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走向兴盛的原因
大众文化的受众:20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后,民众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思想观念发生了更新与转变,开始告别“革命文化”,私利和私欲的合法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文化价值观向世俗化转型。同时市场经济政策的推行与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需求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当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使人们摆脱了饥荒和贫困的梦魇之后,人们的精神 文化需要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大众文化的受众。
大众文化的媒介: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传播媒介在不断发展进步。从收音机、录音机、录音磁带到电视机再到电脑、手机以及现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平台,这些传播媒介无一不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传播途径。八九十年代,民众听过收录机和录音磁带听邓丽君等人的歌曲,随后电视被普遍使用,电视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展,视听结合,声画同步,至今仍然是受众最广的传播媒介。琼瑶剧、武侠剧等一直被重播或者翻拍,DVD和VCD放映机的出现使电视剧的观看时间更加自由,到二十一世纪的青春偶像剧以及各种搞笑综艺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近年来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发展也使得电视节目更加丰富,更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如今,网络和电脑也已经在民众中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上网变得更加容易。可以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及时而广阔的传播平台。相比于文字、收音机、电视等传统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连续剧、综艺节目,通过网络查阅古今中外的书籍资料,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最及时的信息且能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显然网络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及时丰富且有参与度。
作家艺术家创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创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生产,一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商品化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为了适应商品市场的需要,作家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作品的接受和消费,不得不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争取市场,为作品的生存开拓更为广泛的受众空间。他们调整自己作品的文化身份,由高高在上的状态转化到与大众平等对话的立场,这就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兴盛。如王朔的“痞子文学”热潮就从 80 年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 90年代初期,莫言的《檀香刑》直接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形式和语言,郭敬明、韩寒等人的小说则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这些作品语言平素,情节生动、极具可读性,非常适合在现代媒体上传播。除此之外,在网络的发展下涌现了一大批网络文学创作者,他们通过创作网络小说获得收益,开始逐渐以追求商业利益为其创作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