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声小评:当我们在谈论收入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08-01 05:35 作者:科学声音  | 我要投稿

作者:小冰


每当统计局公布平均收入啊,平均住房面积啊之类数据时,总有人会觉得不准。


今天分享的是一个关于定性的问题——当我们在谈论收入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很容易产生误解:


第一、错误认知了统计数字的作用


比如,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收入在人群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就是有多少人比你富,又有多少人比你有钱。


那么最好的统计数据不是平均收入,而是收入中位数。


中位数就体现了有一半的人收入比这高,另一半的人收入比这低。


而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差越大,就说明有钱的人数一定的情况下,他们的收入非常高。


比如你们楼里住着的首富公司成功上市,身价增涨了10倍。


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楼的收入收入中位数是不变的,但平均收入却会被他明显拉高。


平均、中位数、离差、这些只是最基本的统计工具,它们不代着不同的含义。


所以,一些时候,并不是“统计数据不准”,而是“我们错误认知了统计数据所体现的作用”。


~


第二、收入未必意味着富有程度


许多人在留言中说“我和我的朋友收入差不多,但是人家有这样那样的名牌,我却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


我们可以说,个人收入体现的是一个人赚钱的能力,而不是富有程度。


有一个知名的工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衡量富有程度,那就是恩格尔系数。


也就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它的逻辑是家庭收入增加,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这样这个家庭就是越来越富有。


但细想你就会发现,这个统计工具虽然巧妙,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比如,放在我国的许多家庭,虽然他们收入还行,消费也挺高,但主要消费用于了住房和子女教育,剩下的也有可能为了医疗而做储蓄,不能算作消费。


于是你就会发现,他们省吃简用养育子女,以恩格尔系数来看,他们花在吃上面的消费不高。


但实际上,他们可能依然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但也有的人,即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甚至由父母提供住房。


于是虽然他们月收入不高,但是几乎所有收入都可以随意支配。


他们可以吃遍城市各大网红饭店,从表面上看恩格尔系数可能很高,但相比之下过得挺富有。


但也千万不要觉得恩格尔系数完全没用,只不过它有它的适用范围。


在不适合的适用范围许多工具都会显得使用有限,甚至失效。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不准”的原因之一。


~


所以平均收入,收入中位数,离差,恩格尔系数等,都只是一种维度,一种工具。


而当你在和别人对比收入的时候,到底所对比的是“赚钱的能力”还是“富有的程度”或者是别的什么?


不同的目的,所用的应该是不数的数据,甚至要多组数据交叉比对,结合来看。


指望用一个数据就体现全部图景,就如同指望用一套理论来解释所有现象,只是一种美好而朴素的愿望。


但世界是复杂的,任何理论,任何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特别是科学理论更是如此。


哦,也许阴阳五行理论除外?


——————


注:科声小评系列内容,由科学声音的小编临时感想组成,不能算严谨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论事分享讨论。


科声小评:当我们在谈论收入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