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读书

和一个朋友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了不少,就作今天的文章。
读书带着线索,其实就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读。想法越胡逼,你就越有动力去读。
读书的角度,不只欣赏,也可以反对,吵架,作弄。比如你觉得这个作者一般,那就带着征服他的想法去读,一遍下来,你可能会觉得他还是有点水平的,如果你能全篇将其解构,那你就更自信了,读书肯定更有动力了。
《白鹿原》对我影响很深,也因为自己来自黄土高坡,有亲切感。书籍本身,魔幻,讽刺,且露骨,吸引人读下去。朱先生,白嘉轩,黑娃,仙草,书中的人物各个都是精华。
严歌苓的作品,最开始从《角儿》中的《小顾艳传》读起,给我造成很大触动。然后读她的其他作品,《陆犯焉识》《芳华》,她的文字读着读着就会把你勾进去,有魔力。之后读麦家的《人生海海》,觉得功力差了点。
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汉奸简直绝了。自己第一遍全程在看汉奸两口子怎么丢人现眼。
抱着八卦的态度读人物自传,这就很带感,你会发现他们也是鸡毛一地,和普通人一样。
讲吃的书,帮助建立文字感的好途径,自己早期狂看这类书。首先是蔡澜的,然后是张佳玮的,关于饮食,人生,散文什么的,读起来自然舒服。读完这些,下意识去找类似的,翻民国的散文家,梁实秋,林语堂,汪曾祺等等,读着感觉也不大。提一点,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候民族自卑,**都抬不起头,去读读他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他的苦逼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平时自然,好书。还有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当代文坛能写出好文字的作家太少了。从最感兴趣的吃,慢慢扩展开,到生活,散文,民国,当代,就不那么吃力了。
一本平易近人的社科好书《江村经济》,虽说是科学类书籍,但作者没有任何架子,真实自然,说人话,非常好。很多作者,故意把文字高深,读者不明觉厉,从此走入泥潭。太多科技类的书装逼了,没有营养。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着很舒服,他的杂文读着也很舒服,其他作品,读着没什么感觉。
不喜欢的书就略过,或者跳着读,以后有感觉了再说。
诗歌也好读,管他读懂读不懂,很快就读完了。有了印象,之后有感觉了再翻起来读。
心理学的书,家庭创伤,感情迷惑啥的,有实际需要读起来很快就进去了。
奇奇怪怪的书最好了。什么婚丧嫁娶,旁门左道,这些都不放过。比如有描绘云朵形状的,《山海经动物图鉴》,《如何给狮子剥皮》,《荒诞医学史》(什么放血,性爱治疗,水蛭,电击,可带感了),粘土制作,家装设计装修施工,只要能成书的都拿来读读。
哲学书,从有共鸣的作家读起,读不懂也不要紧。比如给我触动的尼采,太狂了,太疯了。带着自己的主见去读哲学书,作者和我想得不一样,读懂了就算了,读不懂就放下,管他呢,他又不能拿我怎样。
突然有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赶紧找相关书看看,如果边读又唤起了更多的想法,那就更有读书和找书的动力了,如果没,兴趣消下去,就把书放下了。就是这种不停地冒想法,让人有动力读下去,慢慢,读得多了,有些基础了,就能读以前欣赏不了的了(这其实就像个文字积累的过程,达到一定量,就跨过坎儿了)。自己一开始读散文,读周作人,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平庸无聊。现在再读,佩服得不行,简直比他哥鲁迅的文字还有意蕴。
刚开始读书要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刺激,管他什么想法,别人又不知道,慢慢入了门,自然就把当初的想法放下了,有读书的方向了。比如自己读鲁迅的杂文,就是学他怎么骂人的。
不感兴趣的领域不要强迫。我对侦探类型不感兴趣,读了几本后还是放下了。
从标准答案,思维去看书,大家都坚持不下去。我觉得这就是社会陷阱,故意不让人读进去书。
以及反对书单,让人失去动力。自己有想法去翻书比书单强百倍。但插一句,木心有一本《文学回忆录》,算全世界的文学大书单,文字自然且有脾气,读着亲近。
最根本的,硬件上的支持,微信读书,一个月开个会员就能免费读所有文学书。对我这种爱乱看,翻着读的人简直太友好了,巨省钱。如果一本一本买,买了翻一翻放下,不自信,也没读书的动力了。要没微信读书,我可能现在还很讨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