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签名的技术路线之争
电子签名,无疑是企业级赛道当前的一个热门赛道。而一项新的技术赛道出现,可能会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就目前而言,电子签名领域似乎也已经呈现出不同的技术路线之争。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押注技术路线非常关键。押对了,公司有可能从籍籍无名晋升为巨头行列;而一旦押错宝,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可能就是一段血泪史留给后人当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就目前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来看,什么才是电子签名赛道发展的正确技术路径选择呢?
电子签名1.0时代:基于“入场券”优势下的姿态各异
对于许多行业发展初期,“入场券”易得,可能具备赛道要求的某一维度优势就有了布局的资格,所以会有不同的玩家基于自身优势进行布局。
就目前来看,如今市场上电子签名赛道内的主要玩家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以电子签名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电子签名厂商;二是基于数字证书业务跨界进入电子签名市场的CA机构;三是证据保全、商用密码、信息安全背景的跨界厂商;四是互联网公司旗下电子签名产品。
而在技术路径选择上,不同基因企业,也会选择自己更擅长,或者认为更正确的路径。目前看来,主要是三种模式,即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模式。从业务发展层面来看,未来企业的业务更加复杂多样,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安全利益,或者从一些管理场景的角度,都要求企业拥有前瞻的洞见,选择最优的云战略。
从三种不同的云的角度来看,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很多,各有优劣,这一方面已经显而易见。
在数据保密性的角度来看,是私有云大于混合云、公有云。从成本角度来看,私有云要大于公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形式下,第三方负责,所以说企业级客户不需要额外做过多的IT投入,总体成本较低。而从法律有效性方面来说,公有云和混合云要强于私有云。而私有云整个签署合同过程中的CA证书、签署证据链全部由自己负责。而混合云的话,需要一定程度的本地服务器,证书位置可保存在本地或云上,兼备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给予企业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兼顾了私密性和灵活性,对于许多发展中企业而言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从这个维度来看,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云选择,这决定于企业的具体需求。不同企业上云的考虑因子其实很相似,都会考虑哪些系统可以先迁移,哪些后迁移,如何解决迁移后和周边的系统协同等问题,是否具备足够的可容性,能否做好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集成管理。
然而从企业需求的“最大公约”角度来看,或许混合云可能更适用于企业需要。因为在电子签名发展前期,可能不同级别企业都需要电子签名,为满足绝大多数企业需要,从这个维度来看,混合云或许更符合电子签名赛道如今的发展走向。毕竟在行业发展初期,如何更快更低成本的获得更多用户,更快地达到自己网络效应的阈值,这可能才是行业发展初期更正确的选择。
需求驱动下的技术决策:混合云才是电子签名的最优解?
什么才是电子签名企业打开的正确技术姿势?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或许混合云的选择可能更能帮助企业在红利期更快地获得企业用户。而从长期来看呢?或许整个“云市场”的大环境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2018年10月,托管私有云领域的“巨鳄”IBM和红帽达成协议,前者要在今年以 340 亿美元收购红帽,这已经是IBM市值的四分之一,同时,也是科技史上第二大的交易。而如此大手笔的背后只有一个理由:混合云。
而公有云曾经最忠实的“什维克”,亚马逊也在2019年年末也做出了调整,发布了Outposts,将AWS基础架构引入客户本地数据中心,开始进军混合云。
此前,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85%的受访企业已经在多云环境中运营,而98%的企业计划在3年内使用混合、多云的服务。
可以说,混合云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似乎成为不同业务上云的行业性正确。而在电子签名领域呢?在笔者看来,道理或许也是相通的,混合云,或许才是行业技术路径的正确打开方式。
市场需求决定供给方式,云服务厂商对混合云的转变或者说发力,这其实也是基于企业级用户实际使用变化进行的抉择。
传统企业对云的诉求最主要是效率提升,即通过云服务的运用来提高自己产业链的协调运作能力,解决传统IT本身能力不具备的弹性问题,积累云上的经验。而混合云形态下的电子签名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可以满足传统企业不同业务需求的签约“上云”需要。
而可能作为一部分传统企业数字转型的“第一步”,电子签名的安全性考虑,和数据的安全性考虑也类似,前期为了安全性考虑,可能更青睐于私有云架构。而随着不少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大量传统企业需要应对互联网数据快速增长等新挑战。敏态业务让传统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投入到公有云,开始利用公有云弹性可扩展的特点应对难以预计的业务峰谷变化,实现应用的快速访问与响应。
从这个维度来看,混合云架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兼顾传统企业不同形态的上云需求。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私有云模式下,自建数据中心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痛苦的选择,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之重,也有违互联网企业追求“轻”和“快”的初衷。即便只是电子签名进行本地化部署,这或许也是一个不容易的选择。
而“公有云+托管云”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平衡成本和敏捷性这两大诉求。将敏感业务签约数据部署在托管云私有环境,以降低成本、满足合规、减少运维压力,同时采用公有云满足在线业务对快速响应的需求。
从业务发展层面来看,无论什么基因的企业,未来企业的业务更加复杂多样,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安全利益,或者从一些管理场景的角度,都要求企业拥有前瞻的洞见,选择最优的云战略。目前看来,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会更青睐于多元化解决方案,即多个云或者混合云。
因为他们的考虑因子其实很相似,都会考虑和周边的系统协同等问题,是否具备足够的可容性,能否做好私有云、公有云等不同技术选择的集成管理,很多企业级客户都已经展现出对混合云的刚性的需求。
对于电子签名赛道而言,竞争其实是涉及到生态建设、运营能力、技术实力等多个方面的较量。但毫无疑问,迎合企业级客户电子签名技术路径是贯穿始终的,对于电子签名玩家而言,不断地将自身软硬件的基础设施配合起来,使之服务用户更便捷。尽可能地有能力去满足G端B端C端用户们的电子签名需求。而选择混合云的技术决策更多的也来自于多方面,普适、安全,“一体化”架构、“一致性”用户体验、“统一”运维管理已然成为电子签名厂商们的真正稀缺的竞争力。
企业的电子签名需求也有着自己的“马斯洛”曲线的,从这个维度来看,随着企业级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更灵活的云服务。在电子签名赛道的2.0时代,技术“地基”打错的或者技术水平不足的企业,或许将迎来残酷的行业洗牌。而打好“地基”,从一开始就选择正确路径的企业,也将趁势迎来新一轮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