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冤案昭雪:袁崇焕与一个民族的痛

2023-06-12 19:57 作者:Hello_Mr束  | 我要投稿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伟大的将领死得特别冤枉。例如西汉的韩信,他几乎打下了整个汉朝的天下,但最终却以悲惨的结局被处以绞刑。还有南宋的岳飞,他带领岳家军英勇抗金,保卫大宋,最后却被诬陷为罪名不明的罪名,冤死于风波亭。然而,在这些冤枉之中,最为冤死的要数明末的大将袁崇焕。

听说关注点赞的都会暴富,感谢各位观众老爷。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位勇猛的将领。他出生于广西藤县,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中,他中举进士,并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开始迈入仕途。袁崇焕自幼怀揣着宏图伟志,特别关注当时并未受到当权者重视的辽东边境问题。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势力已经开始崛起,多次率八旗军攻击明朝,成为明王朝在北方边境的巨大威胁。

然而,当时的明朝上至皇帝,下至群臣,整天沉溺在享乐和权力斗争之中。他们或是沉醉于酒色,对时事毫不关心,或是勾心斗角,党争不休。整个朝廷弥漫着腐败和混乱的氛围。袁崇焕虽然出身平凡,却从小就关注边境战事。他熟读兵书,精通阵法,渴望能够在边境为国家效力。担任邵武知县后,袁崇焕经常在日常政务之余与曾在辽东边镇服役的退伍老兵交流,以了解辽东边境的具体情况。尽管他在38岁之前从未亲临辽东,但他对边境地理、战局和人事了如指掌。这为他日后在辽东的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前往京城拜见皇帝,并提出了许多有关稳定边境的建议。皇帝对他赏识有加,提升他为兵部侍郎,负责管理辽东的防务。为了更加了解边境的实际情况,袁崇焕冒着被后金军队俘虏的危险,独自一人在山海关外考察了十几天。通过这段时间的考察,袁崇焕更加深入了解了辽东的防务,并自信地对其他官员表示,只要提供足够的军队和粮草支持,他就能稳守边关。

后来,辽东边事告急,袁崇焕毅然决定前往辽东前线,应对紧急的边境形势。后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佥事,专责关外军事活动,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开启。到达山海关后,他立即实地考察各个城口,寻找防务上的漏洞,并根据考察结果重新布置防线。为了守住山海关,他坚决修筑宁远城,这座城堡成为山海关外最坚固的军事要塞,与山海关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或缺的防线。

袁崇焕注意到驻守军队多年征战后已经年迈或残疾,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开始招募一支新的军队,并对原有的驻守军队进行严格整顿。他清除了虚报兵额的军官,并制止了军队纪律败坏的趋势。经过几年的整顿和布署,宁远城成为关外人口最为繁盛的军事重镇。流离失所的百姓和商贾纷纷聚集于此,焕发出一片新气象。

此外,袁崇焕还先后收复了宁远外围的锦州、松山、右屯等地,修筑军事防御工事并派兵驻守,使其与宁远城相互支援,大大加强了防守的坚固性。明军的北部防线由边境向北推进了两百多里,扩大了战场的纵深。袁崇焕督师辽东后,后金军队见到他严密布阵,不敢轻易进犯,边境相比以前更加稳定。

然而,明朝内部的斗争依然激烈。当时正值魏忠贤等阉党兴风作浪的高潮时期。他们看到边境形势逐渐平定,又开始排斥异已,魏忠贤主持下,原本负责山海关内外军务的大学士孙承宗被撤职,由阉党核心成员高第接替。然而,高第对军事一窍不通,上任后立即下令撤回关外的驻防军队。袁崇焕虽力图争取,却毫无效果。

最终,除了宁远城在袁崇焕的坚持下得以保留,其他艰苦修建的防御工事都被废弃,守军撤离,关外安定的百姓再次无家可归。后金见明朝军队主动后撤,立即组织军队南犯。袁崇焕向驻守山海关的高第请求援助,但高第毫不理睬,只等着看袁崇焕的笑话。袁崇焕无奈之下,只能动员宁远城内的所有力量坚守城防,并在城外实施坚壁清野政策。他写下血书,激励将士与他共同守护宁远城的生死存亡。

在1626年的正月,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八旗劲旅攻击宁远城。袁崇焕带领守军坚决抵抗,战士们勇敢地投入战斗,而百姓们也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地守卫城池。守军运用红衣大炮猛烈轰击八旗军,使其无法攻破城墙。八旗军习惯于骑射和野战,但在红衣大炮的猛烈轰击下,遭受重创,许多士兵战死于明军的火力之下,甚至连八旗统帅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自从年少时起,战功累累,屡战屡胜,从未遭受如此惨败。

尽管袁崇焕统领的军队在宁远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了让军队得到休整的时间,同时试探后金的意图,袁崇焕私下派遣使者去吊唁努尔哈赤,并向他表达了“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的话。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再加上袁崇焕派出的使者的激将之言,不久便郁闷而亡,享年68岁。

努尔哈赤被安葬于沈阳盛京郊外的福陵,清朝建立后,他被追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这本来只是袁崇焕的缓兵之计,但由于他未向朝廷报告,给后来埋下了祸患,也给后金进行反间计提供了机会。

在天启七年,熹宗皇帝去世,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高度重视辽东的战局。为了实现收复辽东的梦想,他重用被阉党贬抑在家的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指挥蓟辽的军务。

袁崇焕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整顿军纪。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皮岛守将毛文龙私自贩运军粮,简直是目无军纪。为了严肃军纪,袁崇焕未经朝廷批准就亲自处决了毛文龙。这次擅杀朝廷大将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愤怒,本想处罚袁崇焕,但由于辽东防务无人可派驻,只好先隐忍不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新任皇太极率领大军绕开袁崇焕的防线,攻破了长城的龙井关和大安口,进犯北京城。袁崇焕得到京师危急的消息后,立即率军飞驰回京支援。因为日夜奔波,步兵被远远抛在身后,甚至最为精锐的九千骑兵中有四千人掉队,只有剩下的五千人与袁崇焕一同赶到北京。袁崇焕抵达北京城外后,与山海关总兵满桂合力在城外各门对后金军进行狙击。

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各地勤王军马逐渐逼近北京,形势逐渐对明军有利。然而,袁崇焕成为后金的一大顾忌。为了除掉他,皇太极采用了范文程的计谋,离间崇祯皇帝和袁崇焕。他们伪造了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的书信,并让人冒充袁崇焕的使者向皇太极请功,甚至特意让俘获的太监作证,并故意将太监释放回去。

崇祯皇帝本已对袁崇焕产生怀疑,在太监的陈述下更加坚信袁崇焕是汉奸。同时,后金军队也采取了计谋,在作战中故意使用袁崇焕部队所用的箭矢射伤满桂。满桂返回京城后,军医为他拔出身上的箭矢,发现箭矢上刻有袁崇焕部队的标记。

满桂曾与袁崇焕有些嫌隙,然而现在发现袁崇焕竟在共同对抗外敌之际暗中伤害自己。他怒不可遏,以箭矢和伤口作证据,前往宫中向崇祯皇帝陈述了这一事件。这两方的指责使崇祯皇帝深陷其中,认为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导致敌军进入关内。因此,他立即下令逮捕袁崇焕并关押于监狱。

袁崇焕的部下得知主帅竟被皇帝抓捕,立刻引发了骚动,祖大寿等高级将领甚至决定率兵返回山海关,不再理会京师陷入紧急困境。

崇祯皇帝感到十分焦虑,立即命令囚禁中的袁崇焕写信给部下,要求他们回师抵御后金军的入侵。袁崇焕遵从皇帝的命令,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部下,要求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返回军中提供支援。祖大寿等将领怀着对袁崇焕的崇敬之情,果断回军迎战,并成功击退了后金军队。

在城外激烈战斗的几个月里,崇祯皇帝不敢对袁崇焕采取行动,因为他担心这可能引发兵变,但他内心对袁崇焕充满了仇恨。等到后金军队刚一撤退,他便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判处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被冤杀后,尸体被遗弃于市场,而他的部下姓佘的义士在深夜悄悄带走了他的头颅,将其安葬于现今的广东义园广渠门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下令平反昭雪袁崇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相继修建了祠堂和墓地。祠堂的前廊和室内墙壁上镶嵌着李济深所撰写的《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悬挂着叶恭绰题写的“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墙上还嵌有袁崇焕手书的“听雨”石刻。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和石供桌,坟旁小丘为佘义士的墓地。

这位名将尽心保卫国家,耗尽心血和精力,但最终却被诬陷为投敌,令人可怜。更加令人悲哀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了解真相,相信了皇帝所说的话,认为是袁崇焕引来敌人入侵。每个人都对袁崇焕深恨入骨,在行刑之日,纷纷购买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来食用,还边咒骂他这个"叛徒"。

袁崇焕在临死之前留下了“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悲壮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无辜。袁崇焕被杀后,他的部下佘义士深感袁崇焕的大义,“夜窃督师尸”,并将其埋葬在北京崇文门的一个菜园子里,并让后代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个墓地。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袁崇焕的真相才被揭示,他才得以昭雪。

后来,梁启超、康有为先生以及金庸先生对袁崇焕的事迹进行了大量考证,并撰写了许多关于袁崇焕的文章。从此,袁崇焕的冤情才为世人所知晓,这一历史谜案最终为世人所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历史故事,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下期再见。

冤案昭雪:袁崇焕与一个民族的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