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海,如今还是合资车销售的天堂吗?

2023-07-21 10:00 作者:速度记  | 我要投稿

"

每到七月中,自然是收集各种半年销量数据的时候,今年行情诡谲,于是又多拉了一些数据指望互相佐证。在一堆全国销售数据分析中,偶然看到一个上海上半年的车市报告,打开第一眼,就颠覆了过往认知。

"



撰稿|周展

编辑|周展

视觉|慢慢





首先是这张图:


要不是再三确认打开的确是上海数据,这个自主与合资的悬殊比例我是无法相信的。于是,这个来自上海汽车销售行业协会的半年度报告成功吸引了我,放弃纠结新势力那几家幼稚的销量数据游戏,来看看这个我生活的城市,它的汽车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完文字,才发现这个饼图代表的,是进入上海市场的汽车品牌分布,也就是说自主阵营已经有90个品牌在上海开张落户,而过去最熟悉的合资品牌,却只有24家了……好吧,我大惊小怪了,本来自主品牌这几年就增量惊人,单单吉利比亚迪长城,一家都能生出十几个子品牌,再加上春笋般的新势力,90个品牌都在上海卖车,不夸张。毕竟还要看销量。


于是,销量呢?


我直接跳到了销量部份,结果是这样的:

 


看上去,在上半年的销量上合资品牌最终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地位,以41,037台仅次于高端品牌,而自主品牌仅有4,272台,差距悬殊。这似乎才是我认知里上海汽车市场常态的销量分布,毕竟这里有国内两大头部合资企业通用和大众,替合资品牌撑个基本盘还是可以的,然而,合资在上海还真的稳吗?


继续看这张表就能看出问题,作为上半年的同比,高端和自主较之2022年都有超过40%的增幅,然而,合资品牌还不到20%。要知道,2022年上海的汽车市场可缺失了整整三个月。如果把那三个月的基本数补足,你就会发现,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只有高端和自主品牌还在正常增长,而合资品牌这19.8%的增幅简直就是下滑了。


而这份报告关于经销商的部份也在佐证着合资品牌在上海的窘境。同样还是一张饼图:

 


可以看到,这个数据完美印证了之前品牌渗透率的数据,从经销商的数量分布上,自主品牌继续呈现碾压之势,772家,甚至是合资品牌的三倍。这个数据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仅仅也就在五六年前,虽然自主品牌进入上海市场的不少,但真正卖车的却不多,很多都是基于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摆个门店立形象而已,压根不认为自己在高端合资大本营的魔都会有啥建树,所以往往是品牌占比高,经销商却占比少,所谓雷声大雨点小。


但如今不一样了,这个经销商数量和品牌数量保持一致的态势,能看出凡是进入上海的自主品牌似乎都想认真卖车了。我想这应该也是比亚迪和蔚小理带来了示范效应,毕竟在如今的上海街头,感觉除了特斯拉,就都是他们了。

  

❂ 2023上海车展比亚迪站台上大受欢迎的海豹


应该说,这个经销商数量的分布图,更能代表上海车市未来的格局,毕竟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了一个品牌或投资人真金白银在上海的投入,至少他们看到了在上海市场卖车赚钱的可能,而这个58%和20%的比例,已经是自主和合资用钱投票的结果了。


当然,尽管这份报告里没有明确,但我们也能看出在上海市场突飞猛进的自主品牌大部份应该和新能源是重合的。可以说,上海本土上绿牌的宽松政策,在扶持新能源的同时其实也扶持了自主品牌进入上海的机会。别的不说,只要看看如今上海满大街的混动比亚迪,就能明白政策对自主品牌入沪的支持力度。


尽管从今年2月份开始,插电混动已经无法挂绿牌,但这个市场对自主新能源的接受度却已经彻底打开了。在这份报告中,是这样总结自主品牌在上海的增长:

“自主品牌的汽车经销商数量迅速增长,其规模要大于高端和合资汽车品牌的合计总量,其增量主要来自于新能源品牌,也体现了中国品牌在汽车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入市而不断走强。”



记得十几年前,合资品牌风头正劲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一个自主品牌的朋友聊天,问他们为啥不来上海卖车,结果人家一阵数落,无非是上海消费有地域歧视,看不上自主品牌云云,我当时反驳说上海人消费其实是最精明,最没有地域概念的,只买对的好的,不买差的贵的。


果然,2014年比亚迪初代秦在上海结实刷了一波存在感,成为年度爆款。而现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其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上海这个市场的开放,地域歧视应该也从每家自主品牌营销人的脑子里消失了吧,在新能源政策和自主品牌设计在线、超高性价比的双重叠加下,合资车哪怕顶着全球品牌,压力也可想而知,如果上海不买单,那只是你不够好,而已。


由此最终我也想到了一个话题,不远的将来,上海的新车应该哪个阵营占主流?如果放眼世界,在拥有自主造车能力的市场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是本土车型占主导,那我想在上海,大概最后也应该是这样吧。



上海,如今还是合资车销售的天堂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