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分享《风起洛阳》的海报设计,我把他们背后的设计团队请了出来!【杰视帮】
作为设计师,如果你最近和一个陌生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破冰,相信我,聊聊《风起洛阳》总不会错的。

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成为现象级剧集的同时,也让制作公司留白影视与原作者马伯庸的组合奠定了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

2021年的年末,《风起洛阳》上线,也再次印证了“留白+马伯庸”的爆款公式。
即使在遭遇2021年大IP破灭的影视寒冬,即使《风起洛阳》的制作预算只有《长安十二时辰》的60%,《风起洛阳》依然在年末掀起了这股国潮狂热。

剧中重要场景全部采用实景搭建,总占地超4万平方米。


神都之下的不良井更是耗时65天打造,占地4500平米。


从主演到群演个个颜值演技双在线,几乎没有令人出戏的尬演。

硬件设施到位,软件剧情更是在马伯庸的原著基础上,改编得扣人心弦。
上瘾式的跌宕起伏与悬疑反转,近乎每周的结尾都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展开,追剧的这段时间,办公室每天早上打招呼的方式都是吐槽头一天晚上的《风起洛阳》。

不过,结局倒是有种被背刺的痛。

害,虽然想吐槽的心迫切,但剧情这些今天先不聊。
作为一个设计师,你有留意过《风起洛阳》的海报吗?
很多朋友或许沉迷追剧,都没看过风起洛阳的海报,我先放出来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看完以后,大家什么感觉?
主视觉海报和角色海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质感厚重惊艳,但视觉耐看不油腻,牛大了。

我问了身边很多朋友,大家对风起洛阳的海报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评价,海报第一眼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就能牢牢锁住观众的眼球。

市面上虽然并不乏这类高饱和的厚重感海报,但这类海报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一个致命的弊病:
不耐看。
高饱和的图片确实会在第一时间抓取眼球,但是,由于高压的视觉性会在短时间内引起人眼的视觉疲劳,从而快速把视野从中抽离。

但是,风气洛阳的海报说不出来的妙处就在这里,他在第一眼冲击的厚重感基础上,又没有造成直观的视觉侵略,十分耐看。

硬要说的话,有点结合了厚涂原画的震撼与线描插画的细致。
不过,这些都只是作为一个观众的主观感受。那么作为设计师,从技术角度去分析,风起洛阳的海报是做了哪些“小心思”,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
我们以风起洛阳主视觉海报为例,从构图、黑白灰、配色和后期氛围这四个维度来尝试做一个拆解。

从构图上来说,主视觉海报是标志的对称式构图,让视觉中心牢牢地锁定在了牡丹花的花芯处。

为什么主视觉海报采用严苛的对称式构图?
《风起洛阳》的故事背景是武则天时期,是唐末武周时期,那时的艺术强调对称美,不仅是绘画与宫廷建筑的对称,在唐诗绝句中也格外讲究对称感。

接下来,我们在PS中新建黑白观察层,分析一下海报的黑白灰分布。

尤其像这种质感厚重的海报,即使建立了黑白参考层,眼睛还是不自觉地会被帅气的标题字体以及牡丹干扰,很难一口说出其黑白层次。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超好用的观察技巧:
黑白模糊观察法。
很简单,我们在黑白的基础上,对海报进行一次高斯模糊:

这样,我们可以排除形态上的干扰,快速找到画面大体的明暗分布。
巧妙的是,这幅海报并不像我最开始直观判定的超高对比度,画面的黑白层次鲜明有序,其中还有许多温和的灰度区域。
正是这些柔和的灰度区域存在,才避免了画面“不耐看”的现象。

接下来,恢复画面,我们再从细节上观察它的黑白层次。
即使眼睛不够熟练,通过习惯工具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在牡丹的阴影区,其亮度也到了14%,与之相对的是背景底纹的正常区域亮度也只有7%。

这就是所谓的拉开主舞台与背景的画面层次的方法。
黑白看完了,咱们再来看看感观最奇妙的色彩部分。

这张海报的色彩是不是给人一种极其显眼的高饱和质感?
但如果你用习惯吸取牡丹色彩会发现,其饱和度高于80%的部分很少,平均下来即使是视觉中心的牡丹饱和度也不过67%。

在请教了各路设计师之后(甚至这套海报的执行团队负责人),才逐渐明白了这张海报色彩的奥秘。
作为设计师,大家都知道一个色彩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属性。

但是,我们大多熟悉的是同种色色相的其他属性对比,大家是否有去注意过,在饱和度和明度相同时,不同色相所带来的亮度感受也是不同的。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是一张色域图的截图:

感觉得出来在统一水平线上不同色相的亮度差异吗?
有点感觉但说不出来?我们继续试验。
我们填充两个饱和度和亮度均为100%的青色与红色方块。

建立黑白观察层,视觉上的亮度差异非常明显。

在其他参数一致时,不同色相的亮度与饱和度感受依然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同色相的特质所带来的不同明暗视觉,正是风起洛阳海报艳丽而不油腻的秘密之一。

同时,当色相处于一个模糊的界定状态,人眼无法第一时间识别出它的色彩时,就会缓和画面冲击力所带来视觉压力的副作用,让我们愿意多看上两眼。
也就是所谓的高级感。
蒂芙尼蓝就是这么个逻辑。

《风起洛阳》中牡丹的配色,也是如此。

另外,海报艳丽又耐看的秘密,其实也在于此,大家可以在PS中自己尝试调整牡丹的色彩,感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给大家一点小提示,冷色的亮色会给人视觉上一种褪色感。

另外,在氛围上,压暗四角的聚焦处理、虚实结合的节奏把控,海报在聚焦感与虚实节奏的把控上做到了极致。
当然,这种细腻与高级感不仅归功于这些,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比如肌理化的设计手法,都让这一整套海报细看也大有可玩。

感受不明显?我们再拿一张角色海报举例。

首先在构图上,风起洛阳的角色海报满足了画面的曲直韵律。
不要觉得这是一种绘画的玄学,画面中没有直线会显得没有主心骨,没有曲线又会显得画面生硬,只有直线和曲线的构图交错,才能展现出海报的韵律。

没有听懂的同学没关系,我特地让我们负责品宣的手绘小姐姐,画了一幅关于韵律的示意图,分享给大家:

是不是,一看就懂?
另外,在人物海报的色彩处理上,三兔的设计团队还用到了系列海报中很巧妙的设计方法:单色调高饱和处理法。
大家可以把海报拖到PS里进行吸色对比,结合上述的原理,理解一下这种设计的用法。

同时,还可以吸一下暗部的色彩处理,看一下三兔设计团队为了中和红色带来的刺激感,在暗部做的巧妙处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张海报强大的聚焦感。

大家看到这张海报是不是直观的都把视觉聚焦到了宋茜的脸上?是如何做到这样的高度聚焦感的?
除了明星本身的高颜值,三兔团队通过黑白灰的亮度差异、色彩饱和度差异、甚至清晰度的差异处理,从多个维度把观者的视觉牢牢锁定在了人物面部。

如果作为设计新人,不太能感觉到这种变化,可以看看下面这种海报,在虚实的处理上更加明显:

当然了,这种事后的分析很容易把一件事情说得貌似很容易的样子,但只有真正接触过影视设计的设计师才知道,
仅是在构图或黑白灰的处理上,想达到商业级别,就已经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了。
向整个三兔传媒设计团队以及留白影视致敬。


写到这里,我也忍不住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嘴上说得这么嗨,手上要不动起来?
当然,作为一个对PS的认知仅停留在PS安装上的小编,我的动手仅停留在打开PS上,剩下的,只能交给我们的老师了。
不过由于事发突然,我们可怜的老师被迫吃到一半冲上楼,用了一点点的时间对这套海报的氛围做了一个初步的大概临摹。

如果大家感兴趣,下次,让常新老师好好把人物面部的细节与环境细节,给大家整一期保姆级影视海报后期实操教程。

讲到这儿,有朋友好奇,你这样明目张胆拆解别人海报,不怕他们来找你麻烦吗?
那就要聊聊海报拍板人大锤的故事了。

关注我们的老粉应该知道,大锤和杰克那些年不可名状的往事,连秋水看了都会吃醋。

可能还有不少同学是线下跟大锤面对面过的。

大锤是早年线上合成班第五期的同学,目前任职于三兔传媒,不仅是最早一批骨灰级学员,也是杰克的“干儿子”。

目前,大锤所在的三兔传媒设计团队负责着一系列一线影视作品的海报设计与制作(以下作品皆由三兔传媒设计团队参与创作)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长安十二时辰》

《橙红年代》

《山河令》

以及这次的《风起洛阳》

不管从创意、构图还是技法,是不是都给你一种这不是我一个月薪3000的人能做的设计?
感觉自己已经达不到这个水准了?
咳咳,那你是没见过大锤早年的海报作品。

独家展示一些大锤早年来学习前的作品,xdm都是自己人,看过以后千万别外传。

你看,这些设计大神们,也有着那一段不擅设计的经历。

大神之所以是大神,仰仗的,只不过是辛勤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
附上一段四年前我们对大锤的回访片段: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好奇专业团队是如何进行影视海报的创作了?
3年后,影视海报设计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何进行前期的灵感萃取?
后期的海报执行需要哪些技法?
大锤和杰克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大家对这些事情感兴趣,我们以后或许可以安排一场杰克和大锤的直播联动~


最后的最后,还是忍不住想吐槽一下,对于结局,我想用一个表情包表达我内心的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