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体

2020-11-25 16:08 作者:云泣方知雨重  | 我要投稿

(一)初立时不能求得中正,不能前俯或是后仰或左偏或右,思想上照顾不到。
(二)难求中正,也就是气质不肯就范,故呼吸骤然变得宏大,手足鼓荡尤其是后足即右足抖得厉害,无法控制,故事实上不允许再想其它。
(三) 初立时只能做到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在中正基础上使有吸则降的感觉。
(四)根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故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呼吸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
(五)天得一则宁,地得一则静,得一则灵。故就是说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足尖)三要提(提肛,但决不可用意去提肛,如忍住大便一般,而是塌腰缩胯即包含了提肛)四要顶(顶头、舌顶上腭,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这九要是内家拳主要,得真传和得不到真传,知道家拳的九要而知道达到要道理者,往往有之。所以人说练拳之人多于过江之鲫,而能其方法进入内家拳门者实如凤毛麟角。
在晚清民初的时候,国术导师李存义,外称单刀李者,从师刘奇兰学了十五年拳,依然不到拳中道理。后来其师刘奇兰向同门说这孩子不会走到别门儿里去的,一言之下才传授给他,所以李存义教人最多,但没有把真传传授给任何人,其珍视盖想见了。因此初步练拳入门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单重并不是前足完全不用力,什么是心与意合?就是要用镇心猿拴民的方法时时牢记教师口授的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神气相通即步入心息相依即意与气合了。不妨举例,说明呼吸要在情绪安定之下才能达到平衡均匀。
古人说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散,痹则气滞,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暑则气泄,寒则气收,任何情绪波动或气候变化时第一个受到影响的东西就是呼吸。所以《大学》上说有所愤恨,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等,则心不正,心不正自然影响到呼吸,所以要想方设法,求力与气合。普通一般想法,总以为要用力就得象举重挑担要咬紧牙齿屏住呼吸,这不是用先天自然之力,而是用的后天笨拙之力,所以拳谱上称之为一害。这先天自然之力,举例说明:比如人在劳动的时候感到身子疲劳,即会本能地举手投足,伸个懒腰就会觉得轻松愉快,试问伸懒腰要用力否?伸懒腰没有不用力的,这种伸懒腰用的力,不与举重用的力截然不么?举重用的力是后天的拙力,伸懒腰用的力是先天自然之力。为什么后天的力是拙力而名之谓害的道理何在?因为屏住气使肺毛细血管充血,不但影响肺所担任的职务,气体交换受到抑制,而且因为减少了心脏输入和输出量,大大损害了全身循环系统的周转,故而有害,拳中力主用先天自然之力,其道理也就昭然若揭、不辩自明了。
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根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这种检查起初时只能一二个项目,逐次增添就能习惯在一声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顶完全都到,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要做到,即等于写字时没一笔败笔一样。所以要这样练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乱互不相关养成浑然一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体则首尾相应,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躯干和上下肢紧密联系一起。
我们人体内有五脏,是谓阴经行于内,故名管,外有六腑,是为阳经,行于外故名卫。诸阳之父为督脉,诸阴母为任脉,背为阳,胸为阴,练拳有名师传授即知道合体干肢有十二筋,分四正筋八柱筋,沿着背脊两根和沿着胸骨两根即是四正筋,着二肩左右各根早虎顾筋,沿着两臂各一根曰臂筋,沿着二肋自腋至腰左右各根曰肋筋,沿着腿各一根曰腿筋,即是八柱筋,知道九要就能时知道四正八柱站桩和开步打拳都要,故必须自身有了东西才能看到别人有或无,所谓得名师真传,就是上面所述这许多规矩。又说:鹿区尾闾能通月督,黾善纳息能通任督二脉,一通随后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阴手三阳先后随之相通。所说通者必先于练拳时,起初觉得呼吸往来其中,不练时就不觉得有,以后睡觉时觉得,坐定时即无,练到十年以上,通体毛也与鼻呼吸息息相通,不仅十二经而已,内陆家与外家之分辨,盖内里有东西,所以称家。
内家拳注意内里东西,歌曰:成于中,形于外,虚心实腹,含胸拔背虚心,盖腹式呼吸不同于胸式呼吸。胸呼吸时,吸则血压下降,呼则血压上升,呼气时血压下降,因为膈肌下移,腹内压力上升,使得心脏的输入量增加,因之输出量也随之增加。所以有“一吸便提,息息归脐”的口号。为什么息息归脐?为什么虚心实腹?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拳谱上说“久久贯注小腹,即能元气回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举步轻捷,动作不废,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大家只知道腹式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增加肺活量,这不过是次要的,而主要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谓还虚功夫,也即是阴阳采补方法。们大家都知道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这两样宝贵东西,气为先天,血为后天,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所以说树衰培土,人衰气补。又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呼吸与血液等循环,胎儿与成截然不相,出生以后肺开始工作,气体交换后回到左心然后喷向射入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经毛细血管与组织间相互交换后由小静脉中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回到右心再入肺中。这一循环中,静脉血液回流的流速,腔静脉快于下腔静脉,因为上腔静脉高于心脏水平,下腔静脉低于心脏水平,而动脉流速适与静脉相反,动脉血液下行流速快于上行者,均以受制于物理性而成为先天上所成不平衡的缺憾。所以拳谱上说采补阴阳就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要把静脉血液流速纠正过来。
我们都知道,心脏所负责任是把血液推动过血管,故血流的快慢又须能够满足身体部分组织在新陈代谢上的需求。既然知道了上下腔静脉血液流速不一致,用什么方法使它们相互平衡呢?要知道肌肉在运动,肌肉发生了弹性,对静脉血流有促进作用。下肢的肌肉经常在紧张运动,不断生弹性,站三体式时前后两腿发生紧张运动,即对下腔静脉起着加速作用,增加了心脏的输入量,是恒温动物,一面热,一面销热,产销平衡能求得稳定,不断运动,不断产热。假使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已达到饱和点,或超过毛细血管所能负荷,虽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加多,血液与组织的接触随加多,但以限两毛细血管就决能跟上无限量的运动量上升,这时候我们身上有一套原始调剂工具不约而自动过来起着调剂体温的作用,这就是动静脉血管。
在母胎期间,肺循环还未开始工作,胎儿的氧气养料供应都由静脉担负这个工作,一直到出生,肺循环起了作用之后,这套动静脉混合血管即置于闲散的地位,要到毛细血管对自己职务担当不了的时候或者部分生故障时候,付动静脉血管具才出来帮助解决困难。我国古代修练家即重视这一套婴儿在母胎中得以生长发育的工具。故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因为胎儿的获得氧和养料是由动静脉血管担当的。这套工具又起始于脐,其所以要息息归脐,就是要动员这套工具,还虚功夫就是要恢复胎儿在母腹中的循环。普通人出生以后,唯一依仗肺循环,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90%要由肺来负担,其余则由皮肤来负担,适与胎儿相反,因为胎儿肺根本不起作用,故100%的新陈代谢通由皮肤组织来进行的,而皮肤又与肺相互关系。假使用冷水冲洗皮肤的时候或遇天气骤然变冷,身上衣服不足御寒的时候,肺就很容易受到抑制或感冒,这是一个最显著的明证。所以要象胎儿一样充分加强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要由皮肤毛也来进行,不依靠肺为唯一呼吸具,做到婴儿母胎的时期同样情况。拳中最上层功夫就是内胎之息。换句话讲,做到内胎息即能呼吸稳定,不受任何环境牵制。因为劳动啊,思想情绪所波动啊,都会影响呼吸,好象婴儿一样,所以三体式是练拳筑基功夫,也是变化气质功夫。


三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