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背后的故事之《If I die young》

由Alfred Tennyson所写的诗《The Lady of Shalott》,此诗原作于1833年,于1842年由原作者修改成另一版本。
如果对原诗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链接:https://d.lib.rochester.edu/camelot/text/tennyson-lady-of-shalott-1842
中文翻译在这: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391049504204407042/?source=seo_tt_juhe
维基对这首诗也有收录: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Lady_of_Shalott
原诗大概讲的故事是从前有个少女叫做Shalott,她住在一个岛屿上面,旁边就是一座城堡叫Camelot,少女受到了诅咒,她不能直接看到外面的世界,只能通过一面镜子,并且她不能停止织一面魔网,否则灾难将降身于她,因此城堡里面的居民都不知道这个叫做Shalott的少女,有一天一个骑士Lancelot经过小岛准备前往Camelot,Shalott被这个骑士迷住了,她离开了织机,而后镜子破碎了,Shalott知道她死期将至,于是离开了小岛想要去看Lancelot,她在船上写下了她的名字,然后唱着歌驶向城堡,但是行到半途,Shalott就去世了,而Lancelot在河边看到了这一幕,从而感叹Shalott的红颜薄命。
个人观点
在原版MV中可以看到乐队另外两个人抬着一艘船随主唱Kimberly Perry走向河边,将船放入河中,Kimberly躺进去手里捧着Tennyson的诗集,之后Kimberly在船里唱歌,在中途的时候水漫进船中,原本以为是和《The Lady of Shalott》一样的结局,Shalott死在了船上,母亲在窗边很担心地望向河边,乐队另外两个人焦急地跑向河边,之后看来是虚惊一场,原来Kimberly没有事,而是安全地回到了岸上。
从MV中可以看出这首歌的基调并不是悲伤的,它对《The Lady of Shalott》这个故事做了一个结尾的反转,结合这首歌的歌词不难看出这首歌积极的调性。再回到故事中,Shalott天生就被命运写死了结局,但是当她面对命运的判决的时候,她并没有坐等来临,而是积极反抗,她离开了她的小岛,去往Camelot,虽然最后还是没有逃离命运的结局,但是她也抗争过,这应该也是The band perry想要表达的一个东西吧。
最后,Shalott想要追寻的东西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那就是我们可以与周遭的事物互动,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难道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不珍贵吗?
尾巴
油管上有个比较好听的翻唱版本,我发在了小号上面,想听的可以在这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V411V7LW/?pop_share=1&vd_source=9063cb4d74f5378f9bada403efa23e88
之后我也会发这首歌的另外一个翻唱版本,个人觉得也是比较好听的,就在这几天,哈哈哈~
并且这个版本我觉得更能表达出这首歌的一个积极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