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he/man/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默认男性=人类”的思维

2023-08-23 12:16 作者:Lalisa一BLACKPINK  | 我要投稿

he/man/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默认男性=人类”的思维 原创 春泽与叶 Artemis与Artemisia之剑 2023-06-07 09:05 发表于四川 全文约6000余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姊妹,妳好。本期我们来聊聊“默认男性等于人类”的思维是怎么体现在语言中的。 图片 1 “男人是人类的标准,女人是脱离标准的存在” 《看不见的女性》一书在引语《默认的男性》中,开篇第一句,“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揭露了男权社会下“不加说明就是男性”“男性(的)=人类(的)”这种定式思维,接着用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这种思维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职场、设计、医学、公共生活乃至日常生活。 书中以“通用阳性词”为例,即,指代男性的词语不仅可以用于指代男性,还可以通用于指代人类整体。如英语中man可以指男人,但也可表人类;如汉语中“他们”可以指男性群体,也可指男性和女性的总体。 这种“不加说明就是男性”的思维定式在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期我们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聊聊这种默认“男性=人类”的思维。 《语言与女权主义》一书中,一句话点明了这种思维,“男人是人类的标准,女人是脱离标准的存在”,这一点在语言中集中体现为,女性用语往往是男性用语的变形。 很多表述往往不需要特别标注男性就可以被默认其男性性别,而表述女性呢? 首先需要特别在词汇中特别标注醒目的“女”性标志,其次,其主要操作过程是直接在以男性为基础的词汇上进行变位。这两点相互配合,用最简便快捷的方式,将男性默认为人类。而对此习以为常,不思改变,则将进一步加深对女性的忽视。 语言正是以这种微妙的方式,将女性定为男性的偏移——即波伏娃所说的“他者”。接下来从汉语、英语等其它语言进行举例分析。 图片 2 汉语 一、他vs她: 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何男性是人他,而女性是女她,这里是否有暗含女性非人之意? 事实上,在女她的创造性使用之前,人他一字原本两性都可以使用。近代受困于对英语“she”的翻译,刘半农等人为了使得翻译“she”时语言对等,提出了“她”字。 但“她”字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产生过很多争议(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可以看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一书)。 比如周作人提议将人他留给男性,用他女指代女性。 图片(图源《“她”字的文化史》一书) 这一号召得到叶绍钧的回应,在《女子人格问题》一文中率先使用“他女”,并发表了为女子争取与男子独立平等权利和独立地位的文章。也有人提议,将人他继续用作两性都可以使用的字,如果是女就标注他女,如果是男就标注他男,看起来确实比将人他留给男性要平等些,但由于累赘便作罢了。 图片(图源《“她”字的文化史》一书) 但有着更鲜明的女男平等意识的女权主义先驱们,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对“她”字有着更谨慎严密的思考,并坚决地反对“她”字的使用。 首先是《妇女共鸣》杂志两度刊登声明拒用“她”字。 接着是吉竹蔓女士坚定维护《妇女共鸣》立场。她在《关于拒用“她”字并质<读书生活>》一文中对柳湜的三个主要观点进行激烈的驳斥。 柳湜的观点如下: ①“他”、“她”和“牠”三字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带着一种进步性” ②人旁、女旁,牛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 ③“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的观点 吉竹蔓女士写道“她字是一个根据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含着蔑视女性的意味、否认女子人格的字,是女人’非人’的标志。” 图片(图源《“她”字的文化史》一书) 当然除了激烈的言论批驳,也有些先驱做出了具体的实践。创造了“男也”这个字与”女也她“对应,累得铸字房的工人忙得汗如雨下,据说是替她字复仇的。 图片(图源《“她”字的文化史》一书) 从现实来看,“男也”一字最终不了了之,就连“她”字也被沿用下来。这似乎意味着100年前女权主义先驱们争取女男平等斗争的失败,但需要知道的是如果不是这些女权主义先驱的奋力斗争,用以表示物的ta并不像如今这样写作“它”,而是“牠”(港澳台地区就是用的这个字)。若她、他、牠三字并用,想来更比她、他、它的贬低意味更重。 由此看来,“她”字的出现本由男性提出,并遭到女性的激烈反驳,可女性的反驳最终没能完全阻止“她”字的风靡(可见女性总是被迫失语!)。女性在第三人称代词里最终成为特殊的“她”。 这与“先将女性置于特殊位置,接着又质问女性,你为何要搞特权”的逻辑竟如出一辙。这意图由男性提出,这质问也由男性质问。 “人他字指男性,而女她字指女性”清晰地反映了,男是人类的标准,人他便是男他,而女性则是隐形的,偏移的,需要特殊标注出来是女她的(即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这种用法也导致既是男他又是人他的他成为了通用阳性词。 二、他们&她们&其它例子 通用阳性词可以用于指代一群人,这群人女男皆有,或者性别未知。 比如汉语中的他们与她们: 100个女人(她们)+1个男人=他们 100个男人(他们)+1个女人=他们 当仅仅只有一个男性加入时,“她们”就需要变成“他们”。这,就是默认男性的力量。 这一用法也是受到西方通用阳性词的影响,在《“她”字的文化史》一书中,作者追溯到李汉俊的提议,李汉俊提出按照“法语”的用法,将通性的附属代词用男性词去代指,主张凡有一个男性在内的就要用他们。虽受到陈望道的反对,却最终还是沿用了下来。 这里再举一些与前面提到的逻辑思维相似的词组,以供大家思考。 ①称呼不会标注男性,因为默认为男性,女性则会被特殊标注,强调是女xx 。 国王(男王)-女王 少年(少男)-少女 皇帝(男皇/男帝)-女皇/女帝 儿子(男儿)-女儿 孙子(孙男)-孙女 [儿和子最初都无性别指向,都是指小孩子,如黄口小儿-小孩子;妻子-妻子和孩子,后单指男性] 国足(男足)-女足 工人(男工)-女工 老板(男老板)-女老板(甚至不会叫女老板,而是老板娘使用更多…) 程序员(男程序员/程序猿)-程序媛(污名化) 学长(学哥)-学姐 [长也无性别指向] 英雄-女英雄 (如果有人质疑“英雄”没有必要,那我们不禁反问,为何不用英雌和男英雌呢?而且英雌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已经被著名爱国烈士秋瑾提出来了) vs 美人(美女)-美男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竟然只有美人一词默认此“人”为女,并因此造出“美男”来对应。所以“美人”一词中的这个女性,难道只有足够“美”了,才能被称呼为“人”吗?这个女性真的是被当作人来对待的吗?称呼“她”为美人的人允许她有独立人格与意志吗?) ②许多职业默认为男,女性要么缺失要么只能在无足轻重/符合刻板印象的期待中出现。 农民伯伯-?农民婆婆/伯母? 外卖/快递小哥-?外卖小姐? (第一,小姐早就被污名化。第二,为何不使用性别中立的快递员?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今年春晚中出现快递小哥时很多女性站出来反对,要求看见女性劳动者,这一词条也上了热搜,能够很明显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觉醒。) 金主爸爸-金主妈妈? 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姐姐? 摄影小哥/摄像小哥-? Tony(托尼)老师代指理发师-? 共和国“长子”-? 工人“老大哥”-? 警察叔叔-? IT小哥-? vs 食堂阿姨/保洁阿姨/护士姐姐/迎宾小姐/宿管阿姨…… 3 英语 ① man 英语中最简单直白的例子便是man这个词,兼有人类/男性两重意义,而woman在某种程度上则是man的变体,并只能表女性无法兼有人类一意(即女性是第二性)。由此衍生出的policeman,fireman,chairman,businessman等等,都是默认男性为标准的例子。 当然,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这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有女性站出来呼吁改变。 2017年伦敦消防队的一位女性负责人丹尼·科顿建议用如今的标准表达“firefighter”来取代“fireman”消防员,但是她却收到了大量恐吓信。(不知道是什么人会用如此极端的举动,来反对没有明确性别指向的中性词的使用呢) 无独有偶,2019年《小猪佩奇》消防车一集中,使用了fireman一词,英国伦敦消防局批评这部热门儿童剧的制作人使用了“过时的刻板性别特定用语”。她们指出,我们已经很久不用fireman这个词了,这部动画片在小朋友当中有很大影响力,使用过时的刻板性别特定词汇fireman会让女孩不愿意当消防员。 图片 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更加性别中立的词语如firefighter,police officer,chairperson来代替之前默认男性的表达。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式用语中,通用阳性词也有卷土重来的迹象,例如美式英语中的“老兄”(dude)和“伙计”(guys)都被用作中性表达。例如我们打招呼时常常用hey dude,hey guys!这一点在汉语方言当中也存在有趣的对应,例如东北的“老弟”,以及“你小子”之类的网络用语。(在我女性意识没有觉醒的时候也常常用这个词来称呼我的女性朋友,但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 ② he:性别不明时用he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个例子: 图片(图源自《语言与女权主义》[日]中村桃子 页006) 按照“正确”的语法规则,四个题答案分别是“he/his/himself/him”,即“student,everyone,each speaker,somebody”这类性别不确定的先行词,对应的代词需要用男性代词。这也是造成语料库训练出来的算法往往充斥大量的性别偏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样的默认规则导致 “语料库中女性代词的出现比率始终只有男性代词的一半左右”,比如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有5.2亿个词,收录了近至2015年的文本,但女性代词和男性代词的比例是1:2。 4 其它语言 在其它语言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区分阴阳性的语言如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用于指代人的名词,当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时候,默认形式(或者说标准形式)总是阳性的。 例如,西语的教授“profesor”是阳性的,而如果要指女教授,则需要加一个a变位,变成professora;muchacho这个词是小伙子的意思,但如果要指女性就需要变成muchacha. 写到这里,由于笔者并不了解其它语言,所以非常欢迎学语言的你们进行补充。如果你也发现了其它的例子,也非常欢迎你通过私信/写信等方式分享给我们:) 5 语言需要变革 不难预料一定有人对我们关注这些语言中细微之处表示质疑,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在语言思维如此细微之处都要歧视女性呢?为什么连细微之处都不愿意尊重女性呢?为什么细微之处的偏见都能如此根深蒂固呢?这难道不是更值得思考的吗? 那我们来谈一个近期的例子吧。 Emoji表情符号最初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女性使用得最频繁,78%的女性经常使用,而男性使用率为60%。但离奇的是直到2016年,表情符号的世界里全是男性形象。2016年后,统一码联盟才做出改变,才发布了女性形象的emoji。 图片 看不见的女性&无处不在的男性 《圣经·创世纪》用神话的形式告诉我们,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这种与默认“女性是男性的变体”的意识形态相对应的就是,在西方语言中,女性单词总是男性单词的变体。这种语言中默认“男性=人类”的思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轻则产生很多误解,重则阻碍女性的发展。 Jennifer Saul在《女权主义语言哲学》这篇论文中提到,“这样的词使女性隐身,掩盖了女性的重要性,分散了人们对她们存在的关注,而与女性的不可见性作斗争是许多领域的重要女权主义课题”。而心理语言学研究证据表明,那些使用 ‘he’和‘man’的句子更容易让人想到男性而不是女性,绝大多数人在阅读时,会默认它指的是男性。 图片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认知无关紧要,那么以下几个具体的实例也许能告诉你这些通用阳性词的狡猾之处与危害性。 (1)马萨诸塞州医学会因为把规章中的会员写成he,所以从1850年到1880年的30年间没有一名女性成为会员。 (2)通用阳性词甚至扭曲了科学研究:2015年一篇关注心理学研究中的自陈报告偏差的论文发现,在调查问卷中使用通用阳性词会影响女性的反应,从而可能扭曲“测试得分的含义”。 (3)女性不太可能申请在招聘广告里使用通用阳性词的职位,也不太可能在面试中表现出色。 这种默认男性就是人类的思维导致男性无处不在,而女性则一直被隐形,被忽视。在男性经验,男性视角被渲染得普遍、无处不在时,女性的经验、女性的视角却被认为是小众的、特殊的、不入流的。 所以真的无关紧要吗? 高中的文化政治书就已经教导过我们在传承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刻糟粕已经被发现,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芳林新叶催陈叶,落后的思维方式、落后的语言习惯早该被抛弃。“是时候改变视角了!是时候让女性被看见了!” # 叶卡说 “男人是人类的标准,女人是脱离标准的存在”一句中蕴含父权制社会运行的两大规则:第一,男性是主体,即男本位;第二,默认男本位现象。这两条规则大行其道,把女性压迫发挥到极致。 否则何以在父权鼎盛的社会中有“夫为妻纲”“男主女从”的教化?否则如“举案齐眉”般卑微的姿态竟能成为夫妻和顺的赞美并直到今天依然用来祝福新人?否则何以在历史记载中女性要么几乎销声匿迹被迫“失语”,要么只能成为“空洞能指”? 男性书写的历史为男性服务,因此有了刘夫人(其丈夫为东晋谢安)发出“若使周姥撰诗,当无此言!”的感叹。 但好在出现了女性学者开始拒绝男本位,并自发关注女性的现象: 孟悦老师、戴锦华老师在《浮出历史地表》中说“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挖掘、重估现当代文学教科书中一直被忽视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价值(庐隐、冯沅君、冰心、凌叔华、丁玲、白薇、萧红、苏青、张爱玲); 张莉老师在《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一书中以“女学生”的出现为视点,展开对现代中国女性写作生发的研究; 蒙曼老师摆脱“女性书写的诗词还是书写女性的诗词”的纠结,在“最终决定借助诗词建构一本关于中国女性的历史”后用《哲妇》一书记录了26位政治女性(娥皇、女英、褒姒、许穆夫人、西施、戚夫人、李夫人、王昭君、赵飞燕、甄夫人、冯小怜、冼夫人、独孤皇后、平阳公主、长孙皇后、文成公主、武则天、太平公主、杨贵妃、萧太后、曹皇后、梁红玉、秦良玉、李香君、孝庄太后、秋瑾); …… 而直到今天,女性想要发声的时候、想要被看见的时候、想要摆脱污名化的时候,依然有人试图捂嘴,要不就是毫无底线的谩骂,再就是给她戴些莫名其妙的帽子。 觉醒的女性头上是一片不断被吞噬的天空,女性创作者的评论区总是有人孜孜不倦来为我们表演这场吞噬。以至于《盐镇》作者易小荷女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总需要多次重申性别中立的立场,一再表示本书“无意挑起性别对立”,只是希望更多关注她人命运。由此可知蒙曼老师在《武则天》一书序言中所写的“男性的标尺其实极端狭隘和冷血”并不假。 图片 “虽千万人,吾往矣” 参考资料: [1] Saul, J., Diaz-Leon, E., & Hesni, S. (2004). Femin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 原文链接: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feminism-language/#FalsGendNeut [2] 费天翔.(2020).从文化标出性看女性的“厌女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01),123-128. doi:10.13603/j.cnki.51-1621/z.2020.01.021. [3] https://twitter.com/LondonFire/status/1107204694135447554 [4]《看不见的女性》[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詹涓译 [5]《“她”字的文化史》黄兴涛 [6]《语言与女权主义》[日] 中村桃子 底稿 | 三阳 编辑 | 叶卡 排版 | 三阳 审核 | 叶卡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春泽与叶 1 人喜欢 阅读 942 Artemis与Artemisia之剑

he/man/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默认男性=人类”的思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