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读04:怎么正确认识处女情节

1.什么是一般人类劳动
清北毕业去卖猪肉,是丢人?还是降维打击?
商品的价值:是由凝聚在其中的人类简单劳动决定的。
分工,凝聚在麻布中的是织这种简单劳动,凝聚在上衣中的是缝这种简单劳动。
一定数量的麻布价值=一定数量上衣的价值,说明织麻布的简单劳动=缝上衣的简单劳动。把这两种具体的简单劳动抽象化之后,去掉它的特征,剩下的也就是我们抽象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定义成一般人类劳动。
简单劳动:就是具体的,管你是烤面包还是煎牛排。
抽象一般劳动:一般会涉及到一个群体,如小红,小绿,小黄等然后他们做的简单劳动可能各不相同,他们可能有面包,做巧克力,去农业耕种,但是我们要把它抽象化之后,他们就成一个大写的人类的一般劳动。他们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凝聚的是人类的一般劳动。
2.什么是相对价值形式
怎么正确认识处情节?
《资本论》
要发现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表现怎样隐藏在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中,首先必须完全敝开这个价值关系的量的方面来考察这个关系。人们通常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在价值关系中只看到两种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们忽略了
【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
自然而然在这个公式上面看到面包就仿佛看到牛排,看到牛排就仿佛看到面包,面包就这样取得了与它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通过这个价值形式(等式),仿佛看到有一面镜子,这个镜子能造出物品的价值,并且任何时候任何商品发生交换的时候,这一面镜子都存在,都在告诉你商品B的自然形式形成商品A的价值形式。
结论:把一个商品的价值被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就叫:相对价值形式。
劳动成果AB面包:
把其中一片面包变成商品A,商品来到市场上的时候,大家关注它的交换价值,而影藏在【交换价值】背后的是它的【劳动价值量】。
另一片B面包变成物品B,拿回家自己吃和自己使用的时候,关注是它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背后的是【使用价值】。
当然商品A和物品B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只是处于不同的位置,所以商品A也会有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量,物品B也会有交换价值和劳动价值量,他们俩都是可以完全互换的,这也是我们对单一商品的一个分析。
面包和牛排之间的这种交换关系,就是研究的相对价值形式,隐藏在相对价值形式背后的,其实是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简单人类劳动,把简单人类劳动的特征给去除掉之后,那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物质上的不平等是因为劳动者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肉体上的不平等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一切都无法阻碍我们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如果你认为非处是一种掉价,那你就已经在把对方当成一种商品在看。根据相对价值等式,把对方看成商品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把自己看成一件商品,你不是是贴一张处标签的商品。
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类劳动者创造的,不是由工具创造的,也不是由商品创造,当你把自己从伟大的劳动者降格成为商品之后,你的人生也就只能是在不同的资本家手里倒转几次,你还失去上天赐予你的最珍贵的品质,不管你找到的人生伴侣是处还是非处,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商品,最终只会陷入到资本主义的拜物教诅咒当中,成为一种非人的存在,也就是资本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