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下编 第六章4
第六章 汉语语法教学中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具体词语的归属和辨析问题 18~24
18. 程度副词“很”“挺”“怪”“老”“蛮”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它们都属于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副词,但是它们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用法上都分别有细微的差异。
第一,色彩不同。“很”是通用词,适用于口语、书面语,“挺、蛮、怪、老”是口语词。eg:很审慎,*挺/蛮/怪/老审慎
第二,感情色彩不同。“很、挺”不带感情色彩。“怪、老、蛮”都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①“怪”带有亲昵、安抚和满意的感情色彩,eg这孩子怪可爱的。
②“怪”表示一种说不出的、没法形容的心理感受,并带有俏皮的感情色彩,eg我心里怪难受的。
③“蛮”来自方言,在普通话里带有说话人喜爱的感情色彩,所以不用它来说不好的、不喜欢的事物,eg这儿蛮干净的。*这儿蛮脏的。当带有说话人喜爱的感情色彩时,“蛮”和“怪”可以互换,eg这孩子蛮/怪可爱的。
④“老”常常带有说话人不喜爱的感情色彩。eg那地方老远的,我不想去了。
第三,有时“很、挺”不表示程度。eg“您看,这样安排怎么样?”“可以吧,很/挺好。”“孙老师,您看我那文章写得怎么样?”“嗯,你的文章很/挺好。”
此处的“很/挺”都不能重读,都不表示程度深,在句中只是起某种语法作用——不让句子含有对比性。因为在汉语中,形容词直接单独作谓语时,有对比性,eg北方干燥,南方潮湿。当想让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又不想让句子含有对比的意思时,可以在形容词前面加“很/挺”,这是“很/挺”的弱化用法。
第四,程度副词“怪”后面一般有“的”与之呼应,构成“怪……的”,如果删去“的”,句子就站不住,eg*这孩子怪可爱。
19. 范围副词“净”到底相当于“都”还是相当于“只”?理由呢?
范围副词“只”表示限制,“都”表示总括,“净”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强调单一性,即所指属于同一类。论证如下。
只 净 都
①( )学生就有一万人。 + - -
②我们( )不进去。 - - +
③他们( )吃馒头。 + + +
④他们( )吃了三个馒头。 + - +
例①是要限制“需要计算数量的事物”的范围,所以只能用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不能用“净、都”,由此可见“净”不等于“只”。
例②是要表示总括义,总括“我们”,只能用“都”,不能用“只、净”,由此可见“净”不等于“都”。
例③三个词都可以用,但是表示拟的意思不同。用“只”表示限制,限制所吃东西的范围,只吃馒头。用“都”表示总括,总括动作行为的主体“他们”。用“净”表示所吃东西只属于馒头这一类,强调单一性。
例④不可以用“净”,“馒头”前有数量词“三个”,那么“三个馒头”就不可能再表示事物的类别了,而“净”强调单一性,所以不可用“净”。
20. “玛莎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他。”老师说这里不能用“反而”,得用“却”。可是《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这里用“反而”为什么不对?
此处用“反而”不对,应用“却”。《现代汉语词典》只是注明了“反而”的基本意思,没有说明“反而”的具体用法。使用“却”时,只要求“句子前后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即可,使用“反而”必须具有一定的语义背景。
eg: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闷热了。例句实际包含了四层意思:
A. 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 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 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并没有出现或发生;
D. 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现象或情况相悖的丙现象或情况。
在实际的话语交际中,这四层意思不一定都说出来,其中A、D意不能省去(前提、“反而”所在句)。有时,这四层意思可以压缩在一个单句里。eg 今天午后那场雷阵雨,反而使天气更闷热了。
“反而”的语义背景:当某一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没有导致理应出现的结果,却出现了相悖的结果,这时就用“反而”来引出这种相悖的结果。
“反而”的注释: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理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
应注意“理应出现”,即,只有在出现了跟“理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的情况或现象的情景下才能使用“反而”。题目中的句子不含有“理应出现”的意思,所以可以用“却”,不能用“反而”。
21. 汉语教材上说得很清楚,“否则”就是“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可是学生还常常用不好“否则”,这是怎么回事?
*你得带把伞,否则如果下雨,你就回不来了。
你得带把伞,如果不这样,你就回不来了。
句子中用“否则”不成立,换成“如果不这样”就成立了,说明 “否则”并不完全等同于“如果不这样”。连词“否则”的作用在于对上文的意思直接作假设性的否定,紧接着就引出根据这假设性否定所推出的结果,由此来反衬、强调上文的意思。“否则”引出的分句可以用陈述句式,也可以用反问句式。
eg对错误不能迁就,更不能隐瞒,否则,以后会犯大错误的。
“否则”后面紧接着出现表示结果的分句,不能再出现表示条件或原因之类的分句(你得带把伞,否则如果下雨,你就回不来了。)。“如果不这样”没有这样的限制,其后面可以出现与之平行的、在意思上与它一致的表示条件的分句。
因此,“否则”的意思相当于“如果不这样,那么”。因为有“那么”的存在,“否则”后面不可能再出现表示条件或原因的分句。
“否则”前后的分句在意思上不能构成一个推论关系,eg“你一定得去,否则他会生气的”。如果分句间存在推论关系,不能用“否则”,eg国家为我们准备了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再不学好,否则就对不起国家和人民。如果要用“否则”,可以将“我们再不学好”改为“我们一定得学好”。
22. 怎么区分“的地得”?
三个de只是书面上的区分,实际语音是一样的,书面上之所以要写成不同的汉字,为的是帮助区分汉语里的定语、状语和补语。
具体的说,“的”标示“~的”在偏正结构里是定语,在谓语位置上是谓语,在补语位置上的补语;“地”标示“~地”在偏正结构里是状语;“得”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标示动词或形容词要带上补语。
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在“状-中”偏正结构“~de”中的“de”写成“地”;在述补结构里处于述语位置上的“~de”,“de”写成“得”;其他句法位置上的“~de”,“de”一律都可以写成“的”。
23. 一部分单音节形容词可以作状语,但是它们作状语时绝对不能带“地”,这是为什么?
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时,不能带“de”,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时,在上下文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de”。
要认真学习。要认真地学习。
注意轻放。*注意轻地放。
这玩意儿只能远看,不能近看。*这玩意儿只能远地看,不能近地看。
你快离开这里吧。*你快地离开这里吧。
据朱德熙先生的研究,双音节形容词带上de,由此形成的“形容词[双]de”,可以形成“的”字结构,也可以形成副词性的结构(这时de写作地)。单音节形容词带上de,由此形成的“形容词[单]de”,只能是具有指代功能的名词性“的”字结构,而名词性“的”字结构是不能作状语的。
24. “吗”和“呢”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
二者主要用于疑问句句尾,表示某种疑问语气,所以称为疑问语气词。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它们在用法上的不同,可以分两方面来说。
(一)用于疑问句末尾
“吗”只用于是非问句末尾,“呢”只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的末尾。二者互补。
“他的手机呢?”“明天下雨呢?”是哪种问句——是“非是非问句”的缩略形式。
特指问:他的手机在哪里呢?
选择问:他的手机在网上买的还是店里买的呢?
反复问:他的手机是不是在网上买的呢?
(二)用于句中
都用于句中停顿处,用来点出话题;这时“吗”也可以写成“嘛”。eg:钱吗/嘛/呢,没有当然生活会过得很苦,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
二者存在区别。其一,用“吗”所点出的话题是顺着上文来的;用“呢”往往是用来提出新话题。eg①你刚才一再说我们要多挣钱,这很在理,但是钱吗/嘛,没有当然生活会过得很苦,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不能用“呢”)②那么钱呢,没有当然生活会过得很苦,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不能用“吗/嘛”)
其二,用“呢”含有对比性,用“吗/嘛”不含对比性。eg对比句:喜欢呢,就买下;不喜欢呢,就别买。(不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