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对《道德经》的批注:第十三章

2023-06-02 17:09 作者:怀谷漫游  | 我要投稿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批注:

    面对所谓宠辱时像是受到惊吓一般,唯恐有大患临身。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对他人之行为有了宠辱之情,必然是因其有所欲。正因对世俗之欲有了追求之心,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平等之心,使其根据某种价值判断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自身也在其中。将可以支配自身利益的人奉为上,将不如己的人贬为下,而与自己争夺之人位于中。如此,因其所欲而有所求,自然也就有了所谓的宠辱之情,并且也因此陷入争名夺利之中。而谁人都知,古往今来争名夺利最为伤人,多少人因此身败名裂。所以,有道之人皆警惕于此,一但其显现就会大惊失色,唯恐陷入其中。由此,老子提出无身的概念,以帮助求道之人摆脱欲之束缚,不使其陷入争名夺利之中,从而招致祸患。

    所谓无身不是指放弃自身,将自己的身体视为拖累。而是指如没有身体般,不给欲产生的机会,做到淡定自若,不为外物所动;做到淡泊超然,不为外物所迷。

    最后,老子借欲之所患的思想,提出什么样的人可以交予天下。首先,最理想的是达到无身之境界,实行无为而治的圣人。其次,是选“贵以身为天下者”或“爱以身为天下者”。但此两者亦有高低上下之别,前者只能暂时的交予天下,后者却可以长久的交予天下。因为,“贵以身为天下者”因其贵,必然有其贱。这种人得到天下,因其将天下于自身的价值相当,必然会有贵贱之考量,利益之权衡而轻贱天下。就像我们常言要钱不要命之人,既然为了钱命都可以不要,何况天下乎;而“爱以身为天下者”因其爱天下,不以利权衡天下而情系于天下。如,古往今来多少人因爱天下而舍生忘死,不在意自身之安危,只为天下变得更加美好。而贵者多是将天下看作私有之物,一但看到更大的利益,就会做损耗国家的事,甚至舍弃天下以求私利,使之天怒人怨,民不聊生。如此,三者首选圣人之治。最次则选“贵以身为天下者”。中则选“爱以身为天下者”。但因所爱必有所恨,而且所谓爱也并不能一直保持在同一范围。因此,优于贵而次于无为。


我对《道德经》的批注:第十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