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迅笔下的悲剧 ——读《呐喊》有感

2023-04-03 16:26 作者:头上长花的熊猫  | 我要投稿

《呐喊》可谓是悲剧的合集。

鲁迅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事人民族,因成此篇。”作为《呐喊》的首篇,我认为狂人这一形象的塑造,丰富了鲁迅小说人物形象,也使其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标识。

在《狂人日记》中,越是真实的东西,就越能深刻的体现社会礼教的“吃人”的本质。鲁迅希望人懂得那些不被注意到的野地上的纸灰,旧墙上的图画,“这些画面隐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愤怒,……而且往往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真实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吃人”的画面:小说中写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哄笑而现出“青面獠牙”的人,……所有这些形象刻画出了人们对待一个疯子的常规态度,给人以真实的感触。狂人对生活环境的反应的真实构成的“吃人”的世界,既遵循了真实性的原则,又将深刻的内涵以暗示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狂人日记》以最真实的笔触深刻的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礼教对人的毒害。它从真实的视角以一个狂人的悲剧升华出了一幅国民的悲剧图。

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外,我们从《呐喊》中还不难读出贫苦农民“忠于奴役”的悲剧。“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成之后,还万分欢喜。”

在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的《故乡》中,鲁迅通过其所见所感中反映出故乡的破败落后与民境遇艰难的生活,并从中深刻的揭示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精神上的奴役、苦痛以及因封建的等级观念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困惑。

当然最深广的概括了国民性中的这一悲哀因素还要属阿Q的形象。作为一个贫苦的农民,阿 Q 本身的遭际是悲苦的:他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栖身的房子,他希望自食其力,所以也做短工,割麦,撑船,但是当时社会连这个权利也不给他,迫于生计问题,所以他成为游民,甚至成了小偷的帮手。以“精神胜利法”作为自我保护屏障的阿 Q 是当时存在于国民性中的普遍现象,是封建社会,蒙昧的意识之下的产物,它如同“铁屋子”一样禁锢了国民的灵魂,使他们安于沉闷压抑的空气了,不知反抗,而鲁迅借对阿 Q 的描写发出心底的呐喊,期望着国民能走出“精神胜利”的悲哀,摆脱麻木腐朽的灵魂,去同命运抗争。

鲁迅笔下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精神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鲁迅笔下的悲剧 ——读《呐喊》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