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个预防针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种批判:观众很容易将作品与作者划等号。看一部作品觉得好,就造神;看了他的另一部作品,不满意,就把他从神坛上摔下来。
这是对的,至少在我看来这种批评是对的。
我们观众并非全知全能,而看待观点的态度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十年之前,我们的大多数还在因弱小而自卑;二十年之前,我们的大多数还在把二五当作人生目标;三十年之前,我们的大多数还在否定伟人们留下的一切思想,有些人甚至想要推碑立像来抹消先烈在历史上的存在。
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只是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也提升了足够的鉴赏能力:
原来这些作者从一开始就这么烂的。
并不是作者们改变了,是我们成长了;并不是我们过于偏激,只是鉴赏能力提高了而已。
这些作品中有亮点也有缺点,也许它们并不只是由傲慢与偏见构成。但我们通过在这些作品上吐上一口唾沫来回应作者的偏见也很公平。

动画片,游戏,音乐,电影,电视剧,明星,小说,日本的很多文化载体伴随着我们八十年代到今天的年轻人成长,可以说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娱乐构成。
2015年之后快抖B这些视频流媒体巨头的出现让我们更多的人能更简单的看到更多的视频作品。而为了提供更多的内容,除了内容生产之外,内容进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人买一部手机连上网,打开应用商店下几个热门APP一刷:嘿,动画片小人儿,看看。
虽然大量进口动画的同时也带动了国漫大潮。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动漫还在发展期,一方面很多国漫还在模仿日本作品的叙事结构,变成了“国产日漫”。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动漫用户并不局限于一二线城市,普及性很高。全国各地下沉的用户分布和集中的产业分布,产生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是做各地区各民族都能欣赏的古代文化题材?还是继续做老用户喜欢的“国产日漫”?而有着我们自己风格的现代题材动画,还前路漫漫。
所以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和美国日本的动漫作品打交道,尤其是日本动画。这是个现实。虽然我们可以对着他们吐唾沫,吼着全面禁止撒撒气。但吐完这口唾沫,发泄完心中的忿恨之后,还是需要想一个问题的:
我们该如何宏观的去看待这些和我们有着国仇甚至家恨的国家创作的作品?

该看看,该骂骂,该抵制抵制,该夸奖夸奖。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论我们早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就知道了,还用谁来教吗?
但我们这口唾沫可以啐的理直气壮,没人能拿着“你骂的这么狠怎么还在看日本动画”这种理由来阴阳怪气,因为你们的作品充满了傲慢、卑鄙与不知悔改。
我们也可以对手冢、円谷、宫崎骏这些老爷子的作品公私分明的夸,也没人能说着“都是日本的东西,这会怎么不骂了?”来嘲讽。U型锁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们不会再非黑即白的看待事物。
回怼的预备资料就写到这里,那段好用用哪段,大家可劲怼吧( ͡° ͜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