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辈的光辉照耀下——太极大家杨禹廷长孙杨鑫荣自述
北京四月末一个细雨淅沥的下午,潮湿阴郁的空气颇有几分凄凉。绿柳如烟,往事依稀,点点滴滴都随风雨到心头。在摆放着祖父遗照和遗物的房间里,48岁的杨鑫荣先生用舒缓平和的语调,把我带入到过去……
来今雨轩的豆沙包
我的爷爷杨禹廷去世快20年了。20年前的11月15日,爷爷走完了他96的漫长的人生之路,安安静静地与世长辞了。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刚刚满28岁。有时我真信命,仿佛冥冥中有人安排好了似的,我的生命恰恰是爷爷生命的延续。
在别人的眼中,爷爷是太极拳一代大师,受人景仰敬重。可在我幼小的心中,爷爷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爷爷成家很晚,等到我这个长孙降生时,爷爷已近古 稀之年了。北京有句俗话:“老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我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整整28年,我和爷爷的感情,不是用语言能够表达的。就是在今天,我 有时还觉得我仍然住在北池子69号的老宅,我们住在西屋,爷爷奶奶住在东屋,我阴时准备着爷爷的召唤。你刚才看到了,我把爷爷拳照、爷爷平时把玩的一对核 桃,还有爷爷30年代在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教授太极拳时的牌匾,都存放在一间屋子里。看到这些,爷爷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童年时,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豆沙包。
那时,我在中山公园第三幼儿园上学,而爷爷也在中山公园的十字亭教授太极拳。十字亭紧挨着来今雨轩,来今雨轩的点心和小吃非常有名。每天早晨,爷爷都把 我带到拳场,等幼儿园开门了,再把我送走。这时,跟爷爷学拳的师叔、师大爷们就经常到来今雨轩给我买点心吃。我最爱吃的是豆沙包,那甜美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回忆起来今雨轩的豆沙包,让我越来越怀念的是那时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真挚的感情,那么真纯!让我明白了爷爷多么受人爱戴尊敬!这些师叔、师大爷们是因为尊敬爷爷进而爱护他的孙子,那种情谊,年代越久,赵让人怀念。
爷爷从十几岁就开始在北京设场子教拳,在他跟王茂斋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之前,他已经学过弹腿、通背、三十六短打、少林长拳、摔跤,并且立场子教拳了。吴 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南下后,在北方传播吴式太极拳的主要人物就是我爷爷了。对爷爷的拳艺和武德,北京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他总是说,练武之人第一要讲口德 ——不轻易地贬损人家;第二要廛手德——不要轻易地出手伤人。爷爷总是说,对你不懂的东西,要虚心地学,中国武术每家每派都有各自的优点,不要自认为天下 第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自己就会满足,就不能进步了。今天回忆起来,正是爷爷这种谦虚的、与人为善的风范,吸引了他周围的人,那是一种人格的魅力。
回忆起爷爷,我总是想到来今雨轩的豆沙包,那是我童年时期的美食佳肴,那中间蕴涵的情谊,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加芬芳甘醇!
摸劲
我虽然从小就出入爷爷的拳场,看爷爷教人练习太极拳,可是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太极拳,觉得它慢悠悠的,是老年人的健身拳。我那时调皮好动,喜欢的是蹿蹦跳 跃的长拳。爷爷就投其所好,教我弹腿、通背拳等拳术。这样练了几年后,我非常骄傲,认为自己练得已经很不错了,就到爷爷面前显摆。爷爷说,练得不错,你的 气已经到胸口了,再练下去,血就要喷出来了。
我知道爷爷在批评我练得不对,可是我错在哪儿了?当时我并不懂。爷爷僦让我摸他的劲。这一摸,可 就让我体会到了太极拳那种空、松、透的劲力。我感觉自己被粘上,进不得也退不了。我以前那么看不上的太极拳,原来这么奥妙无穷!从此,松柔缓慢的太极拳就 把我迷住了。那时,我也就十三四岁。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爷爷当时是在批评我心浮气躁、少年轻狂,这是练武术的大忌。爷爷是用他那出神入化的太极功夫点化我,让我知道在学习武术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自满不得,武术的修炼是无止境的。
我就开始和爷爷学习太极拳。除了每天盘架子外,我感到最有意思的就是摸爷爷的劲。每天早晨上学前,我都要到爷爷的房间里听爷爷的拿放劲,被爷爷乒乒乓乓 地摔打几下,身上感到特别舒服。晚上睡觉前,我也要摸几下劲。有时我都求爷爷,您再打我一会。爷爷地,每水泥地日久天长反了上总是湿的。
不仅 要脑,还要在体验的爷爷让我明白不明白?如果我不明白,就指点我反复练某一个式子,直到练懂了,才再听下一个劲。那时,我经常在晚上9点以后到故宫后面的 筒子河边上练拳,往往是向前走搂膝拗步一百多个,然后再做倒撵猴退回原处。曾经有一个劲别我体会了三个月仍然不明白,当时我都怀疑我是不是练太极拳的料。爷爷就反复地让我摸他的劲,直到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练太极拳其实就是找自己的中正安舒,只要自己中正安舒了,就不被人所制。太极拳不仅练习的是圆润饱满的劲别,更是磨练人的心性,越练习越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劳其筋骨
出生在武术世家的孩子大都要“开奶锭”,就是在孩子长到四五岁时,把孩子身上所有的筋骨都疏通开。这一般都是由有功夫的老师用特殊手法,或抻或捏,由上 到下,把孩子的筋骨都梳理一遍,为今后练习武术打下比较好的身体基础。我是在4岁那年,由爷爷给我开的奶锭。这有点劳其筋骨的意思。
对我来说,真正的劳其筋骨,是在参加工作以后。
1971年,我中学毕业后就到北京机床厂重型铸造车间工作。我的工作就是手拿17斤重的风把、18磅的大锤和钢钎清理铸件上的沙子,这里繁重的体力劳 动。当时,我们厂生产的是全国第一台龙门铣,有24米高,完全是高大沉重的铸铁。吊车把铸件钩出来后,我先用大铁锤砸,把表面的沙子震下来,然后再用风把 和钢钎清理干净。一般一个铸件的工作量是五天,我曾经创造过只用了一天八个小时就完成了工作任务的业绩。那时的工作真是艰苦,可是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 必须吃苦耐劳。工作再累,我也要抽出时间练习太极拳。每天在工间休息时,我总是要找个空场子练习一会儿太极拳。我把每天练拳的次数记下来,如果这一天练两 遍,那么下次我就要练四遍。那时,在我的心中,就隐隐约约有一种追求,我觉得我必须把太极拳继承下来。再说,我这时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它,太极拳已经成了我 生活中的一部分。

杨鑫荣先生、任智需(河北武协副主席)和意拳名家金启荣先生在北土城附近合影
后来,我入了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再后来,我调到北京市公安局工作,先是当武术教官,向警察传授擒敌搏击技术,以后 又到刑警队当刑警。在刑警队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罪犯打交道。我见过了太多的丑恶的东西,我知道了许多人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走上毁灭之路 的。我逐渐地明白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产命,最重要的是德,这也是爷爷经常教导我的。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一个人为人处世不也是如此要求的吗?
现在,我已近知天命之年,爷爷的功夫我不也说我都继承下来了,但是我学到了他的德,这也许比拳艺更重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声,经过几十年磨练,我变得更加成熟了。太极拳是个圆,这个圆是靠自己不断地、锲而不舍地磨出来的。
永远的憧憬
我是1975年开始业余教授太极拳的,直到现在也没有收一个入室弟子。跟我学拳的人说,咱们是不是也举行个仪式,有个师徒的名分。我说,现代社会不是从前了,你们要想学拳,我可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但是我不收徒弟。
我不收徒是遵循爷爷的教诲,爷爷临终时说,今后,你第一不要从事职业武术;第二不要收入室弟子。这其中的道理,我到今天才算理解。武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净 化灵魂的东西,只有远离了功利心,你才能更好地研究它,你才能追求更高深的境界,你才能得到纯粹的武术。如果用武术追逐名利,那就是对武术的亵渎,你也达 不到高深的境界。
我现在在人民日报社法律事务处工作,工作之余我把全部精力用来研究太极拳。太极拳没有继承,谈不上发展。同样,在现代社会飞 速发展的今天,太极拳也需要补充完善,丰富它的技术和理论。除了太极拳,我还研究跆拳道、柔道、散打、拳击,尝试着用太极拳的原理和技术去对付他们。不要 认为太极拳是最好的,太极拳要发展,也要汲取其他搏击术的营养。我的学生中,有喜欢跆道的,通过我的训练,获得了冠军。任何搏击项目,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放开眼界,博采众长,中国武术才能发展。其实这也是爷爷的教诲。
我有个想法,我们武术界各门各派名家好手们,能不能坐在一起,探讨一下中国武术、中国的太极拳发展,让世界上的人知道,太极拳的真功夫还在我们中国;探讨一下,在目前没有财力支持的情况下,怎样把中国的传统武术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在武术界,我是个晚辈。在前辈的光辉照耀下,让太极拳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是我永远的憧憬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