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和王一博,波澜不惊的背后
若不是程耳导演的文章《年底》,我们不会知道电影《无名》上映背后的那些无奈与隐忍,虽然不过是只言片语,但依然可以感受那时身为导演所背负的巨大压力。

对于创作者而言,作品能够上映才不枉此前的倾心付出,再结合电影路演时导演说的话“什么档期不重要,只要能与观众交流就好”,就更能体会作品终于面世的庆幸与心酸。
那时,导演与众主创带着忐忑与欣喜的心情面对大众,接受市场的检验,有种劫后重生的感慨,却不想又遭遇大规模的网暴,让一部如此亮眼的作品陷入争议之地。现在想想,可能又庆幸它改了结局,否则演员本人要经受的恶意可能更无法估量。
可是,那些日子,他们什么都没说。

我们只知道,《长空之王》在预售领先的情况下突然撤了档,却不知道《无名》也遭遇了如此的折磨。我们只知道,《这!就是街舞》第五季录制期间叠加着电影《热烈》的拍摄,却不曾知道,这之中还夹杂了《无名》的补拍。我们只知道,他们一起在乌镇看话剧,却不知道当时无人提及无法上映的电影……这背后,肯定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儿,可他们,什么都没说。
我们看到的是电影《无名》路演期间,耳导和他的拘谨、真诚、坦率,还有导演后期接受各种访谈的游刃有余、侃侃而谈,谁都没有为电影上映之前的任何坎坷说过一句话,表达过一句不容易。
导演说他们要二搭电影《人鱼》,说还会有电影《无名2》,说他绵善沉稳,说很庆幸当初选择了他……

他说,感谢导演在他还没有很多作品的时候选择了他,感谢武术指导的老师们,感谢观众;他说和梁先生拍戏是一种幸福,说路演是他能为《无名》做的最后一件事儿……
耳导在文章中所写:“我有时默念墓碑上的名字,几个月来第一次感到内心开朗起来,那些矛盾纠结,那些羞辱,甚至那些强烈的可耻的感觉,即便无法消失,但此刻正在慢慢舒展开来,不再拧成一团。”看到此,有种与他们同在平行时空之感,虚实与镜像,因果对称循环,失去又得到,惊喜与感叹,都是“完美”的故事,就像大路分出的小径一样,合理且必要。
“会去到目的地”一句话,修得心境,过好一生。格局大的人,能承受的东西往往更大,能够看到的风景也往往更辽阔,如同占领了高地,一边深知生活的高低起伏,一边清楚自己脚下的路。一边经历风吹雨打,不忘初衷,一边谈笑风生,活出境界。

比起放出来更懂得收回去,哪怕是放出来的文字里表现的情绪也是如此克制内敛,不疾不徐,却又感人至深。
想说,即便一切都是命定,那也是各种努力后达成的成果:《无名》正在世界范围内热映且口碑爆了,王一博转型电影演员成功了,耳导被更多人认识到了,更多的波澜又如何?
没有如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注: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