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说德云】相声还是有人听的——《抖包袱大会》第十三期观后感
本期《抖包袱大会》播出了四个相声,我最喜欢栾云平、郎昊辰、张九林的《争名逐利》,最不喜欢张鹤伦、王洋、赵鹏的《奇葩嘉宾》。

《奇葩嘉宾》演员很卖力,但是不好看。
作品不好笑,因为没有差势。
我们会乐意看到权威被戏弄,但是当队长这个权威和队员一起戏弄另一个队员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该代入哪一方。
我是队长吗?那我会很讨厌欺压下属的自己。
我是和队长一起戏弄同事的队员吗?那我会很讨厌媚上欺下的自己。
我是被队长和同事一起戏弄的队员吗?我凭什么是啊?就算我真的是,我也笑不出来。我接受的教育是职级有高低之分,人格无高下之别。我要是在赵鹏这个地位,那我就会起来斗争!我要站着把钱挣了,挣不着我也不跪,更不可能跪着我还乐!
所以,这个节目我不喜欢。
从做喜剧的技术来说,它不高级。

王九龙、樊霄堂、张霄帅《我不是导演之大武行》,还行,我看乐了。
有王九龙这个师哥在场,樊霄堂再一次显出了甜甜的可爱。
剧情的主线简单,结构内核和张鹤伦他们演的那个很相似,但《我不是导演之大武行》的看点在于不断地反转反转再反转,尤其樊霄堂这个角色始终是懵的,他是跟着王九龙走。
樊霄堂说“咱哥俩巴结巴结人家,咱不就能拍电影了吗”,重点是“咱哥俩”一起,力气“咱哥俩”使,好处“咱哥俩”得,“咱哥俩”是平等的,“咱哥俩”关系好!
那么,我们既可以代入樊霄堂的视角,成全自己“好人有好报”的朴素期望,也可以代入张霄帅的视角,嘲笑自己前脚看不上王九龙后脚就去巴结的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不是还有甜甜这个好兄弟吗?只要有兄弟,哪怕事业输了,人生也不算输!
王九龙的视角也可以代入,他于无意之间帮助了想要带哥们一起挣钱的樊霄堂,惩治了心口不一的张霄帅。
这个活关于讽刺的尺度拿捏,比《奇葩嘉宾》好太多。

栾云平、郎昊辰、张九林《争名逐利》品质最高。
郎昊辰和张九林本身已经实力不俗了,再加上栾云平,这个节目的水平提升得不止一级两级。
这个节目好看,因为它是真的在戏弄栾云平这个权威。
因为戏弄权威,所以才拉开差势,才把喜剧效果拉到最强。
“炒CP出名”和“接广告挣钱”,一个求名、一个求利,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比单线剧情好看得多。
栾云平说“我没想到观众这么热情,确实现场的观众反响都非常好,可见这个相声还是有市场的,还是有人爱听的。”
我也没想到,连栾云平这样的相声演员都在想相声有没有市场、相声有没有人听。
上周看陈佩斯主演的话剧《驚夢》的时候,我很嫉妒。
嫉妒话剧有光辉的历史,在宣传方面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嫉妒话剧的艺术水平可以很高,一个剧本可以在舞台上演十年甚至更久;嫉妒话剧可以容纳昆曲、华阴老腔等各种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讲自己的故事。
甚至,我嫉妒演出散场后,观众自动自觉地在SD排一长排,等演员出来签名;嫉妒演员一边签名一边和观众聊剧——如果是相声演出结束,我并不敢期望也能看到这样秩序井然的场景。
相声有市场是一定的,但相声有没有人听?观众进入剧场看的是相声演员还是相声?
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困惑吧。
相声有没有人听,不取决于观众,取决于演员。
只要相声好,就一定会有人听。也许这部分观众不太积极表达,不会追着拍视频、不会在超话发彩虹屁,但他们心里总有相声的一席之地。
这个问题,老郭早就很明确地表达过了他的看法和态度。
《斗笑社》里老两口给老秦上私课,老郭说“先学会说人话,再胡说”。真正让观众留下来的,还是“说人话的胡说”。

有栾云平、郎昊辰、张九林《争名逐利》珠玉在前,杨鹤通、王霄颐、陈九品《哈利波特大审案》就显得很平淡了。
“哈利波特大审案”这个标题很吸引人,既有哈利波特,又有大审案。
《哈利波特》全书贯彻着对爱和死亡的态度,最后用魂器和死亡圣器的选择完成了哈利的人格成长。
《大审案》看似荒诞戏谑,其实它差不多就是一页《水浒传》。
和这两个主题相比,《哈利波特大审案》“招生行骗”的主题很不够瞧,剧情主线也单薄。
因为被戏弄者是陈九品而非杨鹤通这个三人之中地位最高的人,喜剧的差势也不够。
所以,虽然演员演得不错,但是喜剧效果算不上好。

最后,感谢栾云平和郎昊辰张九林以及所有坚守在剧场、坚持打磨相声作品的演员们。
相声有市场,相声有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