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深海》的梦
前排提示,本文仅为个人理解,写下来无非是看完深海后想法太多,又舍不得让这些想法溜走,无任何引导意图或引战意图,仅仅是个人观点,请勿上升至群体。 深海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起初想看仅仅是被美术风格与画面所吸引,从未想过这部电影会对我的心造成如此难以言喻的巨大冲击,剥离画面与音效配乐的外壳,到头来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内核,是它的剧情。我从未如此期望能看到这部电影的未删减版。作为一个专业素养很是不足的心理学学生,面对这样一部讲述关爱抑郁症孩子的电影,很难做到不予置评,我很想说些什么,但却不善文笔,搜肠刮肚也只能给出三个关键词:梦,爱,勇气。 梦,不仅仅代表了梦境,也代表了梦想,实际上深海大饭店的故事,不过是小女孩参宿挣扎在死亡边缘时的一场幻梦罢了,某些人喜欢逃避现实沉迷,因为梦境里充满了荒诞与美好,所以深海大饭店里的员工顾客都是各类的海洋动物,才会有如画的色彩风景。影片开头落在甲班的鱼,则暗示了参宿会跳海自杀,追随曾经被爱的梦,抛弃现实,抛弃生命。而南河同样也是追逐梦的人,但他所追逐的是梦想,深海大饭店的传说,不就是南河这个追梦人的梦想吗?南河把自己的梦送给了参宿,也正是南河奋不顾身的跳海救了参宿,因此深海大饭店里只有南河这一个人类,因此南河有劈开大海的魔法,也正是南河用“魔法”将参宿从深渊中救赎,不仅仅救赎了参宿的生命,更拯救了参宿那颗残损不堪,难以支撑的心。而深海之眼就是这个梦境的出口,所以参宿在面对它时会有借口想要掉头,因为这个南河陪伴她的梦境太过美好,参宿不愿接受南河为她而死的事实,不愿这个梦境醒来。
看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一句不记得出处的话,“爱能做到的还有什么?”虽然原文讲的是爱情,可深海这部电影中,没有爱情,却又让我觉得无比契合这部电影。因为深海大饭店是由爱构筑的。一个渴望被爱,追逐爱的孩子,遇到了一个拼尽全力给予爱的人。近年来抑郁症患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成因大多是家庭因素,因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关怀部分基本是缺失的,社会上的心理健康援助亦是如此,在缺失了关爱的家庭中,尤其是重组家庭与单亲家庭,孩子们渴望受到关注,渴望被爱,但却限于环境被迫变得“懂事乖巧”,压抑自己的诉求,又无处排解,最终导致了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但即便有了心理医生的明确诊断,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依然不重视不承认,觉得孩子不过是有点“想不开”,家庭问题依然没有任何改善,再多的药物与物理治疗都弥补不了爱的缺失,最终孩子只能陷入“丧气鬼”的深渊里,不得挣扎,参宿是游轮的客人,但深海大饭店里和她同一身份的客人们却是各色的游鱼,是冷漠的,不仅无法给予参宿所需要的爱,还认为身处压抑与痛苦中的参宿是“晦气”,也暗示南河葬身鱼腹。而南河用自己本能的善良去拯救参宿,身为陌生人却看出了参宿虚假的笑,看透了参宿的痛苦,并给予了参宿苦苦寻求的关爱,因此参宿关于海精灵的梦从妈妈变成了南河,预示着南河代替妈妈给予了参宿爱,成为了参宿新的寄托。但并不是所有的参宿,都能遇到自己的南河。
最后要讨论的词是勇气。就现实中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而言,这个词无疑是最困难的,因为有相当数目的抑郁症患者会被痛苦纠缠一生,而患者的家属或身边人,是否有勇气愿意为了患者而付出难以计量的代价呢?不仅仅是物质的付出,更是为了对方而改变自己去给予患者情绪价值的付出。情绪价值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而不愿去改善,因此才会有伴随患者一生的痛苦。但南河却愿意不计代价的拯救参宿:带着参宿逃离“丧气鬼”的浪潮时四散的钞票,是他飞黄腾达的梦想;丢出参宿而自己陷入“丧气鬼”,暗示南河失去了自己鲜活的生命,红色的“丧气鬼”,便是南河的血与死亡。我向往南河这一形象,想要成为南河,但扪心自问我仍然割舍不掉利己,有时也会变成需要被拯救的参宿。身为未来的心理工作者,我能做的有什么呢?我是否有勇气像南河一样去救赎呢?这或许是需要我思考很久的问题吧…
很可惜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无法让《深海》获得应有的成就与回报,众多的抑郁症患者也无法获得应有的关爱与帮助。作为一部以情绪情感为线索导向的电影,或许几年后才会被一些影视up再度拾起,重回大众视野;或许会有观众说出迟来的那句“我欠《深海》一张电影票”;又或许就此沉寂,无人问津…《深海》终归也是田晓鹏导演用七年时间为我们构筑的一个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