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哲学导论2014版笔记(二)
(二)我们与哲学的关系
真正的大学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中心。
1.我们遗忘了知识的精神起源和思想价值,而只把其放在价值尺度上衡量。
与不经受高等教育,通过经验成为人才的人不同,高等教育形成的是有思想的人才,只有有思想的人才才能担负起民族的责任,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今天这个时代拒绝伟大、崇高、民族、人类、理想。
知识的单纯积累不能成就一个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学习过思想的人。大学和高中的根本差别在于大学学习的是如何学习。教人学会学习是哲学的工作。
守护思想乃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任务。
2.我们生命幸福感的源泉,是这个文明世界给予我们的总体的原则,假如这个原则不能让我们安身立命,我们就不能获得幸福感。
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是血缘、种族的关系,而是文化精神的关系。
哲学不能烤面包(没有具体的技术和经验),世界上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先思考了一个哲学问题之后才烤出来的。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是我们每天都考虑的问题。人类知晓生存的存在,这使我们高于其他动物,但也给我们带来烦恼。如果没有意义基础生命无法再被承诺了。而意义基础是从我们所处的民族的文化中来,所以民族问题就是个人问题。
3.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他的真实基础不是那份形式的理性(父母尊重孩子做例子),形式的规则,哪怕其及其公正,而在这份公正的规则或理性中并没有人类生命的意义和幸福感。(孩子彻夜不归,你担心而难以入眠,早晨他归来,我们想放下心:他没死掉。然后火气上涌。在形式理性上我们必须接受,把父子、母子的关系变成契约的关系,告明彼此权利义务是难以实现的。)
家庭成员的关系不是契约的关系,而是伦理的关系。——黑格尔
我们这个时代,在一个资本原则的世界当中,并没有继续守住那个伦理实体,让其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是整体被放入契约之中,丧失了根基。
我们追求幸福,它是真实的,不是靠契约给我们的,也不是靠契约来保证的。
4.哲学并不像科学一样,与我们的关系显而易见,能清楚感受,它是更隐秘的,不被觉察的,更真实的,更根本的。
哲学是各种知识体系,各种具体学科从中产生出来的母亲。
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这种文明繁荣的表象迹下,掩盖着一种深刻的衰退(海德格尔口中当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
荒诞戏剧(如等待戈多)的共通内核:当代人生活在一个整个背景是物质的、非精神的中心,而这个人却想成为精神的存在。
哲学不是关于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这并非真正意义的哲学,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科学貌似和人文无关,但他的根基其实是人文的,是精神的。
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5.重新认识资本的本性,以及对资本采取批判的态度,这是当今哲学的主题之一。对资本的分析和批判其实是为了探讨人类的未来,摆脱无家可归的状况,摆脱这个世界的根基——虚无主义(资本)。
这个世界的原则是资本,资本就是数量上的不断自我增值,而这个数量并没有精神目标,一旦停止增值,资本就会死掉。
当代人类的经济生活的基础是资本的增值,只要资本停止增值,经济生活就会垮掉。(股市暴跌,世界金融危机)
资本究其本性是没有制动的火车。
整个世界谈到生存价值都会处于失语状态,进而转向抽象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唯一理由就是每一个东西都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自由,不影响别人发挥自由。
真理被放逐了,在价值的领域变成了可贵的领域,价值的问题不是真理的问题,而变成了个人的主观喜好的问题。
在科学的领域当中,我们用技术的语言阐述着一切自然的理念,在此领域中我们同样放逐了真理,我们用现象的奇异性和因果关联来代替对自然奥秘的真实的探讨,不再含有思辨的形式。
当今的自然科学用一种量化的态度来看待和描述自然现象。西方的量化的科学否定了东方的非量化的科学,而且会把其他学科纳入量化的数学公式模型中,从而放弃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量化描述自然的目标是为了支配它,量化的态度就是技术(支配)的态度。
我们把自然科学的原则等同于真理本身,其实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基础就是我们对待世界的近代的态度就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如此。所以技术在本性上、逻辑上先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究其本性来说就是技术,不要把它误当作真理。(我的观点:我们只想支配自然,所以我们先要寻找支配自然的技术,再将其放到自然科学的框架内,但技术并不探讨事物的本质,只是想支配事物,所以并不能认为自然科学是真理本身。)
所以西方的科学并不是唯一的科学,其科学的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别的文明。(如中医如果放在东方合适的框架里,可能也是另一种东方新型的科学)
异化:从你这里生长出来,生长后开始支配你、反对你、控制你,这个过程就叫异化。
科学与人的关系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异化,科学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普遍的方便和效率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对技术产生严重依赖)
(三)哲学思想是知识体系的基础
1.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哲学衍生科学,科学抛弃哲学,哲学批判科学。
为什么说科学由哲学产生?
让科学获得重要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本身来自哲学。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产生的其最重要的宇宙观——几何学(数学);数学成长为一门学问。
要成就一门学问,需要什么?
因为对纯粹理性的发现,学问才出现,把宇宙自然的原则阐发出来,形成一个体系。将零星的知识都概括到一个体系里面去,成立为一门学问,这个事情是哲学的结果。
我们谈论科学知识时,谈论的不是感性的直观(主观的),而是纯粹的直观(公认的,在我们心底存在,不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个人认为,知识的取得,首先要达成人类的一种默认的共识,比如语言,大家要都承认语言的每个词汇所表达的范围是一致的,语言才有意义。否则每个人都由自己的主观去构建另一种体系,这个世界便无法传播知识。也就是老师这里讲的心里本身就固有的东西(万物皆备于我)。
2.哲学研究什么
哲学绝不是对经验所概括,哲学是探讨让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经验不是简单的感官的知觉状态,把感觉材料做成经验的那个东西是哲学所探讨的。
3.哲学对经验之根据的思辨
动物只有知觉感觉,而没有对客体世界的把握(难以区分具体的对象,即object)。如果我们的全部知识产生于感觉,那我们的知识可以还原成一片混沌的感觉,如果我们只有感觉,获得的将是一个流变的混沌的世界。
一个个对象是由我们的心做出来的,不是由感官知觉直接而来。
康德讲知识的两个来源:其一来自我们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揭露(无经验,只有知觉状态,只有混沌的感觉印象,无经验呈现);其二来源于人心把感觉知觉做成经验的形式,这个形式不是感官给我们的。(水结冰,将两个知觉状态看成同一个东西的两种形态的坚定信念,是我们的心告诉我们而非感官。为什么不相信水完全消灭,冰无中生有,质量守恒。)
我们凭信念获得经验,这条信念哲学的表达为实体,实体是一个范畴,范畴之所以成为范畴,在于它让经验成为可能。在水结成冰这条经验当中,如果缺失实体这个范畴,这条经验就不会有,这里的实体是这样的一条信念:相信在世界的一切变化当中有保持自身同力(听不清,存疑。此处应有同源之意)的东西,而变化是那个东西的样态,于是变化叫现象,实体叫本质,这就是一条信念。如果没这条信念,经验将不复存在。
让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这个根据绝对不是感觉的对象,我们感觉不到实体,它不存在这个感性世界里面,它让这个感性世界成为一个经验的世界。实体就是在时间的进程中保持不灭。它是一个纯粹的思维范畴,经验是离不开范畴的,它是被范畴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