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双]摇篮游行版本全剧情用典考据+解读(含涂装剧情)

2023-07-28 17:58 作者:西风Zephyrus  | 我要投稿

1.柏拉图《理想国》——“教育”

       《理想国》是柏拉图晚年的著作,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友人的谈话,展现出哲学家们对“理想国”(即“乌托邦”)的追求。

       《理想国》以近似戏剧的题材,搭建了一个同时兼顾场景、对话者性格、语言与风范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对理想国展开深入的探讨。

       这里引用的部分来自《理想国》第七卷“教育”,这一卷主要记载了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关于“启蒙”的对话。本段引用的原文如下:

       “凡有头脑的人都会记得,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凡有头脑的人也都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如果他想笑一笑的话,那么从下面到上面去的那一种是不及从上面的亮处到下面来的这一种可笑的。”(这整段都是苏格拉底说的)

       苏格拉底借此阐释的结论是: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我对此的理解是,光骤然进入黑暗时,无法迅速地将自身的光亮分给广袤的黑暗,这正如阿多尼斯《白昼的头颅,依靠在夜晚的肩膀上》中的诗句“即便是太阳本身,也只能够照亮接受光明的事物。”同理,当人突然从黑暗中离开进入光明时,由于不适应骤然增大的光亮,无法马上获得光明的洗礼,甚至可能对他而言他更加愿意回到黑暗。

       我认为这个用典也许暗示着首席这个空中花园的“光”突然落入“黑暗”——冯的升格者团体手中时,难以辐散自身的光——算是一种光明对深沉黑暗的无可奈何吧。

       首席一开始也曾尝试与惑砂辩论,然而很快发现惑砂扭曲的三观令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与之交谈。这就好像离开洞穴去接受过光明的人回到洞穴,也难以向自己曾经的同类阐释光明是什么一样。

       同时,这或许也对应着第一节的简介“所有的光都从英雄的视野中消失了。”当英雄突然落入黑暗,即使ta本身就是光,也无力涤荡那无边的漆黑吧——更何况英雄也只是携光者而非光本身。

       英雄的身前是光辉,但自己的身体所遮蔽的背后便是无法消除的阴影。

 

 

 

 

 

 

 

2.柏拉图《理想国》——“教育”

       这处引用同样出自理想国的第七卷“教育”,其实也就是著名的“囚徒洞穴之喻”。

       (上文引用的部分其实也是在这处原文之后,苏格拉底阐述囚徒偶然离开洞穴进入光明、而后又回归黑暗洞穴的场景)。

       摘部分原文如下:

苏: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格:我看见了。

苏: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515)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格: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苏: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格: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他们又怎样能看到别的什么呢?

苏: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它们的阴影而外,囚徒们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

格:当然不能。

苏: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格:必定如此。

苏:又,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格: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

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际存在。

 

       苏格拉底借此阐释的理论是:未受教育的人因其天然的蒙昧,难以接受真正的知识,只能相信世间只有“阴影”是真实存在的。

       而这一处引用出现在26-14“海的女儿”。我想这个用典所包含的暗示是:拉弥亚正如“本来以为世上只有阴影,某天突然被解除桎梏看到完整的世界”的囚徒。

       她在亚特兰蒂斯所能接触到的只有绝对到有些冰冷的理性,顶多加上一点“书上说的外面的世界”。如若不是有机会作为构造体离开亚特兰蒂斯,她也许永远无法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绝对的理智,还有如此丰富的感情。

       在陆地上,只要孩子啼哭,就会获得温柔的安慰与拥抱;在陆地上,不需要因担心被放逐而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在陆地上,每个人都可以富有感情的和平相处……

       拉弥亚和洞穴囚徒是多么相像,因其与生俱来的“蒙昧”,拉弥亚连在26-14中许下的愿望都如此卑微、幼稚而缺乏想象力。始终因自己所缺失的事物而挣扎着,到了新世界之后却又发现那里也并不完全是自己所期望的也与囚徒如此相似(囚徒以为的完整世界便是各类事物的阴影,正如拉弥亚对美好陆地的想象完全来自于书本的只言片语)。

       因为啊,拉弥亚——即使在陆地上,也并非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和照顾;即使在陆地上,也会有人因没有价值而流离失所;即使在陆地上,感情却也无法使所有人都和睦,甚至很多时候往往造成争端……

       拉弥亚说到底只是一个从未得到过肯定的女孩,也因此她终其一生都在诚惶诚恐中拼命寻找、证明自己的价值。

       继续前进吧拉弥亚。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的。其中花费的时间没有人知道,或许要很久很久,又或许就在明天。但是没关系,人鱼公主啊,还拥有漫长到数不清的岁月。

………………………………

 

 

 

3.比利·皮尔格林(《五号屠宰场》)

       比利·皮尔格林,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所著小说《五号屠宰场》中的主角。

       (这里顺便说一下代行者冯·内古特的名字——从这次剧情中我们知道了这位代行者人类时期的名字是基尔戈·屈鲁特,那时他还是一位作家兼学者。而现在作为升格者的他为自己选定的化名显然就来自这位现实存在的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我想这也是14章视线囚笼中库洛姆第一次听他的名字就联想到了“黄金时代的那位作家”的原因)

       《五号屠宰场》是一本以科幻小说为外在体裁,以反战思想为内核的作品。主要内容是在二战中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比利·皮尔格林回到美国组建家庭,此后又因心理疾病被送进精神病院,目睹越南战争将自己的孩子再次拐入战争的泥潭。在比利对人类社会心灰意冷时,他被外星人特拉法马多尔人的飞碟绑架,开始了一段外星历险。

小说《五号屠场》

       比利由于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甚至在回国后作为战士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却被送进精神病院,因而对人类的生存困境产生独到的理解,并且坚定反战。

       小说名中的“屠宰场”来源于小说中的一段情节:比利作为美洲远征军来到欧洲战场,在保吉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后关押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的一个地下屠宰场中。1945年英美空军对德累斯顿实施地毯式轰炸,导致13.5万人丧生,主角比利由于被关在地下屠宰场而得以幸免于难。

       其实这部分情节来源于作者库尔特·冯内古特在二战期间被媒体忽悠从军的真实经历——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稀里糊涂参军的是他,尚未认识到战争残酷就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是他,被德军俘获关押在德累斯顿的是他,亲眼目睹地毯式轰炸导致13.5万人丧生的也是他。库尔特·冯内古特称那次轰炸为人类历史上的大悲剧,因为德累斯顿根本没有战略价值(没有国防工业、没有地利、甚至没有多少驻军),只有十三万死于“正义的盟军”的平民。整个城市成为了巨大的屠宰场,而本来的屠宰场却成为了保护这个记录者的庇护所。想来还真是讽刺,无怪乎库尔特·冯内古特如此反战。

       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比利被大家问及在一个名为“大众星”的星球上学到什么时,他回答的第一句是“学习一个星球上的人如何和平共处——你们知道的,我们的母星自开天辟地以来就不断发生着愚蠢的杀戮。”其中充分地传达出比利对人类这一种族的失望。

       这里使用这个典故,或许是作为代行者内古特同样也对人类不抱有期望的表征。从代行者内古特的各种言行中可看出,他本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善并不持积极态度。代行者与书中的主角比利唯一的差别或许是比利虽然对人类感到失望,仍然在呼吁着战争的停止(而正是因为战争几乎永无可能完全消失,比利才不断地陷入更深的失望);而代行者内古特对人类感到失望,定下的方针则是通过筛选来保留有潜力的一部分人、余者舍弃、彻底放弃人类的形态。

——当人类为了适应灾难将自己改造成非人的模样时,我们又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种族?

       同时,“屠宰场”也对应着版本剧情的主题“摇篮屠场,尸体游行。”——这章的主题从一开始就已经蕴藏在第一节的末语:那以看似平和的“摇篮”为表象、以惨无人道的“屠场”为本质的水下基地,从一开始就注定使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个体成为“尸体”

 

 

 

4.《猫的摇篮》

       《猫的摇篮》,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所著小说。

       简单介绍《猫的摇篮》的话,这是一部聚焦于发展怀疑主义和纯粹理性批判的长篇小说。

       故事中的主人公费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其实小说是以一位叫乔纳的作家向费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的孩子们搜集写作资料这样的视角进行的,不过由于主要塑造的是博士,为了方便概括我暂且命博士为“主人公”)是一位虚构的“参与原子弹研制并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有以下两个特征尤为彰显人物精神:

       1.纯粹的理性、冷漠: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完全不具备一点人类的情感能力,他只用价值的天平来衡量一切事物,也因此是个完全没有共情力和责任心的人。即使是人类,在他眼里也只是一种可供研究的生物。

       2.幼稚如孩童,心性却如魔鬼: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在领取诺奖的时候发言说“他从来都像一个八岁的小学生,在春天的早晨上学去的路上那样游游逛逛。不管是什么东西,都能使他停下来看一看,并且让他惊奇不已,有时候还要学习一下”。他以游戏的心态娱乐世界,也只有“游戏”支撑着他活下去。他曾声称自己“连苍蝇都不愿伤害”,却在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时没有任何别的反应,自顾自的玩他的翻花绳——也就是猫的摇篮

       剧情中出现过的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两部小说《五号屠宰场》和《猫的摇篮》分别聚焦了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和东亚战场上的战争悲剧——无谓的屠杀。尤其《猫的摇篮》中更加体现这样一个主题:揭露和批判科技理性至上导致的科学技术的盲目发展。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认为近代科学技术的爆炸发展已经脱离了人伦道德的制约。这也同样启示我们思考:超越自然的伟力与我们而言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科学技术的成就标志?还是自相残杀的武器?因此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发展怀疑主义并不是质疑科学的发展,而是呼吁着人文与道德的发展不能落后于科学。从这个角度看,《猫的摇篮》更像是一则科学启示录。

       至于小说中的关键意象“猫的摇篮”则是一种古老的孩童游戏“翻花绳”,作家乔纳某次看到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之子牛顿·霍尼克尔在还原这个他父亲钟爱的游戏,于是称其为“猫的摇篮”。后来牛顿多次向他发问:“看到猫了吗?看到摇篮了吗?”

       其实一切正如牛顿自己所言:既没有倒霉的猫,也没有倒霉的摇篮——一切都是虚无,都是游戏。在原子弹被投放时玩着“猫的摇篮”的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就是以这样游戏的态度,完成了一场上万人的屠杀。

       战双中的代行者内古特其实就很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人——在他眼中只有“有资质的种子”和“没有资质的残次品”。我们很难想象当一个人眼里只剩下“价值”时会怎样,当一个人对自己所来自的种族不再有半分认同、手中又掌握着强大的力量时会如何。惑砂所说“先生也和让我看这本书时不一样了”或许也暗含着代行者内古特已经与曾经的屈鲁特教授大不相同的哀叹吧。

       小说中的“猫的摇篮”是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假象,因为花绳中既没有猫也没有摇篮。惑砂的所言讽刺了孤儿院的“爸爸”们、克希拉计划乃至“人类英雄”——指出他们都只是以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理由包装起来的谎言。

       ——可是惑砂又有什么资格说这些呢?

       他一边口口声声地说希望能创造人类与帕弥什造物友善共生的世界,一边进行着大逆不道的实验;他唾弃着这个世界的谎言,同时自己又参与进这样的谎言中,无论是凛冬计划还是链接灰鸦指挥官;他斥责那些虚伪的表象,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残酷且狠厉,同时一边装出和善的模样一边扩散着他曾目睹的恶意——他甚至相信红潮真的是死者的归宿。

       因此所有人都是霍尼克尔——惑砂、代行者内古特、黑野、克希拉计划——因为没有一个人真的用花绳编织出了。剥去所有自我感动的假象伪装,上述的一切其实都起源于自私——仅此而已。

小说《猫的摇篮》


 

 

 

 

5.卡俄斯

       卡俄斯,希腊神话中神格为“混沌”的原初神,拉丁名Chaos,希腊名Χάος。

       根据赫西俄德《神谱》,卡俄斯是宇宙之初最先独自诞生的原初神,是原初秩序、时间和空间的载体(Χάος本身含义是“空间”,体现出先有空间方能承载其他一切事物的思想)。在卡俄斯诞生后,与他同代的相位神盖亚(大地)、塔耳塔洛斯(冥渊)和厄洛斯(爱欲)才相继诞生在世界上。

       卡俄斯的“混沌”与现在的“有形事物混在一起”的概念不同,更像是“最初”和“无限”的概念。其中“无限”对应他承载一切的定位,“最初”则对应由于他承载一切所以需要最早诞生。因此“混沌”或许是由于他最早诞生,世间的一切尚未获得秩序,于是他的本质自然毫无疑问是混沌——毕竟全体事物都还没有分化。

       内古特给重新被克希拉孕育出的指挥官取名为卡俄斯,也许正是运用了“最初”这一元素。既然有作为最初的卡俄斯,或许也就有后续的其他诸神、分别对应此后的克希拉造物。

       卡俄斯这个名字可谓是明摆着告诉我们“这只是个开始”——就好像“不明构造体α”这样一个代号一样,卡俄斯总会使人联想到“有卡俄斯,岂不是就有盖亚、塔尔塔罗斯等等后续的原初神……”

 

 

 

涂装剧情

(说是涂装剧情其实只有赛琳娜的剧情才有x)

6.博尔赫斯《致匈牙利的第一位诗人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诗《致匈牙利的第一位诗人》收录于他的诗集《老虎的黄金》中。原诗如下:

今日之日对你实在是过分遥远。

就连能透过闪烁的星辰和公牛的脏腑

把不可知的未来预测的占卜师

也都没有可能做出任何推算。

兄弟与幽灵啊,如今无需吹灰之力,

我就能在百科辞书里找到你的名字,

知道哪些条河流曾经映照过

你如今踪迹尽失、化作了尘埃的容颜;

知道哪些君王、哪些偶像、哪些武士、

你那永恒的匈牙利的哪一道光辉

给了你唱出第一支歌的灵感。

漫漫的长夜和无边的大海、

多少个世纪的演化变迁、

不同的气候、国度和血缘将我们断隔。

然而,对语言的神秘痴情、对韵律与意象的追索,

却莫名地将我们紧密相连。

就好像是伊利亚的弓箭手——

在一个空寞的黄昏,我孤身独处,

任由思念这无谓的矢镞无限制地飞去、

飞向那茫茫的黑暗终极。

我的呼唤不可能企及的前辈啊,

你和我注定永远都不能相聚。

对于你,我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个回声;

对于我自己,我是一种渴望和奥秘、

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恐怖的岛屿,

也许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样子,

就像在另一片星空下生活过的你。

 

       此诗是博尔赫斯为了向自己仰慕的诗人表达崇敬之情而作的,然而两人处在不同时代,注定不可能相遇。“今日之日对你实在是过分遥远。”和“我的呼唤不可能企及的前辈啊,你和我注定永远都不能相聚。”两句直接表达了无法与仰慕的先贤对话的遗憾之情。

       指挥官与赛琳娜何尝不像如此?两人间有着那么紧密的灵魂共鸣,却往往因为那宿命般的“一步之遥”而导致时间错开,正如博尔赫斯无法见到不同时代的诗人一般。

       两人之间的时间仿佛自然地有一层门扉,阻隔着一方的时间向另一边倾斜;当两边的轨迹分别独立时,时间一如它既往的那样恒常;当两条轨迹展现出汇聚的倾向时,门扉便始终横亘在两人的时间之间。

       这里的用典,也许也便体现出赛琳娜对自我认知与定位的迷茫吧——“对于你,我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个回声”。两人间明明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阻隔,偏偏屡屡无所回应,便只能如博尔赫斯的仰望一般,遗憾地消弭于漫长的时间里。

       ——咏叹之回声,何时方能得到响应呢……

       ——但无论如何,我相信赛琳娜的结局绝不会如那位“回声”宁芙厄科一样永远得不到属于自己的回应。为繁星所爱之人终将回归属于她的天空——这样的希冀于我而言是丽达的双子星座,我则成了最虔敬的星象学家,彻夜守候着这一天的到来。

 

 

 

 

 


7.纪伯伦《先知》--《言别》

       这段出自纪伯伦的组诗《先知》中《言别》一节(即最后一节),文案组这里采用的应该是王志华译本。部分原文如下:

奥法利斯城的人们啊!我将与风同去,但不会陷入虚空;

如果今天不是满足你们需要和成全我的爱的日子,那么让它成为某一天能够实现的希望吧。

人的需要或许会改变,但他的爱不会变,他想以爱满足需要的愿望也不会变。

你们应当知道,我将从更深的静寂中归来。

黎明散去的雾留给大地的露水,升腾凝聚为云,又化作甘霖降落。

我与雾没有什么不同。

我曾在寂静的夜晚盘踞于你们的街头,我的灵魂飘入你们的房舍。

你们的心跳在我的胸中,你们的气息拂过我的面庞,我认识了你们所有的人。

是的,我体会你们的欢乐与痛苦,你们睡眠中的梦也是我的梦。

 

       (PS: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翻译是“那在晓光中氤氲消散、只留下露水的田间烟雾,就要蒸腾着上升到云层之中,化作细雨归来。”)

       纪伯伦的《先知》中有很浓厚的中式传统哲学里黄老二元哲学观的味道,包括但不限于悲与欢的统合(“论悲欢”)、生与死的超然意义与对立一体(“论死”)。因此离别即是重逢、相遇即是送别。

       因此这里的用典应表明赛琳娜现在在地面上流浪的矛盾状态:她虽然身不在空中花园,但在与离没有什么不同。离去是为了归来,升腾是为了降落。我相信赛琳娜终将如雨一般,从更深的静寂中归来。浅水喧闹,深潭无波。从那更深的寂静中,我们的灵魂得以追寻自己本没有的价值。

       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都是事先预定;一切离别都是注定的相逢;一切错过都是殊途同归。

       假如在记忆的股股中我们再次相聚,我们将畅谈,而你将会为我唱一曲更深情的歌。

       假如我们的双手在另一个梦中相握,我们将会在空中搭建另一座楼阁。”

 

 

 

 


[战双]摇篮游行版本全剧情用典考据+解读(含涂装剧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