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志·周瑜传 译文(其六)

2022-03-04 10:27 作者:国风炫漫  | 我要投稿



原文: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译文:

      孙权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瑾雄壮刚烈,胆量及谋略均胜过常人,(想要像他那样)能持续打败曹孟德,开拓荆州,确实难以寻得能接替他的人才,好在现在有您能接替他了。公瑾昔日邀请子敬(鲁肃)到江东来,并将他推荐给我(孤),我(孤)与子敬设宴攀谈,他就提及了关乎我如何成就帝王之业的重大战略,这是我和他的第一件快慰之事。后来曹孟德因为获得刘琮的势力,扬言要率领数十万兵众水陆一并向我们发起进攻。我(孤)把诸将领召集过来,询问他们该如何应对,没有人率先提出合适的对策,至于子布(张昭)、文表(芮玄),都说应该写好檄书再派遣使者送去以便迎降曹操,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并劝我(孤)赶紧召回公瑾,委以其重任并授予他部众,以此来迎击曹操,进而击败他,这是我和子敬的第二件快慰之事。并且他决定的计策,拿定的这些主意,超过张仪、苏秦很多了(孙权拿鲁肃和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苏秦相比较,个人觉得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啊,鲁肃的计策是“损己利他”;而张仪、苏秦的计策则是“损人利己”啊!);后来他虽然劝我借土地给刘玄德,这是他的一个短处(呵呵,借地的主意是鲁肃出的,可最终拍板采用人家建议的不是作为领导的孙权你自己嘛,这锅可不能让鲁肃一个人背啊!),但这不足以损折他的两个长处。周公不会要求一个人什么都是完善齐备的,所以我(孤)忽略了子敬的短处而重视他的长处,我常常将他比作邓禹(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少时曾和汉光武帝刘秀同在长安求学,两人关系十分亲密;世人普遍的观点认为邓禹之所以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单靠他建立的功绩是不够格的,主要原因还是和刘秀关系最好,所以孙权把鲁肃比作邓禹是为什么呢?懂的都懂!)。再说起子明(吕蒙)年少时,我(孤)认为他只是不畏艰难,行事果敢有胆量而已;等到他身心都得到成长后,学问也随之增益,还拥有了奇谋异略,这方面可以说是仅次于公瑾,但是其言谈议论的英发之姿不如公瑾。在图谋攻取关羽这方面,子明要胜过子敬。子敬在给我的回信中说:‘帝王之业的兴起,都会有要驱除的敌手(这里鲁肃的意思应该是东吴当务之急最大的敌手是北方的曹操),关羽不足以让我们忌惮。’这是子敬在他本分之内不能办到,而在外说大话罢了,我(孤)也宽恕了他,没有随便苛责他。然而子敬他在治理军队方面,能保证驻扎的营地不丢失,让部队做到令行禁止,在界域内没有官员旷废失职,人人能做到路不拾遗,他如此治军的法度也是值得称赞的。”

       评语:曹操凭借汉廷丞相的资本,挟持天子从而扫除群雄,刚又荡平荆州,以此威震华夏的东部地区,当时江东参与商议如何应对曹操的诸将无不迟疑不决且怀有二心。只有周瑜、鲁肃提出了独断且明智的建议,他们的见解高于众人之上,实属当世之奇才。至于吕蒙勇猛且有谋略,对于军事计划能够有见识地做出决断,诈取郝普,擒获关羽,这两件事是他做的最为奇妙的事。虽然吕蒙当初轻易发怒还胡乱杀人,但最终他学会了克制自己,拥有了国士的气量,这岂止只是一个武将具备的才能呢?孙权对周瑜、鲁肃以及吕蒙这三人的评论,优缺点论述得都很恰当,所以我(陈寿)把它记录下来了。回想起自己上小学三四年级那会儿,我用学校的借记卡去图书馆借书,当时就借了《周瑜传》这本书,至于写书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记不得了。这本《周瑜传》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此后我便成为了周瑜的粉丝,同时它也激发了我对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浓厚兴趣。我记得很清楚,读完《周瑜传》后我又在图书馆借了《司马懿传》来读,两本书都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但我当时就是对司马懿喜欢不起来,觉得这个人很坏,城府很深,现在想来,要是论“”的话还是曹操更“坏”一些吧,呵呵。《三国志》中的周瑜真的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不仅有良好的出生,长得也是人高马大,英俊潇洒,妥妥的“高富帅”啊,当然如果只是这些优点还并不能让我崇拜他,更主要的是公瑾的才华和人品令我深深折服,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未尝败绩不说,和伯符那种英雄相惜的情谊更是令人为之神往。原本历朝历代对周郎的描述和评价大多是青年才俊这类的正面形象,像“千古风流人物”,“江左风流美丈夫”这类诗词也都是如此描写的,直到六百多年前那个叫罗贯中的男人写了本叫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小说,彻底改变了周瑜在人们心中的样貌,这个罗贯中为了在书中提高诸葛亮的地位,就肆意抹黑周瑜,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小人,以至于现代人一谈到周瑜想到的不是“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桥段,我只能说这罗本着实是把饭圈那一套给玩明白了,这拉踩的本事真是冠绝古今。对我来说,很庆幸自己是先读的《周瑜传》而后才看了《三国演义》,我认为还原周瑜一个真实的历史形象,为其“正名”很有必要,我也将一直为此努力奋斗,哪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也在所不惜,呵呵。最后附上我大学期间为周郎写的一首七律吧:

平虏伯

江水怒涛惊打岸,何人风韵立舳舻。

曲子奏误周郎顾,美酒饮醇程普服。

三战纵横破劲旅,两朝肱股奠东吴。

    樊川不解题诗作,苏轼豪情作念奴。】



三国志·周瑜传 译文(其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