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拔斯初期历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国内关于阿拉伯历史、伊斯兰历史的著作或译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网络自媒体也出现了许多相关内容创作,这无疑对伊斯兰历史的普及有极大的利好趋向。不过,总体来看,其中关于
阿拔斯王朝
历史的内容仍然有很大进步的空间,主要有两点:一是过于简略,很多地方语焉不详;二是缺乏足够的史料或著作基础。本文着重于第一点,结合笔者这段时间阅读的一些
阿拔斯
历史的著作,对
阿拔斯王朝
建立之初的历史中值得重点关注但国内相关内容较少或者忽略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是对
阿拔斯
开国的历史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笔者水平有限,如有谬误疏漏,还望不吝指正。
目前笔者所能接触到的、国内关于主要记述
阿拔斯
历史,或者对其内容着墨较多的著作或译著主要有:
哈全安《中东史》全三册;上册
关于
倭马亚
、
阿拔斯王朝
的篇章吸收了较新成果,对本文提到的问题都有涉及,值得一看。 纳忠《阿拉伯历史》上下册; 《中亚文明史》卷四上,华涛译; 希提《阿拉伯通史》第十版,马坚译; 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周术情、吴彦、李婧、郑丽君译; 奥希梯扬尼《伊朗通史》叶亦良译;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 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八卷; 本文将围绕这些书籍展开。
一、阿拔斯家族早期与倭马亚王朝的关系
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纳忠《阿拉伯通史》,对
阿拔斯家族
的描述都是以一个“韬光养晦的复仇者”的形象出现[1]。实际上韬光养晦是有的,但是
阿拔斯家族
对
倭马亚王朝
的态度是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并非一开始便和圣裔派同一阵线。
阿拔斯家族
先祖
老阿拔斯
,作为先知的叔父,但对教派持保守态度,直到630年方才改信伊斯兰教。其子
阿卜杜拉·本·阿拔斯
早早信教,精研教法,学问非凡。起初和
阿里
站在同一阵营,但穆阿维叶胜利后并没有对其政权有多少抗拒;到
老阿拔斯
之孙
阿里·本·阿卜杜拉
(?-737)时,家族的政治立场逐渐向
倭马亚王朝
靠拢,为此他举家北迁至
侯麦迈
(Humayma);并以伊本·祖拜尔之乱为契机,取得了
阿卜杜·马立克一世
(684-705在位)的信任。
希卜里
(Tayeb El-Hibri)在自己的书中引用了一则故事来印证当时
阿拔斯家族
与
倭马亚王朝
的联系密切:
阿卜杜·马立克一世
给刚出生的孙子取名
阿拔斯
,与之相反的是
倭马亚
家族里没有一个叫
阿里
的。[2]
阿卜杜·马立克一世
死后,
阿拔斯家族
失去了宠信,还一度被
瓦立德一世
猜忌,为此他们还试图做出努力来重挽地位,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由
阿里·本·阿卜杜拉
之子
穆罕默德·本·阿里
(?-743)在哈里发
欧麦尔二世
时期(717-720)迎娶了
倭马亚
王室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马立克一世
的遗孀、出身阿拉伯人氏族的
蕾塔
(Rayta ibn Ubaydallah),并生下了著名的
赛法哈
(Abū al-ʿAbbās ʿAbdullāh ibn Muḥammad
al-Saffāḥ
)。
阿拔斯家族
政治风向的转变,始于8世纪20年代。最显然的原因便是著名的
“阿布·哈希姆之转让(Abu Hashim transfer)”
。早期
阿里
派圣裔分为三支,分别以
阿里
的三个儿子
哈桑
、侯赛因、
伊本·哈乃斐
(Muhammad ibn al-Hanafiyya)为代表。
伊本·哈乃斐
在
哈桑
和侯赛因死后成为
阿里
唯一仅存的儿子,因此吸引了一批支持者,独立成为一派,即
凯桑尼耶派
(Kaysanites);并在684年由
穆赫塔尔
(Mukhtar)率领,掀起了反对
倭马亚王朝
的叛乱,但因非法蒂玛所生,因此受到前两支的排斥,不予支援;且又受到伊本·祖拜尔的钳制与
倭马亚王朝
的打击,最终失败。伊本·哈乃斐有二子,一名
哈桑
,一名
阿布·哈希姆·阿卜杜拉
,伊本·哈乃斐死后,他的教派选择
阿布·哈希姆
为伊玛目,活跃于8世纪初。但他在716/717年暴毙,据言是遭到
倭马亚
家族中毒害死。临终前,他找到远房堂兄穆罕默德
·本·阿里
,将教派的力量和权柄传给了他[3]。自此,
阿拔斯家族
获得了“伊玛目”的头衔,拥有了实现野心的力量,开始舒展自己的爪牙。这个故事通常被
阿拔斯家族
利用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提供依据[4]。亚古比的《历史》中记载,
阿布·哈希姆
临终前将自己父亲的遗书传给了穆罕默德
·本·阿里
,并说遗书中预言了权力将落入
阿拔斯家族
的子嗣手中[5]。不过据学者
摩舍·沙隆
(Moshe Sharon)的研究,
阿拔斯家族
真正让呼罗珊的秘密力量为己所用,至少在回历一二六年[743/744][6]。
[1] 见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卷四p254-256、
《阿拉伯通史》
上册p414-415。希提
《阿拉伯通史》
对此略而不提;
关于书名、书籍版本等的详细信息,见文后参考文献,下同。
[2] 见希卜里
《阿拔斯哈里发国史》
p32
[3] 见《塔巴里史》英译本卷二七p147-148(下称《塔巴里史》)、亚古比
《历史》
英译本卷三p1008-1009;后者便记载了
阿布·哈希姆
被倭马亚王朝哈里发
苏莱曼
用毒牛奶毒死。
[4]
休·肯尼迪
《阿拔斯早期政治史》
p41
[5] 亚古比
《历史》
卷三p1009
[6] EI2卷四p445-447,文章“KAHTABA”
二、阿拔斯家族在革命(747-750)中真正的领导者
阿拔斯王朝
历史中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
阿布·阿拔斯·赛法哈
作为闻名当时、留名后世的哈里发,其事迹却语焉不详,其在位时期的事迹大多集中在
并波悉林
、王叔
阿卜杜拉·本·阿里
等人身上。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被推举时实际上是作为一个
身份尊贵的政治吉祥物
,用以调和
阿拔斯
开国初期各利益集团的矛盾而存在的。真正一手促成
阿拔斯
革命局面的
阿拔斯家族
成员,一是
赛法哈
之父
穆罕默德·本·阿里
,正如前文所言,他获得了
阿布·哈希姆
的赠予,并以此为基础韬光养晦、发展势力,此处不赘述;另一位则是
赛法哈
之兄长、
易卜拉欣伊玛目
(Ibrahim al-Imam ibn Muhammad,约701-749)[1]。他早早便开始协助父亲经营相关事宜。穆罕默德在743年去世后,
易卜拉欣
以年长有资历继任伊玛目,其先知家族中颇有声名,并且其气度获得了麾下教众的认可。而著名的
并波悉林
、后来的
阿拔斯
维齐尔
哈立德·本·巴尔马克
(Khalid ibn Barmak)都是由
易卜拉欣
所提拔。由此可见,若非他意外身亡,以麾下文武之素质与声望,当为哈里发的不二人选。可惜在
阿拔斯
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
麦尔旺二世
却知晓了幕后黑手是
阿拔斯家族
的消息(据说是收到了呼罗珊总督
纳斯尔·本·色雅尔
的传讯),为此派人前往
侯麦迈
抓住
易卜拉欣
。749年8月,
易卜拉欣
去世(一说被杀,一说死于瘟疫),这对
阿拔斯
军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当务之急,是需要立即扶持一个新的伊玛目以维系人心,于是经过挑选(一说是
易卜拉欣
死前指定),
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
被选为伊玛目(
曼苏尔
显然因为母系出身而不被考虑),并在当年十月在
库法
立为哈里发。其绰号al-Saffah也是因其在继位仪式上结束发言的那句:“我是
赛法哈
”而得来[2]。 [1] 关于此人事迹,见EI2卷三p988,文章“IBRAHIM B. MUHAMMAD”,文中仅作简略提及。
[2] 实际上对
赛法哈
的解释不止屠夫,也有“慷慨者”之意。除纳忠
《阿拉伯通史》
上册p426-428;此外,塔巴里史卷二七p154中对应句子的翻译也是
for I am the manifest Spiller(Saffah)
;以及其注释379。
三、赛法哈在阿拔斯王朝初立时扮演的角色
虽然如前文所说,
阿拔斯家族
在
阿拔斯
革命这场运动中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积极参与其中,但一部分伊拉克地区特别是
库法
地区的反
倭马亚
势力(如
阿里
派的支持者、阿拉伯人部落)对
阿拔斯家族
并没有什么感觉,相比之下他们
更愿意选择效忠数十年的
阿里
后裔
。特别是
易卜拉欣
伊玛目死后,
库法
城内人心浮动,一些野心家想甩开
阿拔斯家族
、另立新主,以获从龙之功。而
赛法哈
在叔伯们的陪同下来到
库法
,却被负责当地事宜的波斯人教士
阿布·赛勒麦
(Abu Salama Hafs ibn Sulayman al
-
Khallal)[1]劝阻,提议先隐藏身份,静观其变。因他属于
阿拔斯
革命中支持
阿拔斯家族
的力量,
赛法哈
众人便听信了他的话,却没想到
阿布·赛勒麦
作为
阿拔斯
革命中的元勋,也在打着两面投机的主意,为此还和
阿里
后裔进行谈判,试图争取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地位。不过此事被留守呼罗珊的
并波悉林
获知,他选择站在
阿拔斯家族
一边,为此动用了呼罗珊军队中的暗子将
赛法哈
保护起来,并动员大部分不知情的呼罗珊士兵与拥护
阿拔斯
革命的教众,在749年10月突然出现在
库法
的大清真寺中,宣布继位,打了众野心家一个措手不及。
政权伊始,也许是
赛法哈
对
阿布·赛勒麦
的两面三刀心有余悸,也可能是因为
阿拔斯家族
在这场革命的声音确实太小,他采取
在军中安插宗亲
的策略。当时正是750年初,
倭马亚王朝
哈里发
麦尔旺二世
尚有一战之力,从西北边境纠集重兵南下攻打
库法
,双方对峙于扎卜河。战前
赛法哈
力排众议,让自己的叔父
阿卜杜拉·本·阿里
担任主帅,此前他并没有多少行军打仗的经验,但却奇迹般的击溃了
麦尔旺二世
[2]。
麦尔旺
未战先惧,一路溃逃,尽失人心。
阿卜杜拉
紧蹑其后,横扫叙利亚,最终在
布绥尔
(Busir)围困死了
麦尔旺
,
倭马亚王朝
灭亡。
任用宗亲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赛法哈
便开始大肆安插自己的叔父、兄弟甚至是外戚在军中与地方,令他们镇守
叙利亚、两圣地、贾兹剌(al-Jazira)、伊拉克
等原
倭马亚王朝
的核心地区,以防当地
倭马亚
势力、
哈瓦利吉派
等反扑。客观上达到了众建宗藩以护王室的目的。关于这股势力,后文会提及。
除此之外,他做的比较有存在感的事迹便是除掉了
阿布·赛勒麦
。此人虽有才干,并有
“穆圣后裔的维齐尔”
[3]的称号。但因抱有对
阿里
派之同情,并又两面投机,而受到
赛法哈
的厌恶。
倭马亚王朝
灭亡后,
赛法哈
欲杀
阿布·赛勒麦
,但忌惮于
并波悉林
与其同为
阿拔斯
革命元勋,为此特意遣兄长
曼苏尔
问计于
并波悉林
。因
阿布·赛勒麦
野心高炽,欲与
并波悉林
争权,因此使得
并波悉林
也想除之而后快。他同意了
赛法哈
的请求,并派遣刺客将
阿布·赛勒麦
刺杀[4]。
在政局初平、朝堂的心腹大患被铲除后,
赛法哈
将目光投向了
并波悉林
。不过针对他的行动并未成功,只能交给兄长
曼苏尔
完成。
[1] EI2卷一p149,文章“阿布·赛勒麦”。
[2]
《阿拔斯早期政治史》
p46-47
[3] 塔巴里史卷二七p184。当时的维齐尔(Wazir)并没有宰相的含义,仅为“辅弼”、“助手”之意。
[4] 塔巴里史卷二七p182-183;亚古比
《历史》
卷三p1079。
四、开国初期的各路势力:宗室、阿巴纳人、原倭马亚权贵
纵观国内
阿拔斯
历史内容,在叙述
阿拔斯
早期的政治史、军事史等方面确实是硬伤,基本仅是蜻蜓点水、草草略过;像
曼苏尔
方面,仅提及他的一些大的政治事件,如杀戮功臣、平定
阿里
派叛乱、建造巴格达等寥寥几件事;而其子
马赫迪
的统治更如透明一般,一般直接跳至
哈伦·拉希德
时期;就算是相对记述较多的
哈伦·拉希德
、
马蒙
时期,也多是学术文化方面的内容。读者对这段时期
阿拔斯
的政治体制、行政制度、军事斗争等方面大多是两眼一抹黑。笔者尽量在此基础上驱散些许黑雾,抛砖引玉。
1. 王叔派
《阿拉伯帝国》等书一般将建立
阿拔斯王朝
的功劳都归于
并波悉林
及其麾下呼罗珊阿拉伯人军队,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说,
赛法哈
采取重用宗亲的策略,在开国后将叔伯兄弟或入军、或安插为地方总督,以防当地
倭马亚
势力、
哈瓦利吉派
等反扑。在
阿拔斯
前期(750-809)的政局中,他们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被称为
umumah
,意为
王叔派(uncles)
[1]。其主要成员为
阿拔斯家族
的老族长
阿里·本·阿卜杜拉
的几个儿子及其后代——除了
穆罕默德伊玛目
一支为
阿拔斯
哈里发外。其中自然以
阿卜杜拉·本·阿里
最为知名,比较起重要作用的有
赛法哈
的伯父
达乌德
(Dawud ibn Ali),他长于辩才,在
赛法哈
的继位仪式上发表了长篇大论的演说,对收拢人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以及诸叔父
苏莱曼
(Sulayman ibn Ali)、
萨利赫
(Salih ibn Ali)、
阿卜杜·萨马德
(Abd al-Samad ibn Ali)等。他们或随
阿卜杜拉
征战,并在战后坐镇原
倭马亚
统治地区,除却需要监视、镇压当地反抗势力外,还攫取了原
倭马亚
宗室的大量财产,得以豪富;加之权力较大,也可以随意聚敛钱财;当然客观上还能起到屏卫王室的作用。
赛法哈
死后,
阿卜杜拉
意图以军功争夺王位,但王叔派中成员与他并不齐心,有支持他的苏莱曼、
伊萨·本·阿里
;亦有支持
曼苏尔
的萨利赫;也有漠不关心如阿卜杜·萨马德者。面对
并波悉林
大军压境,
阿卜杜拉
应对失措,苏莱曼见状便和
曼苏尔
谈和,在保证不杀
阿卜杜拉
后投降。虽然犯上作乱的
阿卜杜拉
最终没有逃过死劫,但
曼苏尔
对这些王叔总体而言是不计前嫌,除了不时调动其职位外,基本让他们继续代哈里发执政地方。同时,大肆任用这些王叔的子嗣为地方总督,并拔擢其中才干出众者。如
苏莱曼
之子
穆罕默德
(Muhammad ibn Sulayman al-Hashimi, 约740-789),760年继承其父的财产与权势,以才略受
曼苏尔
重用,在762-763年、786年率军平定
阿里
派圣裔掀起的叛乱;775年随同
曼苏尔
前往麦加朝圣。途中
曼苏尔
去世,他力主由其子
马赫迪
继位,有从龙之功,得以继续保持权势,并娶
马赫迪
之女为妻。休·肯尼迪评价他为“当时
阿拔斯
王室年轻一辈中最具才干之人”[2];他对王室极为忠诚,获得了随意出入内廷的权利。[3]还有一位是萨利赫
·本·阿里
之子
阿卜杜·马利克
(Abd al-Malik ibn Salih al-Hashimi, 750-812)。他因在8世纪末组织了两次对拜占庭的大规模侵袭,并大获全胜而闻名,与其子
阿卜杜·拉赫
曼均为戍边良将。但因军功过盛而受到
哈伦·拉希德
的忌惮。关于他有一件轶事:他的母亲原为
倭马亚王朝
哈里发
麦尔旺二世
(744-750在位)的妃子,被萨利赫劫掠来后很快就生下了他,因为一直有流言称他实际是
麦尔旺二世
的遗腹子;并且还有人将其比作
倭马亚王朝
的那位中兴雄主
阿卜杜·马立克一世
,只因他的父亲也叫
麦尔旺
,即
麦尔旺一世
,可见其言语之诛心[4]。这些宗室大体是拥护哈里发统治的,但是除却少数人外,大部分二代宗室才干平庸不说,还有贪污、偏袒地方豪强等劣迹,甚至连王叔派长者
阿卜杜·萨马德·本·阿里
亦不能免俗,其人在
哈伦·拉希德
时期治理地方不善,导致屡被撤职。他们的结局和阿巴纳人一样,因支持艾敏而被
马蒙
抛弃,逐渐失去了权势与地位。 以上是对王叔派的事迹叙述。现在到了简要分析阿巴纳人军队权贵集团的组成。阿巴纳人,字面意思为“儿子”,原指与当地居民通婚的呼罗珊阿拉伯人,在
阿拔斯
革命中作为军队主力,立下不世之功,被誉为“王朝/纪元之子(Abna al-Dawla)”。实际上,正如前文所提示,
阿拔斯家族
并非是这股力量的最初创建者和引领者。这股力量起初是在
718年
,由阿巴纳人中一部分反
倭马亚
势力在谋夫(Marw)地区秘密建立的,他们接受了一部分哈乃斐派的主张,其宗旨是“推翻
倭马亚王朝
、迎回
先知家族的后裔
(Hashimids,源于先知祖父哈希姆)做哈里发”。他们将这个组织称为
“教团(Da’wa)”
。主要由
十二
特使
(Naqib,复数为Nuqaba)和教士(Da’i)组成。教团元老主要有:
喀赫塔拔·唐邑
(Qahtaba ibn Shabib al
-
Ta'i)、
伊本·胡泽马·塔米米
(Khazim ibn Khuzayma al
-
Tamimi)、
伊本·凯西尔·胡扎仪
(Sulayman ibn al-Kathir al-Khuza’i)、
穆尔阿兹·祖赫里
(Muʿadh ibn Muslim al-Dhuhli)、
穆赛亚布·达比
(al-Musayyab ibn Zuhayr al-Dabbi)等[5]。其中
喀赫塔拔
为主要的决策者。在对比743年
阿里
后裔
宰德
叛乱失败后,他们选择了
阿拔斯家族
为效忠对象来看,他们在早期的活动主要是选择和圣裔合作在某一地方掀起叛乱以获得各地响应[6]。 除
喀赫塔拔
在749年战死沙场外,
阿拔斯王朝
建立后论功行赏,这些阿巴纳人将领都获得很高的地位和权利。一个明显的地方在于:在
马蒙
之前,他们获得拔擢的机会跟宗室是差不多的,哈里发也会任命一批将二代来征伐四方、治理一地。其中较为知名的将二代,一个是
喀赫塔拔
之子
哈桑·唐邑
(Al
-
Hasan ibn Qahtaba ibn Shabib al
-
Ta'i),此人资历极高,早在
阿拔斯
革命时便随父征战,其勇略与地位不亚其父。
喀赫塔拔
战死后他顺理成章接管了父亲的军队,并继续征战
倭马亚
直至将其灭亡;并参与平定王叔
阿卜杜拉
之叛,为
曼苏尔
的心腹大将之一,历仕五朝(
赛法哈
、
曼苏尔
、
马赫迪
、
哈迪
、
哈伦·拉希德
),并在
马赫迪
时期三次策划对拜占庭的侵袭,直到797年才去世,可谓军中耆宿[7]。第二个是
伊本·胡泽马
之子
小胡泽马
(Khuzayma ibn Khazim al
-
Tamimi),同样随父亲征战
倭马亚
,之后长期担任巴格达城的卫戍长官,
哈伦·拉希德
时期被任命驻守西北边疆,抵御可萨汗国。可惜晚节不保,在艾敏与
马蒙
内战中背叛艾敏,放塔希尔军队入城,最终导致艾敏的败亡。 阿巴纳人在前几十年里一直在朝廷中占有重要地位,真正使他们走向衰败的原因,便是在艾敏与
马蒙
内战中选择了前者(只有
哈尔萨马·本·阿扬
[Harthama ibn A’yan]等少数人站队正确,但哈尔萨马在内战胜利后不久含冤而死,不得善终),
马蒙
出于猜忌,而因使用自己在呼罗珊培养的班底——甚至还有河中的粟特人和一小部分突厥人、德莱木人[8],到穆塔西姆后阿巴纳人彻底退出了朝堂。 最后一股势力——原
倭马亚
权贵,其实成分很简单:一个是前朝有实力的旧将,
阿拔斯王朝
对
倭马亚
王室斩尽杀绝,但对原
倭马亚
势力都愿意招揽笼络,如前伊拉克总督
伊本·胡拜拉
,以及
阿拔斯
初期收拢残军自立于西北边境的
伊斯哈克·欧盖勒
(Ishaq al-Uqayli),
赛法哈
派遣兄长
曼苏尔
分别招抚这两股势力为己所用;还有一个主要是在
倭马亚王朝
不受重用,甚至说因为某些事件而被打压的。如
倭马亚
名将
古太白
之子萨勒穆(Abu Abdullah Salm al
-
Bahili),因其父意图作乱被杀,尽管他也能入仕,但总被掌权者忽视。
倭马亚
末年,他任巴士拉总督,原本他的上司
优素福·本·欧麦尔
想举荐他担任呼罗珊总督,从后事推断,举荐理由应是以其为古太白之子,熟悉当地情势,有利于笼络人心。但被哈里发
希沙姆
拒绝,改派古太白部将
纳斯尔·本·色雅尔
,也许出于其父前事,对其采取防范态度[9]。即使如此,在
阿拔斯
革命时期萨勒穆仍然尽到了作为一方牧守的责任。749年,前文所提的
哈桑·本·喀赫塔拔
率军打到伊拉克南部,派遣归顺的穆海莱卜家族成员(后文会提到)穆阿维叶·穆海莱比接管巴士拉,却被萨勒穆联合部落之力将其击败杀死,直到听说伊拉克总督
伊本·胡拜拉
投降,大势已去,方才投降归顺。
阿拔斯王朝
建立后先后任巴士拉和剌夷城(Rayy)总督。最为著名的功绩是762-763年奉命从剌夷(Rayy)出师,平定由
阿里
后裔“纯洁灵魂”穆罕默德在伊拉克掀起的叛乱。其人作为一块马骨,很好地起到了千金之作用;还有一个便是上文提到的穆海莱卜家族了。穆海莱卜家族源自
倭马亚
的阿拉伯人名将
穆海莱卜·本·阿布·苏富扬
(Abū Saʿīd al-Muhallab ibn Abī Ṣufra al-Azdī),为
哈查只
(Hajjaj ibn Yusuf)所提拔,其地位比起
古太白
只高不低,而且家族势力庞大,其子
叶齐德
(Yazid ibn al-Muhallab)担任东部总督期间(717-720)可谓风光无限。但随着叶齐德迫害前朝功臣
哈查只
、
古太白
的亲属,并拥兵自重,在与
哈查只
关系亲近的
瓦立德二世
(720-724在位)继位后,内不自安,最终反叛,失败。穆海莱卜家族威势不再,为此韬光养晦,并在
倭马亚王朝
末年和
阿拔斯家族
搭上了线,充当带路党(比如前面那个可怜人)。
阿拔斯王朝
建立后穆海莱卜家族收到的回报巨大,除家族中多位成员担任地方总督外,在8世纪下半期,以家族成员奉命治理刚刚经历柏柏尔人动乱的北非
易弗里基叶
省,形同封地,直到当地局势再度恶化方被撤职。也是在9世纪初开始,逐渐淡出政治舞台[10]。当然在10世纪中期,因为白益王朝
穆仪兹·道莱
的统治,任命
哈桑
·穆海莱比(Abu Muhammad al-Hasan al-Muhallabi)为相,又使穆海莱卜家族再度兴起,其经历可谓传奇。
阿拔斯王朝
前期,波斯人并非如《阿拉伯通史》等书中言,在朝廷、军方均掌握了大权,阿拉伯人就此无容身之地。且不说阿巴纳人只是与当地人通婚或接受波斯文化,其组织形式还是以阿拉伯人部落为主,
阿拔斯王朝
的哈里发也不会坐看一家独大。在
曼苏尔
时期,哈里发便有意识扶持一些迁居叙利亚、阿塞拜疆的阿拉伯部落成员为将领;在内则主要以宗室势力钳制阿巴纳人权贵和脱离出来的以
巴尔马克家族
为首的波斯文吏。
曼苏尔
时期便提拔
苏剌密部落的叶齐德
(Yazid ibn Asad ibn Zafir al
-
Sulami)为亚美尼亚总督,镇守边境十余年,并让其迎娶可萨汗国的公主,以其父亦出身
倭马亚
边将之故[11];到了
哈伦·拉希德
时期,这个提拔的力度就更大了,著名的
叶齐德·本·马兹亚德·昔班尼
(Yazid ibn Mazyad al-Shaybani)以征讨
哈瓦利吉派
和
穆坎纳
起义起家,哈伦时期镇守大亚美尼亚,屡败可萨汗国,为知名边将。当然其子孙在9世纪中后期裂土自立,建立
希尔凡沙阿国
(Shirvan Shahs)那是后话了。尽管其数量确实不如阿巴纳人多,但仍然在军权上有一席之地。当然,随着
马蒙
、穆塔西姆的统治,阿拉伯人将领也退出了朝廷,最多在边境地区担任边将——随着萨马拉无政府时期(861-870),
阿拔斯
内乱,这些边将也逐渐产生野心,割据一方。 [1] 关于王叔派的首提和总结,主要参阅
雅各布·拉斯内
(Jacob Lassner)
《阿拔斯王朝统治的形成》
一书
[2] 塔巴里史卷二十九p12,注释29. 但是此人极为贪吝,积攒大量财宝,结果死后被
哈伦·拉希德
抄家。
[3] 见休·肯尼迪
《巴格达统治穆斯林世界之时:最伟大的伊斯兰王朝的兴衰》
p142-143.但此处并无给出具体参考文献。
[4] 见
《阿拔斯哈里发国史》
p92。
[5] 关于阿巴纳人将领名录,见
《马背上的奴隶:伊斯兰政体之剧变》
p173-197,克罗内专门整理出一章关于这些将领的资料。巴尔马克家族虽然宰执国政,但实际也属于阿巴纳人权贵内一员(尽管是波斯人),哈立德·本·巴尔马克随军征战,也有属于自己的部曲。
[6]
《阿拔斯哈里发国史》
p42
[7]
《阿拔斯哈里发国史》
p47;《马背上的奴隶》p188
[8] 如著名的阿福欣(Haydar ibn Kavus al
-
Afshin)、马兹雅(Mazyar ibn Qarin)等
[9] 塔巴里史卷二十五p187
[10] 穆海莱卜家族在
阿拔斯
前期相当活跃,家族中主要有劳贺·穆海莱比(Rawh ibn Hatim Al
-
Muhallabi)、叶齐德第二·穆海莱比(Yazid ibn Hatim Al
-
Muhallabi)及其子嗣。
[11] 后来因公主暴毙,可萨王以为是被叶齐德下毒所致,怒而兴兵南侵,叶齐德大败而归,西北省区被劫掠。
五、个人对并波悉林的评价
并波悉林
作为一个出身微末的波斯释奴(Mawali),既不像阿巴纳人一般有阿拉伯部落做依仗,也没有
巴尔马克家族
这种尊贵的身份,他的发迹乃至成功,一是时来运转,受到
易卜拉欣
伊玛目的青眼相加;二便是本人确实才略出众,监军身份也颇有权力,令教团内诸特使皆能听从其指挥;三是他作为
阿拔斯
革命运动仅有的波斯人高层,无疑竖起了一面旗帜,吸引了大量在
倭马亚
统治下处处受不公平的
波斯穆斯林
来投(确实
阿拔斯王朝
建立后一般波斯穆斯林的境遇比
倭马亚
好上很多),为
阿拔斯
军队提供充足的兵源与助力。 国内的主流著作将其视为一方手握重兵的大将,实际上
并波悉林
掌军的机会并不多,除却早期掀起叛乱,打下一块地盘外,此外征战呼罗珊、伊拉克,基本是教团特使(
喀赫塔拔
、
伊本·胡泽马
等)在指挥作战,他本人则坐镇东部,负责后方,这么看倒像汉之萧何一般的后勤角色。在第三点的加持下,
并波悉林
才能权力大增,特别是教团内诸将基本西征,他留守后方,无人掣肘,在两三年内便能分治东部,在当地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势力;并且试图对西部也施加影响,为此多次做出跋扈之事,并与未来的哈里发
曼苏尔
交恶。较为重要的一件事是对750年
伊本·胡拜拉
(Yazid ibn Umar ibn Hubayra al-Fazari)的处置。
伊本·胡拜拉
是
倭马亚王朝
的一方军阀,在
阿拔斯
革命时期任伊拉克总督,镇守瓦西特(Wasit),之所以说他是军阀而不是将领,是因为他面对
阿拔斯
军队的侵袭,在收到
麦尔旺二世
的相关军事命令后依然不动如山,阳奉阴违,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其人军事实力雄厚,又有军略,
阿拔斯
军队一时攻克不下,甚至还折损了老将
喀赫塔拔
。时
曼苏尔
由
赛法哈
指派,作为围攻瓦西特城的监军主帅,而
喀赫塔拔
之子
哈桑
继承父位,为实际主将。
曼苏尔
主张招抚,为此和
伊本·胡拜拉
通使,但
伊本·胡拜拉
手段圆滑,一直没有表露自己的态度。直到传来
麦尔旺二世
的死讯后,
伊本·胡拜拉
才决定放弃抵御,选择投降,归入
曼苏尔
麾下。但这却引来了
并波悉林
的不满。因
伊本·胡拜拉
本身有名望,又带着一大批叙利亚人士兵投降,
并波悉林
认为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给
赛法哈
和
曼苏尔
施加压力,最终在
伊本·胡拜拉
投降后,由
曼苏尔
将他全家抄斩,只有他的一个幼子逃脱,之后在叙利亚繁衍生息[1]。 那么,在
阿拔斯
前期,教团诸将,或者说阿巴纳人将领对哈里发和分治东部的
并波悉林
都持什么态度呢?实际上,这群特使中选择
并波悉林
的近乎没有,因为他们跟
并波悉林
原本就不是一路人。
并波悉林
作为在745年教团选择效忠
阿拔斯家族
后被主家“空降”而来的领导者,实际上是
阿拔斯家族
为让这股势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必然采取的手段,
并波悉林
起初是以“监军”的身份而来,代表着
阿拔斯
伊玛目的意志。当然在
并波悉林
逐渐展现其运筹帷幄的才能后,大部分阿巴纳人将领均被其折服,方才愿意听其指挥。但说到底,对他们来说,
并波悉林
的首要身份是
“先知家族的受托人(Trustee of the Family of Muhammad.)”
[2],然后才是一方领袖。而
并波悉林
甚至在天下尚未初定
便敢擅杀特使
伊本·凯西尔
[3]
;还对
阿拔斯家族
做出各种逼宫之事,无疑使阿巴纳人权贵对其疏远;而且他们大部分后来被放到镇守西部伊拉克、叙利亚地区时受到了
赛法哈
、
曼苏尔
诸王的笼络(如
哈桑·本·喀赫塔拔
、
伊本·胡泽马
),加之在
阿拔斯
革命后他们已经是“与国同休”的特权阶级,无意因此而反。事实也证明了,在
并波悉林
被杀死后,掀起叛乱的只有他在呼罗珊的旧部。至于这些特使将领中,只有一个将二代
阿卜杜·贾巴尔·艾兹迪
(Abd al-Jabbar ibn 'Abd al-Rahman al-Azdi)在759年担任呼罗珊总督时举兵反叛,旋即平定。
并波悉林
本身的班底有谁呢?一个是
齐亚德
·胡扎仪,后来被收买试图反叛失败身死;
孙巴德
(Sunbadh),据说原本驻守胡勒万,等
并波悉林
回归,听闻
并波悉林
被害的消息后逃回呼罗珊掀起叛乱(755-756),很快也被平定;还有河中的
突厥人伊斯哈克
(Ishaq the Turks,8世纪60年代)、
乌斯塔德西斯
(Ustadhsis,768)、
穆坎纳
(al-Muqanna,776-783)等野心家的叛乱,但是说他们和
并波悉林
的关系紧密到为其造反,显然不太实际[4]。 对
阿拔斯
王室来说,在争取到阿巴纳人大部分将领和一部分原
倭马亚
降军后,
并波悉林
本身和实力已不足恃,但仍然不可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呼罗珊的声望实在太高,引得大量波斯穆斯林相随,如此一来,即使能成功将其铲除,呼罗珊这块富庶要地也大半要残破,对于天下初定,休养生息之时,无故兴起这番大战,对国家是不利的。从后面杀死他后几十年来看,呼罗珊动荡不断,多少野心家单单打着他的旗号就能为祸一方。
阿拔斯
只能选择提拔本土贵族统治当地(如塔希尔家族、萨曼家族),“以夷制夷”。从整个
阿拔斯
历史来看,在大征服趋势已经停止的
阿拔斯
时期,对鞭长莫及、叛乱不断之地
阿拔斯
都选择将治理权力交由某家族,作为代价,该家族只要能在保证对朝廷忠诚的同时又收到足够的税收即可交差。
阿拔斯
早期便出现了例子,如前文所提及,
易弗里基叶
之于穆海莱卜家族,和之后形同一国的
艾格莱卜王朝
(800-909),需知
易卜拉欣·本·艾格莱卜
之所以能得以获得世袭
易弗里基叶
总督的权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仅不需要朝廷补助,还能让这块饱受柏柏尔人蹂躏的烂地每年上缴四万第纳尔赋税。 在不掀起大战的前提下,
赛法哈
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内部攻破,为此他选择收买其部将
齐亚德·胡扎仪
(Ziyad ibn Salih al
-
Khuza'i)。
齐亚德
出身阿拉伯人部落首领,749年起归入
并波悉林
麾下,主要参与镇压布哈拉地方的叛乱[5],他最为知名的成就,便是在751年率军在怛罗斯之战中击败唐军主帅高仙芝。次年(752),他受
赛法哈
唆使,试图反叛
并波悉林
,失败,逃亡撒马尔罕,被当地小贵族杀死。
行动的失败引起了
并波悉林
的警觉,753年,他主动要求担任圣地的朝圣官,伴随
赛法哈
前往麦加朝圣。但实际上他是借机西进,扩张自己的势力,并想着接触并笼络阿巴纳人将领以回敬之。但对哈里发兄弟来说,这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并波悉林
好不容易离开了呼罗珊,在呼罗珊外解决他远比打进呼罗珊容易,也省力。因此顺水推舟。至于后来
赛法哈
暴毙、
曼苏尔
继位,属于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
曼苏尔
最终坚持在呼罗珊外铲除了
并波悉林
。早在750年,
并波悉林
杀
阿布·赛勒麦
、
伊本·凯西尔
时,
曼苏尔
因在
并波悉林
处为客,目睹了
并波悉林
种种跋扈举动,之后回禀
赛法哈
时,他便言道:
“若在
并波悉林
落单时不杀他,你这哈里发就是名不副实,你的统治也就一事无成。”
[6]对
曼苏尔
来说,
并波悉林
属于绝对掌控不了的角色,那么必然是杀之而后快了。
总而言之,
并波悉林
在
阿拔斯
革命时期镇守呼罗珊,为
阿拔斯
军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与兵源,统筹诸事,开国元勋第一当无疑问。可惜从后事看,无论他是出于私心,还是为了“波斯人的复兴”,他的举动都切切实实挫害了哈里发的权威,与王权冲突。在他死后,其余波绵延数十年,诞生了
穆坎纳
、巴贝克等强大的异端运动,令
阿拔斯王朝
折磨不断。
[1]
《阿拔斯早期政治史》
p49;塔巴里史卷二七p142-143、p191-194
[2] 塔巴里史卷二七p184
[3] 塔巴里史卷二七p184-185
[4] 关于这些人的叛乱,《中亚文明史》中译本卷四上p20-36有简要说明,具体细节可以参阅克罗内的经典著作《伊斯兰早期伊朗本土的先知们:农村起义和地方祆教》
[5] 见《布哈拉史》英译本第二十五章,p62-65
[6] 塔巴里史卷二七p185
结语
本文主要提到了关于阿拔斯革命、阿拔斯王朝初建这段历史的几个问题,对国内薄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个补充。但是受限于笔者的水平,仍然只是一些较为粗浅的分析。关于阿拔斯早期的历史还要许多问题可以探讨。像政治史方面,有
巴尔马克家族
、王储伊萨·本·穆萨的地位、阿拔斯王朝早期地方总督任命、哈里发血统出身与其继位关系等问题。 关于阿拔斯革命方面的历史,首推就是沙班(Muḥammad ʻAbd al-Ḥayy Muḥammad Shaʻbān)的《阿拔斯革命史(The ʻAbbasid revolution)》(1970);其次有摩舍·沙隆(Moshe Sharon)的《东境黑旗——阿拔斯王朝建立(Black Banners from the Eas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basid State)》两卷本、丹尼尔(Elton L. Daniel)的《747-820年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政治与社会史(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Khurasan Under Abbasid Rule, 747-820)》、拉斯内的《阿拔斯王朝统治之形成(The Shaping of 'Abbasid Rule)》、克罗内的《马背上的奴隶:伊斯兰政体之剧变(Slaves on Hor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Islamic Polity)》等,以及这些学者撰写的相关论文。休·肯尼迪观其大略,在《阿拔斯早期政治史(The Early Abbasid Caliphate : A Political History)》中也有一大部分对阿拔斯革命的叙述。
参考文献
中文
哈全安,中东史(上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伊朗]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伊朗通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塔吉克]M.S.阿西莫夫,[英]C.E.博斯沃思主编,华涛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上)[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美]菲利普·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第十版(上)(下)[M],新世界出版社,2008 [英]威廉·穆尔著,周术情、吴彦、李婧、郑丽君译,哈全安、吴彦、赵法欣审校,《阿拉伯帝国》[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等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八册)[M],商务印书馆,1982-2007
英文
希卜里《阿拔斯哈里发国史》 El-Hibri, Tayeb. 2021. “The Abbasid Caliphate: A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克罗内《伊斯兰早期伊朗本土的先知们:农村起义和地方祆教》 Crone, Patricia. 2012. “The Nativist Prophets of Early Islamic Iran Rural Revolt and Local Zoroastrian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克罗内《马背上的奴隶:伊斯兰政体之剧变》 Crone, Patricia. 1980. “Slaves on Hor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Islamic Po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纳尔沙喜《布哈拉史》英译本 Frye, R. N. (Trans.).1954. “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 by Narshakhi.” Crimson Printing Compan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休·肯尼迪《阿拔斯早期政治史》劳特利奇版本 Kennedy, Hugh. 2016. “The Early Abbasid Caliphate : A Political History.” Routledge, London. 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史》英译本 Yarshater, Ehsan, ed. 1985–2007.“The History of al-Ṭabarī (40 vol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York. 亚古比著作英译本三卷 Gordon, Matthew S.; Robinson, Chase F.; Rowson, Everett K. and Fishbein, Michael.(trans. and eds.) 2018. “Works of Ibn Wāḍiḥ al-Yaʿqūbī(3 vols)” Brill, Leiden. 《伊斯兰百科全书》第二版词条 Omar, F (1986). “Ibrahim b. Muhammad”. In Lewis, B.; Menage, V. L.; Pellat, Ch. And Schacht, J. (eds.) Encyclopaedia of Islam. Volume III: H-Iram (2nd ed.). Leiden: E. J. Brill. p.988 SHARON, M (1997). “Kahtaba”. In van Donzel, E.; Lewis, B. and Pellat, Ch. (eds.). Encyclopaedia of Islam. Volume IV: Iran—Kha (2nd ed.). Leiden: E. J. Brill. p4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