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笔记】and I'm home的改编思路及演奏提示

第一次写专栏,这个系列会讲解一些古典曲目和我自己的改编,用来展示一些在演奏视频中不容易被发现的结构设计和细节处理。这篇专栏作为第一期,将会分析我上周发的and I'm home。这首改编包含了不少细节,但是受限于录音条件(雅马哈电钢内录),最终成品不如我在三角钢琴上练习时的效果,所以希望通过这篇专栏分享我的改编思路,并且为有兴趣翻弹这首曲子的人提供帮助。
演奏视频:【钢琴改编】魔法少女小圆 红蓝角色歌:and I'm home

我在谱子上写的BPM是124,这是原曲的速度,我也是一直这样练的。直到录音的前一天,我突然想尝试一种更自由的弹法,于是放慢了整体的速度,加了很多rubato,并且扩大了动态范围,其结果就是视频里的演奏比谱面要求慢了一点。And I'm home在各大音乐平台的所有版本好像都是不包含最开始的两小节的(用小符头表示),这四组八分音符实在动画第九集结束的时候作为这首曲子的intro出现,我觉得很好听所以保留了下来。
全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两个b小调的段落(主歌)和两个c小调的段落(副歌)。不知道原曲作者wowaka是否是有意为之,主歌和副歌可以由两个高度相似的动机联系起来。在b小调部分,将蓝色标出的“F♯ F♯ E D F♯”记作动机A,请注意属音反复然后级进下行这个特征,我们会在副歌的旋律里再次见到它。把弱拍上的属音略去,我们就得到了由小调Ⅲ Ⅳ Ⅴ级组成的四个音,这个组合以及它的倒影(例如上图左手高亮的部分)都有很强的泛用性,能够在很多地方作为伴奏出现。

在c小调段落,也就是副歌部分,个人认为最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的旋律是用红色标出的“C G G F E♭”,在弹幕空耳里经常见到的“爱我有木有”就是对应的这处旋律,将其记作动机B,注意它和动机A都有属音反复然后下行这个特征。A和B两个动机将会以不同的调式、不同的速度多次出现,这是我对于提高原曲素材使用效率做出的尝试。

用粉色标出的这个ostinato在原曲中几乎是从头用到尾,但改编成钢琴的时候显然不能这么做,所以我只在前奏和间奏的时候保留了一小段。这个音型让b小调或c小调的♮Ⅶ出现在强拍上,造成碰撞感,并在第二个八分音符时解决。为了维持这种听感,我在写主歌的对位旋律的时候特意加入了一些七度或九度。
这里的主歌段落有三点需要注意:旋律声部需要突出、旋律线的歌唱性、左手的力度控制。这里的旋律用右手3 4 5指弹,而对位声部用右手1 2 3指弹,所以旋律线很容易被盖掉。(插句题外话,大多数单手演奏的钢琴作品都是写给左手的,因为左手在弹旋律在上伴奏在下的织体时有天然的优势,1 2指更容易发力和处理音色)这一段的练习方法可以参照肖邦的C小调夜曲 - Nocturne in C minor, Op. 48, No. 1的doppio movimento段落,用右手小拇指弹主旋律的方法和这里是一致的。为了保证歌唱性,一个舒服的指法是很有必要的,图上写的是我自己用的指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不管用什么指法,两个声部都要能自然地弹legato,而且音符的时值要尽量弹满。

当然,原曲里的人声声部也不一定一直占主导位置,适当地提一些对位旋律出来可以创造意外的惊喜,这完全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我倾向于强调黄色高亮的部分,因为and I'm home是Kyoko和Sayaka的角色歌,由她们的声优演唱,而黄色的声部比原曲里同一句重复两遍更有问答的感觉。

在转调前,动机B出现了三次,来为副歌旋律的到来做准备。我的录音里这边处理得不好,没有那种层层递进然后在c小调一口气释放的感觉,一部分原因是电钢本身就难控制,另一方面是我录音的时候脑子一热在这儿弹了个渐快,所以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这几个动机上。

我给副歌标的dynamics是不要太强,因为这里的和弦和低音八度会引诱演奏者砸琴,但这首曲子并不适合砸琴。如果你一定要轰一个音来享受金属般的色泽的话,我的建议是第32小节的低音E♭(实际上我也是这么做的)。之后左手弹了动机B,由于跨度问题第五个音弹不出来,但是可以把右手的旋律音近似看成动机B的最后一个音。例如,左手的“C G G F”导向右手旋律的E♭,左手的“B♭ F F E♭”导向旋律里的D。

在这之后是动机A完整地重复三遍,不难发现它和动机B有相似的特征。第41小节的内声部是为了模仿用粉色表示的固定音型,指法略有点别扭,如果那些八分音符弹不好的话可以糊过去,人声声部弹清楚即可。

转调之后来到了第二遍主歌,这里旋律线开始在左右手之间来回摇摆,但这样反而比第一段主歌更好弹,因为旋律都由比较强的手指演奏。最高的声部来源于原曲的伴奏,效果很好,所以我一个音都没改直接放了进来。第49小节应该是这首曲子最难的地方,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让平衡各个声部变得困难,经常一不留神就把主旋律给盖过去了。不过好在这个小节的左手是有空闲的,所以可以把右手的E交给左手弹,这样更容易把声部弹清晰。

54小节开始的时候左右手都有一个大跳,可以适当延长第一个音或者提前渐慢,趁此机会喘口气。之后动机B的使用类似于第一遍主歌,不过这次排布得更加密集,从而增加紧张感。不过和之前一样,录音没能很好地展现这种效果,希望以后能看到完美的翻弹视频。

副歌来到了左手,由于左手同时要弹一些起和声功能的音,所以需要思考如何安排指法,来保证副歌旋律的歌唱性。右手大跳的高音正好是前文提到过的基于动机A的伴奏,在这一段要尽量轻,但在超过八度的来回跳跃中手指常常不由自主地用力过猛,因此我写了另外一种弹法。说实话,我更喜欢ossia一点,不仅是因为避免了容易翻车大跳,而且我对这段对位非常满意。
之后的部分和第一遍副歌差不多,你可能会觉得最后的左手大跳是在致敬unravel或者狂六,但其实左手的高音也是一个基于动机A的内声部,不过没有弹清楚罢了。

以上是我关于这首曲子的分享。And I'm home是一首优秀的动画配乐,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就决定把它改编成钢琴曲。这次改编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嘈杂,甚至十六分音符都用得特别保守。一部分原因是最近看到了大量的趋同的ACG钢琴改编,感觉技术难度不应该成为审美的主要依据,所以想做一个既简练又有信息量的编曲;另一方面,考虑到这首歌对应的剧情,以及作者wowaka已经病逝的事实,这样的风格大概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