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paper解析:情商匹配,门当户对的选择

2019-02-19 01:14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论文来源:Current Psychology,题目为Assortative Mating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简介】

虽然很多世间的道理在心理科学中未得到证明,但是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却被证实了。人们在长期关系中会变得和伴侣更为相似,而这种一致性与关系的长久度相关。这种配偶间相似的发生率远高于随机选择的人群,这意味着伴侣的系统选择是基于相似性而展开的。选型婚配(assortative mating,倾向于与自己外貌、行为和性格相近的人配对的行为被称为选型婚配)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两种类型,一是积极选型婚配(择偶与两性间的共同特质得分正相关),另一是消极选型婚配(择偶与共同特质得分负相关)。虽然时间的流逝也可能让伴侣更为相像,但是伴侣的选择被认为是选型婚配中更为重要的因素。

社会人口学变量和态度是选型婚配中最强烈的正性相关因素,例如,伴侣之间的年龄范围相关性有0.70.9(通俗来讲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个体),而伴侣之间婚前邻居的社会等级相关达到0.71(也就是在择偶中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社会地位想当的人)。关于智力、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的选型配对相关性较低,不过依然有一定的关联(r=0.33r=0.55)。

而情绪智力也极有可能是择偶中重要的因素。情绪智力如MayerSalovery等人定义的那样,包括感知、运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而这些似乎都是人类择偶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基础:对情绪准确地理解能够正确地解读伴侣的情绪线索,高效率地侦测伴侣的不一致表达能够让人识别伴侣真正的指向并可在问题初期就给出作出合适的回应,促进关系的满意度(例如伴侣嘴上说满意,但在非语言表达上都表明了ta的“怨愤”,这时高情绪智力的人能够识别伴侣的不满,并作出合适的行为来缓和关系);而高精确地情绪识别力也能够让人觉察到伴侣的不满或悲伤,更可能预防恶性后果。对情绪的高理解力能够帮助伴侣理解他们自身是如何受到情绪影响的(通过交流,给予伴侣反馈,让其意识到自身的情绪状态),进而减少关系中的分歧和冲突,这一能力可以预测情绪后的动力指向(如明白愤怒后的动力可能会指向分手),进而避免破坏性的结果产生。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抑制侵略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并催生积极反应,它能够在冲突时维持彼此情绪上的幸福感,用更建设性的策略来应对冲突,避开消极的应对方式。

从进化的角度看,伴侣的情商也很重要,高情商的人更可能远离内外在的风险,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而Triver的理论则指出,情绪智力给男性和女性进化带来优势各不相同:女性因为需要抚养孩子,所以在择偶的时候更倾向于考察伴侣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是否忠诚,而高情绪智力的男性往往更有领导力,更容易得到资源投入到后代身上,故女性更倾向于选择高情绪智力的男性作为伴侣(而且共情和较好的社交能力与情绪智力相关,高情绪智力可能会有助于发展良好的家庭联结,为孩子创造稳定且具有支持性的生长环境)。父亲的低情商则与侵略性、破坏性或非理智行为有关。而尽可能为孩子找更多资源的男性,会需要一位能够生育且可以很好地照顾孩子的女性作为伴侣,从这一角度看,高情商的女性更有可能成为一位有同理心的、支持性的母亲,且还能够成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好的“教师”,所以会更受到男性欢迎。

对于某些人,特别是女性,会寻求温暖、友善且利他的浪漫的人作为长期关系的伴侣,于是伴侣的情绪智力对于他们而言就更为重要。在短期关系中,虽然没有长时间的亲密需求,但EI也会作为一种遗传有利因素而被看重。

虽说高情绪智力的人是理想的伴侣,但在现实情境中择偶也依然要双方确认,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与自己的理想型结为伴侣,大多数人都需要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如金钱权利地位)和自身的偏好(更喜欢和高情商的人交往还是一般情商水平的人)之间进行权衡。所以,本研究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情绪智力相似的人作为伴侣,调查的伴侣之间的情绪智力有较高的相似性(假设)。

图源:堆糖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382对异性恋伴侣,关系长度从6个月(该研究的最小关系长度下限)到40年。参与者全部是来自大学的学生或者是大学毕业后的伴侣。使用TIE测量个体的行为反应以得到EI数据。TIE包括24项情绪过载问题,需要参与者指出给定情景中出现的情绪最可能是哪一种或是表明合适的行为反应是怎样的。TIE包括四个分量表:情绪感知、情绪理解、情绪促进和情绪管理。

 

【结果】

调查结果支持了选型择偶效应,伴侣之间的EI相关性达到0.27,而相关的程度独立于关系的持续时间。而考虑到调查对象都是大学生或大学毕业后的伴侣,调查对象可能会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在大城市学习)。而在这样的同质性样本中(教育程度相似)得到显著的选型配偶效应,说明该效应并不是社会同质化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伴侣选择。

研究还分析了情绪技能中哪种因素能够预测相似伴侣的选择,发现两性之间存在差异:于男性而言,感知和管理情绪的能力能够预测所选女性伴侣的EI,那些有更好的感知和管理情绪能力的男性会吸引来更多相似(情绪智力)的女性。更善于觉察情绪的人更容易招到相似的伴侣,而情绪管理之所以在其中有如此高的关联性,可能是因为:男性在择偶的过程中会受到基本的生理冲动驱使而倾向于选择那些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而高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这种本能冲动,从而更为“理智”地用更复杂的标准来考察女性是否能够作为自己的伴侣,于是更可能撇开生理动机依照情绪智力水平择偶;另外,高情绪管理能力还意味着更好的管控他人的情绪,也就是说,能够更有效地影响伴侣的情绪(如让女性的情绪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吸引来那些情绪智力更高的女性(关注自身情绪需求满足的人)。

在女性中,除了情绪感知力外,情绪促进(认知)的能力也是选型择偶的显著预测因素。正如之前分析的,女性在择偶中更关注男性的现有资源或潜在能力,而EI中的利用情绪促进认知的技能与理智决策相关,所以情绪利用的能力会是女性选择到一位有价值且会作出真心承诺的男性伴侣的重要基础。另外,高水平的EI同样也是预测个体能够获得资源潜力的因素,女性也更可能在择偶中以之为评价标准。

总而言之,结果表明在积极选型择偶中,精确地情绪感知力对两性来说都很重要,而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于男性更为重要,有效的情绪利用能力对于女性而言更重要

mage by Lily Velisavljevic


 

人们在比较自己和社会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过程中获得了择偶价值观,在重复的被接受或被拒绝的互动经历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我们建立了内在的个人价值体系。这种自我评价进程也是择偶价值观社会计量方式,能够引导个人选择适合的伴侣。可见,自我感知价值反映了择偶中重要的个人偏好,它会转化为自身择偶的预期标准。所以,为了校准自身的适应性择偶计量方式,个人应当对自身的特质以及潜在伴侣的特质进行准确地评估

然而,自己评估自己的情绪智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缺乏和他人心理技能的比较,很难获得关于彼此情绪能力的反馈,所以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信息。且很多研究都表明人们对自身的情绪智力评估并不准确,常常表现出自我夸大。因而,自我评估的EI并不能够作为选型择偶的完美基石。不过,Smith等人的研究指出,选型配偶效应能够在对伴侣EI的感知中发现,这或许意味着我们对伴侣情绪智力的评定要比对自身情绪智力的评定要更为精确。




paper解析:情商匹配,门当户对的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