侨的回国工作,在一套湖南省红十字会办理日侨回国事宜的资料中含有上交纪念章的内容。下图(截图不全)是湖南省红十字会下发的日侨纪念章、立功证状登记表,填报单位是湖南省运输局。登记名称栏目共十项,分别是东北纪念章、华北纪念章、中南纪念章、海南纪念章、西南纪念章、淮海纪念章、湘西剿匪纪念章、立功纪念章、立功证明书、立功奖状。其中的“立功纪念章”笔者推测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发放的立功奖章。

下图(截图不全)是运输局上交的纪念章统计表,其中有东北纪念章12枚、华北纪念章11枚、中南纪念章12枚、湘西(剿匪)纪念章1枚。

中村义光的信中并未提及其他上交的物品,可以强烈感受到他对这些纪念章如数家珍,19年来念念不忘。估计在聚会时,解放系列纪念章也是日籍战士们常常追忆的一个话题。
信发出后,久无回音。第二年4月27日,中村义光向中国驻日大使陈楚去信,谈及此事,并将写给周总理的信又抄录一遍。此后,中村和战友们历经多年,反复申请和要求,似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由于事过多年,中国社会几经动荡,保存的纪念章难以找回,估计已不复存在。中方经过研究,决定依照原样式制造新章替代当年收回的纪念章,发还给日籍战士。1981年,中方指派为部队制作徽章的1202工厂,制作了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及解放奖章。

1202厂印制的1986年广告年历,照片中有为日籍老战士制作的三种纪念章及解放奖章上挂,另外还有八十年代的帽徽和一、二、三等功奖章等。
原四野日籍战士多数都获得过解放东北、华北、华中南三种纪念章,但并未获得过1956年颁发的解放奖章,因为那时他们已经回国了。估计有日籍老战士了解到解放奖章的颁发条件和重要地位,按照他们的参军履历,提出了补发要求。中方同意顺带制作,因此也可以避免再制造其他几种只有少数人获得的纪念章或奖章。
中方此次向日籍老战士授予三种纪念章和授予解放奖章,严格来说,二者还是有些区别,但现在一般统称为“补发”。1955年以前复员、转业的解放军战士都没有获得应得的五五奖章,日籍战士回国也算是复员,这次却受到了特殊照顾。按照实际情况,八十年代有库存的解放奖章,但有关方面并未动用,原因不详。这批新制的解放奖章配有略章,但没有配发证书,随着三种纪念章一起补发,所以也可以视为纪念章。
这批纪念章制作完成后,通过日中和平友好会转寄给中村光义先生。为了有序发送这些纪念章,中村等人成立了纪念章受领委员会,并印制领取通知和《中国解放纪念章领取调查表》,通知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日籍老战士团体派代表领取。通知内容翻译如下:

诸位作为曾为中国革命献出青春时代的人,所获得的各种解放纪念章,由于多种原因,回日本时预留给了中国政府。此后,有关各方向中方提出希望返还这些纪念章。这次通过日中和平友好会,新制作了东北、华北、中南纪念章,并正式通知向有资格者归还。
日中和平友好会确认除会员以外,还有很多有资格者。11月14日,全国各地的战友会和友好团体派代表参会,协商处理方法,决定如下。
1.让有关人员理解中方的诚意,为日中友好做出贡献。回国时获得纪念章、现在希望归还的人,根据事实,公平、圆满的予以返还。
2.有资格者优先,当时未有获得纪念章的有资格者也会考虑。
3.这些纪念章是中国方面无条件返还的,所以会尽可能地省去手续,努力返还。
4.返还工作应尽量通过会员所属的战友会和友好团体进行,但如果有不属于任何团体的有资格者,则该事务由纪念章受领委员会代理,以促进向个人交付。
5.其所属团体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办公费(通信费)。
6.尊重中国意向,尽量不在电视台、新闻等方面发表。

中国解放纪念章领取调查表。第17栏中写有“西北”,按理应为“西南”。
送发返还纪念章的事务估计难度不小,期间肯定也有不少故事。1982年5月15日,在日本歧山会馆,“回想四野会”再一次举办聚会。与以往不同,年过半百的日籍老战士们身着正装,戴上了热盼已久的纪念章,并合影留念。

回想四野会的会员戴上纪念章后的合影,二排右五是中村义光先生。
按照中村先生的统计,领取纪念章的全日本日籍战士共计1560多人。中方送去的纪念章总数或套数不详,考虑到发还期间有去世的人或最后没有领取的人,估计发放工作完成后还有剩余。
解放系列纪念章在日本不便公开展示,带着这份荣誉,一些日籍老战士每次来中国访问,参加各种活动时,正式场合都认真佩戴。这些纪念章离开国人视野已经多年,反而因为这些特殊老兵的来访,重又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与当年群众初见到解放军战士佩戴这些纪念章时一样。
曾在四野当过护士的本间雅子女士1999年受邀参加国庆观礼。随后她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观礼有感》,文中写道:
……我们在故宫门前下车,徒步30分钟来到位于江主席检阅席左下方的东观礼台,这里可以最先看到入场的方阵。当我坐到台阶上时,胸前的4枚勋章熠熠生光,受到了周围人的注意,在这50周年国庆之际,它们显得比以往更加耀眼夺目。即便在中国国内,有此勋章的人也越来越少,当我向问及的人们说明勋章的来历后,听到了一篇赞誉声“可敬,可敬”,“这是对新中国的贡献”……我的心情越发激动。……【笔者注:文中勋章应为纪念章】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驻日大使馆举办活动,向日籍友好人士颁发国庆70周年纪念章。部分日籍老战士虽已步履蹒跚,但仍佩戴着这些纪念章参加,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为日籍解放军老战士幅敬信颁发建国70周年纪念章。照片中老人佩戴的解放东北、华北纪念章、解放奖章都是两枚,但没有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原因不详。
目前所见提到发还纪念章的文字或视频资料,多是以南下后在四野工作的日籍老战士为主。另一支留在东北、参与建设东北航校的日籍官兵,也有少量相关资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整编加入东北民主联军,计有飞行教官、机械师、机械员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200多人,后来还有一些从解放区转送来的投诚和被我军俘虏的日籍航空人员。这支部队与中共曾留苏学习航空的人员、原新疆航空队人员及国民党驾机起义人员,于1946年3月共同组建了东北航校,成为人民空军的摇篮。在解放战争期间,这些日籍官兵是东北航校的骨干,直至解放后被苏联教官逐渐替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空军战斗英雄王海、鲁珉、刘玉堤、赵宝桐、张积慧等人都是东北老航校培养的。
林弥一郎等人回到日本后,组织了“航七会”(1949年7月,空军组建多所航校,日籍人员集体编入第七航空学校),林弥一郎本人还曾担任日中和平友好会会长。改革开放后,受中国空军邀请,林弥一郎率团多次访问中国。按照当年的颁发条件,东北老航校的日籍人员应至少获得解放东北纪念章。有资料显示,他们也领到过补发的纪念章。但林弥一郎等人在中国访问时,未见到有佩戴解放东北纪念章的照片。

1986年人民空军举办纪念东北老航校建校四十周年活动,邀请老航校的日籍人员参加。上图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的王海向林弥一郎等介绍展览中的图片。
新制的三种纪念章和解放奖章与原章大小尺寸相同,章体厚度有差异。材质方面,解放东北纪念章仍为铜质,其他三种为铝质,造成新旧徽章的重量差别较大。
颁发给日籍老战士的四种新制军功章与老章对比照片。




解放奖章背面刻有编号,B字开头,后面是四位阿拉伯数字。按照坊间说法,B是“补”字汉语拼音的声母,代表补发。
这四种军功章是特殊时期因特殊群体产生的特殊事件,背后的故事既精彩、又感人,更展现出人民解放军的伟大。从品种来说,它们是新旧的混合体,极具特性;从颁发对象来说,它们被授予一群解放军化的外籍人士,而这个群体的经历是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