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黑化的董卓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一出场就是个败军之将,且看人下菜碟,攀附权贵,令人生厌。这是因为董卓生前给朝廷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历朝历代的文人没有不恨他的,所以对他极尽讽刺之能事。而《三国志》记载的董卓,是个有能力的人,早年也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样不堪。甚至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董卓的早年经历跟曹操如出一辙。
董卓,是陇西郡临洮县人,即甘肃岷县人。《英雄记》记载:董卓的父亲名叫董君雅,曾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期间生下三个儿子:大儿子董擢,字孟高,很早就去世了,二儿子董卓和三儿子董旻,表字分别是仲颖、叔颖。董卓小时候喜好游侠,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回家凑了上千头牲畜送给董卓。曹操早年也是这样的,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和南阳人何颙认为他不平凡。
《吴书》记载:董卓曾在陇西郡官府当吏,负责地方治安。当时,胡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董卓领兵大破胡人,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司徒袁隗征辟董卓为掾。而后,董卓就当了郎官,在汉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担任羽林郎。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称为“举孝廉”,而能够举为孝廉的多为家底清白的干部子弟,“郎”就是给皇帝站岗的侍卫,不仅家底要清白,形象也要过关。所以,董卓早年形象应该不错,不大可能是人们普遍认知中的大肥猪形象。曹操也是从郎官做起的,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董卓也是一位武林高手,虽然达不到干儿子吕布的段位,但也是力大无穷,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凭借能打的优势,董卓出任军司马,跟着张奂征讨并州立了功,拜郎中,即郎官的头目,得到了九千匹缣的赏赐,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董卓是一位慷慨豪杰,而且真的是凭能力和格局上位的。他的背景不如曹操,曹操的父亲是国家最高军官,所以能从郎官迅速提拔为首都县尉,即副县级公安局长。董卓却要靠一刀一枪打出仕途。
董卓凭借战功,先后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来因故被免职。又被征辟为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当了地方的一把手,《英雄记》记载,这一时期的董卓跟羌人、胡人打了几百场战役。可见在东汉末年,西北地区能打的人真的是稀缺人才。董卓、丁原、吕布,都是凭借“能打”的特长起家。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是从黄巾起义爆发后迁中郎将、讨伐黄巾起义军的时间点登场的,《三国志》记载,董卓这场仗确实打输了,凭借之前的战功抵消了战败之罪。至于贿赂十常侍上位,那就属于故意抹黑了,历史记载中的董卓此时还没有这么不堪,而是凭借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战功重新崛起。西北金城郡,即甘肃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董卓拜中郎将,在西路抵御韩遂,在望垣县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董卓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等到叛军发现,已经追之不及。当初有六路人马上陇西,其中五路人马都以失败告终,唯独董卓的军队全员班师,屯兵于右扶风。董卓因战功被拜为前将军,封斄乡侯,征为并州牧,成了并州一带的老大。《灵帝纪》记载,董卓在中平五年(188年)担任少府时,董卓以凉州乱党没平灭、众将士舍不得自己为由,拒绝将军队转交皇甫嵩;中平六年(189年),已经是并州牧的董卓再次以将士情深义重为由拒绝转交军队,此时的董卓已经深刻体会到军队的重要性,明白军队就是资本,有了不臣之心。而恰在此时,何进采纳了袁绍的馊主意,引狼入室,让野心勃勃的董卓有机可乘,董卓从此走上黑化之路。
《九州春秋》记载:董卓刚到洛阳的时候,步兵、骑兵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人,董卓自知兵少,不足以让朝廷折服,于是一连四五天,一入夜就带兵出四面城门,第二天大张旗鼓进城,声称“又有西凉军进城了。”人们没有察觉到董卓的兵是出去后又进来的,都以为董卓手下有数不清的兵。
董卓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并不是为江山社稷而考虑,而是出于个人权力欲望,跟伊尹、霍光的废立君王完全不是一个性质。他并不是第一个通过这种方式掌权的人,之前轮流执政的外戚和宦官都是通过废立皇帝的方式掌权的,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废立皇帝虽然是独揽大权的快车道,却没有安全保障,且必然翻车。董卓的做法已经把自己树立成天下人的标靶,覆灭是早晚的事。
然而,从掌权到覆灭,董卓的政权存在了很久,很多反对董卓的人都没能如愿推翻他,这是什么缘故呢?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大部分反对董卓的人,动机都是不纯的。他们并不想真的消灭董卓匡扶社稷,而是想打着反对董卓的“正义”旗号壮大自身势力,将来抓住机遇,将董卓取而代之。这一点从后来关东义军的各自为政、各怀鬼胎、按兵不动、互相拆台中就能得到印证。而立场坚定反对董卓的少数人,他们的实力是不足的,《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忠臣丁管就是鲜明案例,在董卓势力范围中公然叫板只能是死路一条。王允反对董卓,却只能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袁绍公然拍了董卓桌子,也只是回到冀州壮大实力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能真正推翻董卓的并不是站在高位的人,而是权力不大、地位不高却心意纯正、一心为公的人。这样的人,在朝中还真有一位,那就是曹操。因看破官场黑暗而弃官归隐,又借韩遂之乱重新入仕的曹操是最有希望推翻董卓的人,也为之付出了努力。但是,曹操同样犯了错误,导致大事不成,推翻董卓的道路变得更加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