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羊羔成长记|地理带给我的远不止是“高考分数”

2023-08-02 20:00 作者:羊羊的地理教室  | 我要投稿

作者 周斯佳 | 排版 杳杳


大家好,我是一名河北2023高考生,今年高考中地理赋分为86分,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


我是高三才开始关注羊羊老师的,虽说相见恨晚,但还是利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很多视频,例如手绘动画、手绘地图系列,这些短小精悍的视频能把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透,让我收益良多,感谢羊羊的陪伴~


 01 

关于高考我想说


现在距离高考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回想起来的只有脑海里快高考那几天的画面:早早爬起在上学路上听着一遍又一遍的英语听力、没空调的最后几天和同桌守着门外风口背书……


至于当时的疲惫、浑身的酸痛全部变得模糊,也很难再感受一次了。


高考成绩下来了,我虽然没能考到梦校的成绩,但人总要向前看,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总会迎来曙光。


我记得高考前最后一节地理课,地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字:“战”和“站”。


她说高考是一战,也是一站——在高考中,我们要用三年的不放弃,努力打好这一战;但这也只是一站,不要过度紧张保持放松,无论在哪个年级、什么阶段,我们都要记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高一的同学,我觉得你们很棒!在高一时就能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找到了羊羊老师来学习地理知识。


高一就是打基础的时候,虽然知识点在高考试卷上没有体现出来,但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和人文地理的地理学科思维都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地理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原理+思维,基本原理就如地球运动的时间问题、岩石的分类等等,这些是一定要记牢的。


思维就是在你做题时,看到一张抽象图就能通过“水生地土热,市政交劳技”的口诀得出答案的能力,这也是人们常常吐槽“地理没有天理”的原因。


解决这个痛点,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课内听讲,课余时间多了解一些课外地理书刊,见多识广总是没有错,这里我很推荐观看羊羊老师的《跟着纪录片学地理》,不仅有趣,同时也能学到东西。


高二的同学,我觉得可能会面临很多挑战,社交的麻烦、加倍的作业量、起起伏伏的成绩。
如果让我重回到高二,我会更加心无旁骛地读书,完成作业和错题、笔记的整理,一定要努力坚持,可以多刷一些题。


高三的同学,一定要调整心态,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


我身边就有同学心态出现问题败下阵来的,我调整的方式就是运动和不去想结果。我曾在课桌上写下“日拱一卒,不期速成”来激励自己。



重视每一次考试,但成绩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趁机扫清知识盲区。


每次考完立刻拿小本本记录下自己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还需要总结做题经验和高频的大题话术。


我们高三后期就是以练代讲,抓住自己不会的点做专题攻破,即使成绩暂时有滞后期,但最终一定收获满满。


到高考结束后那几天我一直在感叹“原来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神化的高考啊,不过如此嘛,我考完了。”


高考是标量,人生是矢量,我的人生不应该被分数定义,努力的惯性才是高考赋予我们的最好答案。


现在我就等着录取通知书啦,如果没有进梦想中的学校,那就好好考研嘛。未来,还是有无限可能!


 02 

关于我的毕业旅行


去上海,是我这个河北姑娘很早之前的愿望,大概在六年级就种下的种子吧。


没去之前,上海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繁华国际大都市,什么新鲜事物都是先落地上海,外贸的合作、技术的引进、垃圾分类的新政策实施......


羊羊老师曾经说过,学习地理可以让我们拥有宇宙视角,“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得双管齐下。旅行中因为有了地理知识的储备,我的观察角度更细致,感受也更深刻、丰富。


1、 自然地理气候


(1)梅雨


我们是6月16到上海的,那时正值梅雨季节,四天的旅程一直在下雨。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天公不作美,毕竟下雾连东方明珠的塔尖都没法看到,但对于我这个北方地理人来说,终于可以切身感受一次南方的梅雨季了!



我国的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上海市位于东经120度51分至122度12分,北纬30度40分至31度53分之间,简称“沪”,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南方”。


高中地理老师曾让我们背过一个中国雨带移动的时间口诀:“五到华南,六摆江淮,七到华北,八进长白,九退华南,十不再来”。


羊羊也讲过,六月北上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来自西北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相遇,由于势力相当故而形成准静止锋,带来持续的降雨。



切身体验来说,即使下雨的上海依然算不上是凉快,还很潮,因此,梅雨又叫“霉雨”。我们的衣服在迪士尼、外滩全都打湿了,根本干不了,真的容易发霉。



“我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你是六月的江淮准静止锋,在我心头徘徊着走过很长的路”大概这是只有地理人才能感受得到的浪漫吧。


(2)长江三角洲


上海,位于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米左右。
在横渡黄浦江时,我想起了高中学的流水沉积作用。


由于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变缓,河流携带能力减弱,泥沙易发生淤积,从而形成了入海口处的三角洲。



(3)河心洲


河心洲是河流中的岛屿,多数是物质沉积的结果。在飞机上看到我们飞过了一片小型河心洲——“真的和地理课本上说的一样耶”!


那一刻我领悟到了自然的魅力。



分汊之间的沙岛称为河心洲。河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如果有某个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将水流分向它的两侧,形成两股汊道。


两股汊道逐步被拓宽、变弯,其中的环状流就会进一步将心滩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心滩被堆高到超出乎滩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


2、人文历史发展

(1)风景建筑


怪不得上海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当我真正置身于当中的时候才发觉她的魅力。上海是一座包容多元的城市,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一个地铁站的两端,或许就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条街、不同风格的建筑;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整洁又富有风情。


上博、豫园、一大会址、石库门建筑、外滩万国建筑群……都见证了上海风雨飘泊的历史。



陆家嘴、东方明珠、南京东路、迪士尼更以一种新的风貌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大都市发展。



(2)交通


由于去往上海的高铁和飞机价格差不多,我们选择了后者往返。


上海主要有两个大机场,浦东和虹桥。很幸运在去的路上我坐到了窗边,看到了飞机穿过云层的过程,感受到了从对流层的颠簸到平流层的平稳。


到了上海我们大多数出行都是地铁。地铁路线四通八达,不止一次地感慨“不愧是上海,连地铁都装修地这么繁华”。


过去只要做人文地理题,看到上海就会想到经济、技术、开放。


同行朋友还问:“为什么上海这么多街道都是以别的省份命名,如西藏路、北京路?”


作为地理生,我骄傲地告诉她这是按照全国省份方位命名的,因为我做过这道题!(找不到原题了sorry)



(3)当地特色


上海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也令我影响深刻。


早八的地铁上,我会遇见正在条理清晰地和客户谈项目、西服革履的白领;也会在街头问路时,碰到热情帮助我们的操着吴语口音的本地阿姨;在新天地,还看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快节奏大都市的一员。


其次,饮食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到了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朝时,更是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兼具南北风味。


生煎、蟹黄面、灌汤包、鸭血粉丝、猪排年糕.....我都一一品尝了。


这次自由的毕业旅行和2023高考一样,都将成为我一生珍贵的回忆。


地理是人与自然的趣味交谈,不能仅被定义为一门考试科目,它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羊羊老师的b站账号背景是“志合者,不以山河为隔”,见字如面,很荣幸通过互联网分享我的经历,2023继续向前!



*声明:图像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所有,本号为整合发布。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号立场

小羊羔成长记|地理带给我的远不止是“高考分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