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乐会导赏(个人感受)——阿图罗·米凯兰杰利的卢加诺音乐会

2023-01-02 22:26 作者:斯卡布里  | 我要投稿


一、贝多芬降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26  “葬礼”

  Beethoven- Sonata No.12 in A-flat Major,  Op.26 'Funeral March'

第一乐章 行板的变奏曲

1.Andante con variazoni

第二乐章 谐谑曲(很快的快板)

2.Scherzo(Allegro molto)

第三乐章 英雄死后的葬礼游行

3.Marcia funebre sulla morte d'ue Eroe

第四乐章 快板

4.Allegro

(之前就听说过这套奏鸣曲,不过之前只听过片段,这回是第一次完整听完,据说肖邦很喜欢这个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看米凯兰杰利全程都是闭眼享受式演奏,嗯…大概20世纪的大神都是这样吧…)

(个人感受:

  第一乐章:刚开始听的时候不知道是变奏曲,直到屏幕上出来了var.2。听上去是质朴和谐的音色,没有激烈的主题对比,其旋律走向好似有海顿的气质。var.2,速度加快,由大量的小跳音组成的和声和主题,使原本质朴的旋律多了几分活泼,生动。var.3,旋律转向了小调色彩,尤其是低声部,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有了些戏剧化对比。var.4,小跳与和弦的交织,戏剧感减弱了些,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同时也不失生动活泼。var.5,大规模三连音主导的和声织体,像是速度有些快的舞曲,类似于塔兰泰拉风格…然后一乐章就结束了!感觉一二乐章过渡好自然。

  第二乐章:很明显的谐谑曲风格,听上去犹如汽车在颠簸的盘山公路上行驶,尽管路途艰险,但是心却在天堂。相比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要更华丽些,而且第二乐章更像是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变奏的延伸拓展。

  第三乐章:最有名的一个乐章。开头是比较沉重的旋律,其有规律的和弦走向像是送葬时人们的脚步声,沉重的哀乐声以及隐隐约约的丧钟声,中段的风格走向了偏谐谑曲戏剧性旋律多了不少,后来又回归了沉痛的主题旋律,不过也吸纳了不少中段的旋律走向。总体听上去像是第一乐章的第四第五主题变奏的升华。

  第四乐章:震音主构的和声,旋律既生动又戏谑,后又有小调性主题,像是对前三个乐章的回溯与糅合升华。听的时候恍惚间觉得米凯兰杰利的长相神似画像里的李斯特。)

 

二、贝多芬降B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22

  Beethoven- Sonata No.11 in B-flat Major, Op.22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

1.Allegro con brio

第二乐章 富有表现力的快板

2.Allegro con molto espressione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

3.Menuetto

第四乐章 回旋曲(快板)

4.Rondo(Allegretto)

(贝多芬早期的最后一部奏鸣曲,也是早期作品里规模最大的一部。)

(个人感受:

  第一乐章:开头听着有点像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no.3,op.2-3],而且比其更生动些,有很典型的主题对比,随后旋律变的得严谨而不刻板而些许华丽之后反复了一遍[谱例要求,感觉好多奏鸣曲第一乐章都这么写的],第二遍比第一遍更稳重了些主题对比更强烈了,甚至听出了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no.23,op.57]的感觉。随后展开部的旋律犹如疾风竞走般,听上去让人心潮澎湃。最后再现时除了有展开部的华丽与严谨,还多几分梦幻性,听上去好有层次感,最后全曲在由层次感的辉煌中结束。

  第二、三乐章:二三乐章没听出来间隔,过渡的太自然了。开头旋律听上去富有想象力且不失质朴感,与莫扎特奏鸣曲K.457第二乐章有些相似,有种漫步在满是绘画作品的艺术宫殿里,随后中段的低声部和声像是有人在呢喃低语,又像是信徒在弥撒时的祈祷,最后回归主题时的旋律好像美梦成真的感觉,本以为旋律会这么延续下去,结果旋律又激烈不安了起来,略有些暗流涌动,不过最后还是回归趋于安静和幻想性的结尾去了。

  第四乐章:开头听上去是炽热,活跃的情绪表达,神似李斯特。尽管后来又变成了小调旋律不过听上去并不沉重,反而富有激情且励志,随后回归大调,旋律越发带有装饰性,并且在前面乐章出现的幻想、热情、华丽等音色表达在此刻结合在了一起。听上去好像朝气蓬勃的青年为自己的心中理想奋斗一样,没有深刻难解的内涵,只有不懈的奋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感觉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是教科书范本,好规范的触键法,还有忠于原谱,发掘音乐作品深刻内涵,继承前人伟大意志的演奏风格。)

 

三、舒伯特a小调第四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537/164

  Schubert-Sonata No.4 in A Minor,D.537/Op.164

1.Allegro Ma Non Troppo

2.Allegretto Quasi Andantino

3.Allegro Vivace

(个人感受:像是三个不同的故事合在了一起,但是听上去格外的有共性。

 第一乐章:听上去像是一部歌剧,略激昂且辉煌的开头像是交响乐团演奏的序曲一样,之后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像是花腔和高弱音一样轻巧且富有弹性,之后旋律平稳,像是抒情男高和女高对唱的宣叙调,在一段长时间的平静后旋律走向急转直下,由两位戏高出场唱出悲剧性的结尾。

 第二乐章:开头好可爱的音色,有趣、活跃且滑稽且富有幻想,还有点隐隐不安,像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幻梦[不知道为什么还在这其中恍惚地听到了其他初钢琴之外的音色,像是小提琴又像是抒情女高],随后旋律转入小调,尽管是小调却也没觉得有多严肃,从听感上反而觉得更有趣了,像是梦境消散的预示。这一旋律一直持续下去,越来越弱,直到曲终,幻梦消散。

 第三乐章:开头部分像是罗西尼的舞曲,主题好像肖邦第二谐谑曲[op.31]中的一段。总体情绪特别浪漫主义,节奏上依然是古典主义的规矩,具有矛盾的特点。感觉像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与世俗的成规陈说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艰难险阻,几经失败,但斗争者拒不投降,顽强抵抗,还是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勃拉姆斯 四首叙事曲 作品10

  Brahms 4 Ballades, Op.10

(这四首就稍微熟悉些了,起码还听过。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勃拉姆斯的作品,总体听上去特别严肃,压抑。)

第一首 d小调 “爱德华”

    No.1 in D Minor “Edward”

(个人感受:这一首听的比较多,而且还偷练过,因为不长…还看过了资料,一个悲剧故事。之前听过齐默尔曼的版本,第一次听这一版。齐默尔曼是把自己当成亲历者去诠释,弹得是慢满满的悲壮感,而米凯兰杰利是用第三人称上帝视角去演奏的,充满了理性与克制。)

第二首 D大调

No.2 in D Major

(个人感受:像是危机与平静的共存,整部作品都是围绕这两种情绪展开,起初平静,后来灾难降临,最后扛过灾难,回归往常。)

(中间间隔时擦了下汗……才发现他整个脸都是湿的,不过也是,弹了三部奏鸣曲也是够累的的。)

第三首 b小调

No.3 in B Minor

(个人感受:有种匈牙利恰尔达什舞曲的感觉,充斥着痛苦和压抑的情绪,要好似“似诉平生不得志”,为自己的坎坷命运感到愤懑。嗯,我觉得这曲子很适合给中年时期的杜甫听,很符合他的心境。)

第四首 B大调

    No.4 in B Major

     (个人感受:像是对第二首,第三首叙事曲的优化与升华,并且丢掉了其中的负面情绪,有种释怀的快感,也有种静待生命终结的之感…好有内涵啊!,好像贝多芬的后期作品。)


音乐会导赏(个人感受)——阿图罗·米凯兰杰利的卢加诺音乐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