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涩的十万步丈量中外城市的差异——“意匠建新”赴意大利支队个人总结
2023年7月10日至20日,带着前往异国的新鲜感和对比学习的兴趣,我跟随建筑学院“意匠建新”赴意大利调研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保护支队,在米兰和佛罗伦萨开展为期十天的远行求学之旅。经历这一段意义非凡的时间后,我暗自鼓励自己不仅亲眼见到了更开阔的世界,也总结出了中外城市差异个人思考的“一手资料”。因此在本篇总结中,我将聚焦在两座城市的探索学习过程中我所得到的,解答脑海中问题的答案。 在行前,我就对中外城市发展思路是否存在差异产生了较大的疑问——当我在网络百科上搜索国外城市的信息数据时,为何发现欧洲城市的规模常常明显小于国内城市,却能够具有十分高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我国短时间快速发展的城市有哪些方面超越或落后国外相对过渡发展自然的欧洲城市?为何在国内现代化城市中很难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街区或街角?我似乎对这些问题有较为成熟的个人理解,但直到来到米兰和佛罗伦萨当地,我才得以切身地体验到它们的独特之处。 其一是因为行政区划制度的不同。我国在80年代逐步扩大推行地级市的建立,形成独特的“市管县”制度;而意大利实行“大区——省——市/镇”的区划管理体系,每个市的面积通常仅限于其市区部分而非囊括周边郊区和乡村,城市制度更加独立。个人认为,国内所采取的“市管县”制度实则是延续了我国行政区划的金字塔结构,地级市的面积包括所辖区县和代管县级市的所有面积,其优势在于集中力量统筹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而意大利等国所采取的区划制度则是鼓励城市和乡村在同一行政级别上自由发展,有利于集中精力建设打造城市本身。 其二是因为城市建设政策的不同。例如,我国国内住宅大多建设为小区,这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制度,起初和我们所说的“大院”一样,是不同单位的集合住宅区;我国推行住宅商品化之后,房地产公司沿用小区模式进行建设和销售,奠定今日我国住宅区基本局面;国外以独立住宅、独立公寓为主要商品住宅进行销售。这两者在城市体验上带来的影响是差异悬殊的——我国小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封闭”,即使是不封闭的小区,内部的设施常常也仅限于卫生设施、社区设施等等,远不如小区外部的街区齐全;相反,在米兰和佛罗伦萨的街道上行走,我深刻感受到这一差距,因为独立住宅区带来的是更多的街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面积,从而可供游客行走的“有效面积”远大于同等建成区面积的我国城市。例如:我的家乡四川省泸州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宣称为约173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120万;佛罗伦萨市域面积102.4平方千米,人口约38万。然而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佛罗伦萨的街巷道路几乎都有门店分布,可行走的“有效面积”大于泸州主城区。这是我的直观感受,但我相信这一感受将会持续引导我去关注中外城市差异的更深层次的元素。 总体而言,在欣赏两座城市反映出的意大利艺术之美之外,我更加重视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米兰和佛罗伦萨的街道纵横,去关注城市街区面貌的各种特色,去比较中外城市发展的各自优劣。每日不下两万步的行进也许还暂时不会为我带来更多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但一定会作为我所得到的青涩的“一手资料”,在我学习城乡规划专业、未来思考如何在现行制度下改良城市建设方向等等问题时,在我的记忆中,如黄金般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