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略读 | 夏朝
目前只能从文献记载了解夏朝,相关材料多为追述,一定程度上有传说性质,但是夏朝的存在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
有关记载
夏的创始者是禹,以他为首的夏部族最初活动在黄土高原地区,即如今的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禹的父亲鲧在尧时期因为治水失败被处死,禹接替父职,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十余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带来威望,后来接受了舜的禅让。
禹将首领之位传给儿子启,收到了其他部族抵制,东夷偃姓集团和西方的同姓部落起兵反抗启的即位,启将其消灭后,夏王朝得以巩固。
《礼记》称禹之前为“大同”之世,禹之后为“小康”之世,这种转变是社会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由军事民主选举制向君主世系制的转变。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刑法,具体内容不详。《孟子》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表明夏王朝有贡赋制度。夏王朝也有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这些都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夏朝君主共十四世十七任,大致在公元前两千零七十年建立,公元前一千六百年灭亡,历时约四百七十年。夏王朝在启之子太康时期,因君主荒淫不理政务,统治力量薄弱,一度为东夷有穷氏首领羿所灭。有传说称,羿曾射落九日。之后,太康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重新积聚力量,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为桀,他的统治暴虐无度,自称为太阳,民怨四起。商的首领汤率领众部族讨伐夏部族,与桀战于鸣条,桀战败逃走,夏朝就此灭亡。
考古探索
龙山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可能和夏文化有关,比较著名的是王城岗遗址(河南登封)。根据出土土木炭灰的碳十四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两千零五十年,相当于夏朝初期,与古籍中的”禹阳都城“基本吻合。其中城墙和房屋都是夯土建筑,还发现了窖穴、城门和殉人的奠基坑遗址。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即便不是夏王朝初期的都城,至少也是一座重要聚居区。
与夏王朝更接近的是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宫殿遗址,包括夯土台基、殿堂、庭院、殿门等配套建筑,还发现了用于排水的管道。台基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高约一米,这样大型的宫殿大概率是王权象征。宫殿周围出土了陶器、骨器、铜器、铜渣、坩埚碎片等,说明这里已进入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发掘的墓葬里有很多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中有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已大量酿酒,粮食产量或增量巨大。二里头文化反映了夏朝的经济、文化水平。
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发现了和二里头文化面貌、年代相近的古文化遗址,也可能是夏王朝遗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