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仁在线高仁斌文人藏书何处是 骇伦

2022-10-31 13:34 作者:梦江南阳  | 我要投稿

高仁斌·文人藏书何处是

高仁斌·高仁在线


高仁斌·文人藏书何处是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书往往就是文化的象征。古人对于书卷,乃至带有文字的纸张,都极为珍视,圣洁而充满敬畏,从不敢随意扔弃。今天尚存的一些字炉、字库塔,其实就是在给我们讲述先民们对于文字的态度。应该说,在技术并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书之于寻常百姓来说,都还算是奢侈品,但凡一个家庭有得几卷书籍,那一定会视若珍宝、小心存放,目的不在于通过收藏来获得升值,而是要给后辈人留下可读之书。


  生活中的藏书之举的确要算一桩雅事,但随着藏书越来越多,麻烦事也会不请自来。有过搬家经历的人都知道,最头疼的就是搬书,锅碗瓢盆家具电器这些都可以弃了重新置办,唯独跟随自己多年的那些书,必须得整理装箱搬进新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书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房的空间,客厅、阳台伸手可及的地方,都会堆成厚厚的一摞,这既可能是书主人的懒散,更可能是书已经开始多得无处安身。对于爱书人士来说,总是舍得花时间打理自己的藏书,即使蹲上一整天,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清理自己的藏书,实际上也是在清理自己曾经的梦想。当你翻开当年用铅笔划过重点的已经泛黄的书页,年轻的岁月便会再次清晰,而当你翻出一捆尚未启封但已经布满尘埃的新书时,你也一定会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认真读过书了。


  文人藏书,既是阅读之需,也是一种人文风尚。几年前我还在文化系统工作的时候,准备筹划在图书馆基础上开辟一些陈列空间,专门用来收藏已故文化人的藏书,一方面为了存史,另一方面也方便后来人查阅学习。这个想法源于一件小事,县里有位八十高龄的老先生搬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从事的技术工作,对父亲热爱的写作从来就不感兴趣,也许是为了搬家省事,将老先生的手稿和藏书付之一炬,后来老先生得知后,简直是痛心疾首,但事情已经不可挽回,老先生只能在心理上默默地承受刺激。大家为老先生毕生心血感到痛惜,也为他儿子冒失的行为感到百般不解。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设法为文人藏书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后来,和一些文化方面的人士聊到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于网络阅读,他们对传统的纸质图书已经没有更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藏书凝聚了太多心血,如果能有一个恰当的方式得以保存,它们还将在文人身后继续发挥作用,或可成就更大的文化意义。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形成实际的举措,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落地难”吧。


  上个月初,正赶往凉山甘洛县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途中收到远在北京的钟永新发过来一段信息,大意是说最近这段时间,松乔先生的儿子伍奕正在清理他父亲生前的藏书,目前还没有得出一个具体的规划,伍奕也深知他父亲对家乡的感情,如果这批藏书能够在富顺留存下来,也算是完成了松乔先生对家乡的寄予。我和松乔先生有多年的交往,算是亦师亦友,先生虽然出生于泸州,但在富顺成长、下乡和工作多年,在松乔先生看来,富顺虽然是他的第二故乡,但却是他的始发地。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为文人藏书寻找归宿竟然会从他老人家开始。抵达甘洛后,我便给伍奕联系,伍奕告诉我,已经清理好长一段时间了,还有大量的藏书还没来得及清理,对于先生的藏书,他们现在的想法是除了他父亲自己的著作和手稿,准备留下文友们的赠书和一些地方志书,其余的书籍还没想好如何处理,如果富顺能运回集中留存,当然是一件好事。文人藏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人的另一个身影,也是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能让文人藏书有个安身之处,一定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也一定可以成为城市的一段佳话。反正,比弃之荒野或当废品贱卖,更有人文情怀。


  短暂的甘洛之行结束后,从县委宣传部传来消息说,经过多方协调,松乔先生的藏书已经有了落脚点,在新建成的县档案馆拿出一间屋子,专门用于存放松乔先生的藏书,并起名“松乔书屋”。此前,松乔先生为富顺文化系列丛书写过一篇序言,题目叫《文化的落地》,而此举正好印证了松乔先生的文化观。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文人藏书何处是,县有湖山念松乔。


  2018年6月24日晚于海棠村


高仁在线高仁斌文人藏书何处是 骇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