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之乎者也” CrazyInDark—歌手2018—华晨宇汇总(上)
Id:CrazyInDark——http://www.zhihu.com/people/crazyindark?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上(齐天 孩子 双截棍 我管你)
下(易燃易爆炸 山海 假行僧 我)
20180204《歌手2018》第四期
——本期心中前三Jessie J,李泉,华晨宇
《齐天》华晨宇
齐天这首歌本身我是不感冒的,但华晨宇是这首歌的灵魂。
其实我是《悟空传》的骨灰粉,中学时读悟空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止都止不住。那些犀利的质问和思索,像霹雳一样刺进我的胸膛,如此疼痛而有实在感。
也因此,我并没有去看炒情怀的《悟空传》电影版。我只需要我自己的那个悟空,那个住在我内心十多年,陪我欢笑、陪我垂泪、陪我咬牙、陪我被磨砺的那个悟空。
更因此,对于这首《齐天》,我就更加挑剔:就歌曲写作来说,它实在很一般。
首先在歌词上:不管是说唱,还是摇滚,都要求歌词简洁、通俗、有力,能直接的表达情绪,让人一耳朵听懂:而不是对着歌词本做半天阅读理解,或是像民谣古风之类的慢歌可以给人咂摸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想要写进太多情绪、太多内容和深度的歌词全然是失败的,也是不利于现场表达的。
其次是歌曲结构上,虽然是很普遍的唱说结合,但说的部分和唱的部分衔接非常突兀,飘渺迷茫的旋律、和突然爆裂的说唱完全泾渭分明,完全靠干拔的高音连接,交替重复时给人一种干燥生硬的感觉。
因而,同样是表达《悟空传》式的悟空形象,光论歌词、论旋律,我都是更喜欢戴荃的《悟空》的。但是论歌曲整体的效果,就不同了,这首《齐天》是了不起的。它的旋律性或许并不如《悟空》酣畅流转,但是它却有更强的艺术冲击力。因为演唱它的人是华晨宇。
悟空传里标志性的这几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并不是一种“待到秋来九月八”式的要取而代之的反叛,也不是被刺痛时出于原始本能的挣扎撕咬,而是作为一个永远自由的灵魂,守着自己的立锥之地,一种纯粹的、存在主义的“不”的呐喊。而这样的灵魂,内部也一定同样在撕扯着、焦虑着、血肉模糊着。这才是这只似乎很可怕,又似乎很温柔的猴子的真面目。
《齐天》歌里唱和说生硬的对立,恰恰是悟空这种性格特质的生动塑造: 往内走,是内心的孤独;往外走,是和世界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华晨宇身上,又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华晨宇玩摇滚出身,受着许多欧美乐队的影响,性格内向的他,有一种Weirdo的气质,他安静的躲在角落,带着另类的邪魅,享受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不同,仿佛不会和人起任何争端。但是,要是世界的庸俗和刻板侵扰了他小小的空间,他体内的恶魔便会绿巨人一般的浮现,至少,爆发在他的音乐里。
因此,当华晨宇标志性的高音(很强的B4头声)和极燃的说唱响彻舞台,大家不仅仅是在感官上受尽了煽动和刺激,更仿佛见到了那个要让诸佛都灰飞烟灭最后却成了斗战胜佛的猴子,狂躁,不安,脆弱,愤怒,分裂。
于是,华晨宇的气质和表现力,让这首歌升华到了人歌合一的境界,超越了繁琐拗口的歌词,绕梁轰鸣,余响不绝。
20180211《歌手2018》第五期
——心中前三 华晨宇 KZ 汪峰
《孩子》华晨宇
汪峰的《Mr. Man》是一个老男人内心的山呼海啸。
相较之下,《孩子》,无疑是更自我的,更柔弱的,但其实也是更生动更原始的。
西楼,《孩子》的原唱。作为《烟火里的尘埃》的作曲,西楼的歌怎么听都是华晨宇的,甚至唱腔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时候,让人分不清,是西楼的风格影响了华晨宇,还是两个人的风格本就暗合从而惺惺相惜越走越近。
但华晨宇的唱毕竟强大太多,相比于西楼低至G2的压抑呢喃、简约的电子化编曲,华晨宇的版本比原曲足足拔高了5Key,着力于在高音区的爆发。
一开嗓,便是华晨宇标志性的漂浮感。这种漂浮感来自于旋律特质,更来自唱腔。
华晨宇唱歌,因为风格的关系,很少有太强烈的强弱声的使用,但他声音的丰富听感,来自于他的共鸣。你可以听到不断调整的打开程度、口腔形状、变幻不定的共鸣腔体的配合,产生一种自带混响的感觉,甚至有时会让人想起混声近乎于妖的常石磊。
正是在这样不安定的空旷中,华晨宇的声音展开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有些,就好像珍藏在记忆里的,默片般的慢放镜头,散发着一种被遗弃般的寂寞感;它们和现实中惨淡的画面交叠着,纠缠着。这首题为孩子的歌,实际唱的是我们每天的生活,从我们生活的潦草、混乱、荒诞中,回望心中那个孩子的身影。他折射了我们每个人面具之下的脆弱和无助。
随着C5高音的爆发,歌曲进入到摇滚乐的伴奏阶段,和声中混入了烟火里的尘埃的间奏旋律,华晨宇发出“走了吗?回了呀!”的呼喊——当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心中是有几分悚然的,因为它太像招魂了。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越是内心饥渴无比、呼喊着想要得到的东西,越是常常在现实面前被压抑下去的东西;自怜自艾,不若诚实的面对自己。问问自己,问问默片里的那个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真的要那么多么?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时不时以身不由己为借口,逃避思考这些问题,闭上眼睛不去看那些汩汩流逝、渐渐走远的东西。于是,魂归来兮,呼喊又有何用?
于是在这声声呼唤中,高达G5的头声共鸣,飘飞上天,那种澄澈清冷让人立刻想到了苏轼的诗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歌手舞台上成功抢戏n次之后,第一次,胡维纳的声音被华晨宇的空寂完全包围,一男一女两条最纯净的声线交织在一起,天地都随之宁静。于是,这到底是用来祭奠心中的孩子的一阙挽歌,还是一幕温暖的寻回,也许正如华晨宇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画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自此,华晨宇在一首歌为我们展现了两个半八度的疯狂跨越,而当他完成这样的跨越的时候,我们的并没有感觉听到了非凡的歌唱技巧,而是内心被狠狠的揉了一下。
这不是艺术 还能是什么呢?
我不认同邓柯说alternative是华晨宇“早期的”内敛敏感的音乐形态。不论是多么气场强大的硬摇和说唱,alternative的气质一直是华晨宇音乐的基石和内核。正如《齐天》的双面,都是他音乐特质的表里。只有从《孩子》这样的歌切入,才能真正理解华晨宇,没有那一颗柔软的漂浮着的心,再爆裂的嘶吼、再喷薄的能量都只是电焊火花,毫无生命。
其实,“心中那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住着的,何尝不是要从时光里拼命抢下的,用整个生命、一层又一层厚茧去保护的那个孩子;那张“不认输的脸庞“,何尝不会在累了呀的内心呼喊中,长出几道沧桑,数数口袋里的梦想,喂自己几口鸡汤;车厢持续摇晃,打翻了那么多人的不安,对面的空座位才会人来人往;当内心总是悬着着“走了吗”的惶惑,一个男人才会有“输掉的某些可能,那并不是全部,你拥有的哪怕瞬间,也是上天的礼物”的感悟。
是的,或许,只有这样柔弱的孩子,才会成长成这样强悍的Mr. Man吧。
20180221《歌手2018》第六期
——心中前三:Jessie J,张韶涵,华晨宇
《双截棍》华晨宇
这首双截棍是颠覆性的、并让人眼花缭乱的。
华晨宇为这段全说唱的音乐加入了四段旋律:
开头部分宁静忧郁、内心独白式的引子段
主歌段通过新插入的旋律产生了自成完整起伏的段落
戏曲段弱化了第一遍副歌,并成为最后高潮段刚柔并济的“柔”的担当旋律
以及充满天地原始能量的合唱之声。
在说唱部分,华晨宇不但没有模仿周董的咬字和去音调化的发音,甚至在节奏上都寻求了突破,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了flow。不知是效果还是和声的作用,其铿锵的吐字充满力量感和轰鸣感。
最后高潮前的钢琴solo致敬了原曲在同样位置天外飞仙式的solo插入,但小调的色彩显然是重新创作并与引子段有隐隐的呼应。
当然,我最欣赏的还是在vcr里录了无数遍的合唱。华晨宇的“怎么开”,如同进入冥想之境,叩问天地乾坤,和那仿佛来自天地自然的声音一唱一和,刹那间触及了一些文化本源的东西,让我立刻想起了Gai哥第一场“天地人和”那四个刚劲有力的字。想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因此,我分明看出,华晨宇在这首歌里,超脱了双截棍的框架,而迈向了更大的语境,表达更大的文化情怀。
只是,这首歌给我的第一感觉,除了宏大的设定外,还有偏题和错位。
首先,周董写这首歌,是有其时代烙印的。我们可以鲜明的从中听出李小龙电影、粤语功夫电影的深刻影响。第一句“岩烧店烟味弥漫隔壁是国术馆”就鲜明的描写了一个非常世俗化的江湖,我们立刻脑海中会浮现出香港武侠电影中拥挤脏乱的市集、三教九流的人物、睡在厩中庖下不起眼的主人公。那是一种“道在屎溺”的街头武侠文化,而绝不会像华晨宇那般资产阶级家庭式的精致生长环境。
于是,第一段增加的慢板引子,不但调性上和后面爆棚的音乐气质不搭,更在精神气质上和歌词南辕北辙。
其次,原曲“东亚病夫的招牌,已被我一脚踢开”是一个自然的情绪燃点,很自然的就连接了“快使用双截棍”的副歌高潮,在这一版里,就因为歌曲的结构安排被生生打断,经过了合唱部分、戏曲部分、钢琴桥段,才进入最后的爆发。虽然华晨宇的现场煽动力极其强劲,不论是”I wish you know”的华丽D5#高音,还是最后爆发段力量爆棚的说唱,都能在几秒之内让人热血沸腾,但退开一步看整首歌,依然是比较驳杂破碎的,各种元素都有亮点,也有穿插融合的娴熟手法,但并没有很有整体精神的汇聚在一起。
最后,加入戏曲元素,也有些让我如鲠在喉——当然是以对华晨宇这样有才华的创作人更高的标准。 在一首中国文化主题的歌曲中加入国粹元素并不违和,但是, 捏着嗓子、掐着兰花指就代表了京剧,代表了戏曲文化(或许仅仅是因为这样唱容易唬人),这让人觉得不但落入了上一场张韶涵、苏诗丁已经玩过的窠臼,而且在 “武术文化”这个大主题上,也显得过于快餐了。不管是作为李小龙标志之一的双截棍,还是以柔克刚著称的太极拳,它们的柔,也绝不是阴柔的柔。李小龙截拳道,虽以水为师,但崇尚的是因势利导、见招拆招,最讲究速度和力量;实战的太极拳,也绝不会慢条斯理,四两拨千斤有之,但其发力瞬间的刚猛强悍更动人心魄。因此即便要表现“柔”,京剧里净行、生行,哪一个都比旦行适合双截棍的主题。花脸行云流水, 老生的沧桑,小生的文质彬彬,哪一样都比戏曲女声更能嵌进双截棍的 叙事中去。
当然,这其中应该也有无奈之处,一方面,戏曲唱腔难以快速掌握,在有限的时间内容易弄巧成拙(但既然华晨宇认为人声只是一种特殊的乐器,那么他应该不排斥请真正的内行来演唱);另一方面,其实戏曲元素在歌曲中是作为代替原曲二胡旋律而存在的。 女声和二胡在听觉上更为接近,也更容易在穿插出现的时候在听觉上有鲜明的对比感(但实际上京剧许多唱腔的头声都很集中明亮)。
从最终的效果上看,华晨宇这个版本不仅仅解构了《双截棍》的原曲,更因为它过于宏大的企图心,解构、符号化了戏曲、武术这些中国文化。而这些文化层面的解构和符号化,或许并不是华晨宇有意为之,也未必能苛责华晨宇的文化素养,而其实折射的是这个时代本身的嬗变,它在全球化、商业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大趋势中飞快的迭代和变异,飞快的自我解构,将越来越多的传统的东西,变成一些简单的元素、片段、印象。他们对年轻人或许是中国味很浓的文化符号,甚至可能会成为他们喜爱、模仿、使他们形成圈子的东西——
但却远不是曾经真正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中的人们真正看到、听到、触摸到、浸润在肌肉里的真实的文化。
这就是我听这首歌时“错位感”的来源,时代的错位,认知的错位,让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站在中国文化之外的外国人在看待“神秘新奇”的东方文化的时候,所会选取的角度。“双截棍”在华晨宇眼里,或许也仅仅是这样的一个简单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只是他藉以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元素和契机,并没有也不需要承载那么多具体生动的情怀和内容。
这是华晨宇对“双截棍”或者“中国武术”个人化的阅读笔记,它记录了他对于这两个意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各种方向的探索尝试。也展露了这一代年轻人与周杰伦那一代人文化语境上的断层。
这或许是不错的音乐(当晚前三是当之无愧的),但绝不是我的双截棍,就如同这个没有爆竹声的年。
20180227《歌手2018》第七期
——心中前三:腾格尔 李泉 KZ
《我管你》华晨宇
本来想这首歌开个天窗,干脆不写了。
毕竟:
我管你的感受
管你多怪罪 你没资格评头论足
管你的自以为 你的意见我真不在乎
花花同学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咱也得有点自尊吧。要是网友间说到这一句,那不是约架就该取关拉黑了。而且呢,还有许多非常喜欢管别人感受的朋友们会为了花花不停论战,十分麻烦。
所以虽然我还是有些话如鲠在喉,但技术层面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
这首歌对原曲并没有太大的改动,原调原key,还增加了滑向E5的强头声作为爆点。
写得挺好,唱得挺好,效果更好。
这首歌里,华晨宇和《双截棍》的思路一样(或者说,其实改双截棍时就想到了这首歌),采样了大量不加修饰的人声来演唱那句logo式的671632126,这种和真实情况下观众合唱极其近似的采样取得了极强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以至于第一次出现,就引发了跟唱,不出几遍,就已经把全场观众训练得非常熟练。
于是,华晨宇用一种举重若轻的低语、一种不屑的优雅摇摆着手带领全场伴唱,仿佛是在拨动牛顿摆,这边一个落下,那边则有万千个弹起,在音乐世界里,在现场舞台上,华晨宇是创造物理定律的神。他念一声“go”,全场便如痴如醉的合唱起来
我是那种周围越狂热,我就越冷静的人,我立刻感受到了这里面的讽刺性。
这首歌明明叫“我管你”,明明是一首张扬个性、释放个性的歌曲,却是全场互动性最强的歌曲,也是观众群体效应最明显的一首歌曲,甚至还喊出了“所有人举起你们的双手”。让我想起了第四季信唱的《江南style》,充满反讽意味的解构以及观众着魔般的反应。
又让我想起了之前几次去现场观看的体验,关于现场群体意识的现象,我已经多次写过,引用一下,不再赘述了。
我曾经以为,现场的500个评审其实是500个独立的各有代表性的个体,有人喜欢走心,有人喜欢走肾,有人喜欢芭拉,有人喜欢摇滚,歌手的多元也在观众的多元面前折射出各自的光芒。而节目的火爆产生的舆论效应又一定程度的给这些评委一定的先入为主的印象,随着比赛进程影响每一期的投票。然而我确实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这500个评审虽然是临时选拔拼凑在一起的,但也形成了一个群体。而群体内的相互作用,是复杂而微妙的。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观察的那样,当个体进入群体,个性会被淹没,判断力和理解能力会急剧下降。当然在这样临时的群体内,每个人的个性没有那么容易被擦去,也确实存在一些对大部分歌曲都非常了解的听众,但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复杂的技巧、深沉的感情、别具的匠心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音乐网站的听众玩味的;对于现场这么一个情绪的大闷锅,最重要的是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简单、直接、感官。
在这么一个并不太大的演播厅,顶级的音响轰鸣,灯光潮水一样的掠过,周围人的情绪传染,每个人固然会留一两票给最符合自己审美、偏好的歌手,但剩下的那一两票,很难完全是理性的判断。在没有演唱硬伤的情况下,出场顺序、气氛和风格往往比声线、动态、细节更重要,这是可以理解的。观澜焉辨桨与风,仓促之间,你不会知道你内心的涟漪来自于桨还是风,来自于歌声,还是自己被勾起的情愫,抑或是旁边陌生的妹子激动的呐喊。
正如华晨宇说,每个人都追求个性,但真正有个性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去否定它。其实这句话反过来也往往是成立的——人人都追求个性,所以人人都热爱“有个性”的东西。固然,这件东西本身的个性不会因为别人喜欢不喜欢而改变,但当每个人都热爱的时候,每个人自己个性又在哪里呢?
所以,在我看来,这首歌本身,即便撇开它的名次,就已经是本场比赛最大的黑色幽默。

华晨宇—“之乎者也” CrazyInDark—歌手2018—华晨宇汇总(下)续
之乎者也”合集(评论区汇总)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8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