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老师接受《世界经理人》杂志专访原文
杨飞老师接受《世界经理人》杂志专家说栏目的专访,转发原文如下:


问题一 当下研发创新的新趋势是什么?
吴 敏问:
我们光莆电子从LED 封装、LED 背光产品,到面向消费者的LED 照明产品,一直奉行的都是产品优先战略,通过研发创新、品质方面的优势,赢得了富士康、LG 等大型企业的产业配套订单,并成功打入沃尔玛等商超渠道。
过去我们主要是给大企业做产业配套,都是大订单,现在我们进入LED 照明领域,从“to B”到“toC”转型,需要对消费级市场的产品需求特点有更深的了解,以改善我们的产品研发创新战略。请问当下的研发创新趋势是怎么样的?
杨飞答:第一个趋势是去规模化。以前强调产品的规模效应,创新方向是降低成本。但现在很多行业成本优势在丧失,简单的复制国外产品的方式已经走不通了;第二是个性化,消费者下单后生产线再进行组装;第三个是互联网的智能化,现在很多产品都在结合大数据、互联网,在产品上实现人机交互,数据分析等新功能;再有一个是用户参与;还有一个重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用平台化思维,整合多方智慧,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整合的对象既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等等。
问题二 企业应如何建立创新型的研发体系?
杨飞答:
产品创新最核心的两件事:一是做正确的事,就是做对的产品;二是把事情做正确,就是把产品质量做好,成本降低。很多公司后半段有基础,但是你让他开发对的产品,他很茫然,往往就是跑到市场上去简单模仿。要摆脱这一局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产品规划方法,从凌乱复杂的市场环境里找到趋势,寻找到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进行合适的产品定位,开发合适的产品。
比如华为实施的MM 体系(Marketing Managing)从前端的市场研究开始,对市场环境、竞争进行分析,然后得到自己的市场机会,再结合顾客需求,逐步找到产品的定位,以及产品策划的方向。这样策划出来的产品是市场导向的。很多企业做产品,往往10 个有9 个是错的,因为没有符合市场需求。我见过典型的做电视的例子,公司开发了100 款电视,但真正好卖的只有3-5 款,其他要么卖不掉成库存,要么根本没有量产。这就是规划了不该做的产品,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其实现在很多企业降成本还停留在卡原材料成本、人员成本的阶段,实际上做正确的产品决策,避免不应该规划的产品被开发,对减少浪费的效果比什么都好。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项目开发是直筒型的,立多少项,开发多少产品。而在国外成熟的公司,会有一个比例,大概是7 个创意,真正开发出来的只有1 个。据统计,这能够带来40%-60% 的成本降低。

问题三 传统行业企业如何应对创新新趋势
杨仲阳问:
我们公司已经17 年了,是陶瓷树脂工艺品的老牌厂家,刚开始十年一直以跑广交会接单生存。但后来我认识到未来是小订单、个性化订单的天下,所以果断放弃参展,在近七年时间中通过改进研发流程,引入3D 打印等新工艺新设备,试水B2C 等,逐步打造能够满足客户小订单个性化需求的研发创新和生产能力。最近我们还建立了一家新工厂,专门负责生产小订单。目前还是在摸索,还有很多问题,因为行业内像我们这样转型的没几家,只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刚才您提到的新趋势,我们作为传统行业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
杨飞答:
要分不同阶段的公司。那些已经形成规模、行业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需要的是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和内部管理的创新。而更多的以制造为优势的企业则是研发体系不完善,创新机制残缺不全,他们更多应该在内部管理上加强,打好基本功,比如产品开发流程、项目管理体系、矩阵式的组织运作等等。创新型企业已经在过去十年尝到甜头了,他们技术领先,实现差异化,在市场上取得了优势。他们因为尝到甜头会继续加大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以前是研发部,现在可能会构建研发中心,甚至全球化的研发组织。而制造型企业,他们原来的固有思维要转变,如追求规模化经营、军事化管理等,有可能会给转型创新型企业造成阻碍。很多企业没有办法接受更灵活的创新方式、更扁平化的组织、矩阵式的运作等管理新思维。要完成转型,高层、中层、基层都要转变,可能要几年时间,甚至更长。
问题四 如何提升研发人员的管理能力?
杨飞答:
最重要的是培养“教练式的领导力”。研发管理人员往往是技术出身,不重视管理,认为是“走形式”、“务虚”。但实际上,只有研发管理人员重视管理,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传递下去,才有可能建立系统性的研发管理体系,才能形成适合创新型人才的企业文化。比如很多人都看到了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很大,但他们没有看到,投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能力提升,包括管理体系的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