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哪位明星称得上神仙颜值?——对“美”的反思

2023-02-14 23:15 作者:汉向洛  | 我要投稿

在理性主义者看来,作为名词的“美”,它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无功利愉悦感的人或物,譬如经典艺术作品。“美”还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心理体验,所谓“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人类社会具有“主观的客观性”特征,即部分人或多数人的某些近似的主观体验汇聚在一起,成为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规则。纵然“美”再主观,也逃不出“主观的客观性”引力的束缚。

将形象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是演艺圈的通行规则。作为公众人物,艺人以其形象(主要是“脸”)引起公众关注。早年间,天涯社区网友曾评选过“天涯四美”(本人有感的是乔美人振宇),入选者即可视为某个时代的公认美男;《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刘亦菲的美再次得到了观众的认证。“美”既然经过了公众认证,自然就具有了客观性,而有了客观性加持,形象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有些艺人的形象,甚至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罗兰·巴特就写过一篇题为《嘉宝的脸》的文章,对好莱坞影星葛丽泰·嘉宝的脸进行评析,“金句”如下。

“嘉宝的脸仍具有与典雅情爱(amour courtois)相同的支配一切的特征,这一人体的裸露部分散逸着历劫不复之地(地狱)的神秘感。” “在《克里斯蒂娜女王》中,脸部化妆犹如积雪覆盖于面具之上;这不是描绘而成的脸,却是石膏范铸而成的脸……这张脸,即便极端美丽,却不是描绘出来,而是在光滑易碎之物上雕刻出来。” “嘉宝别名‘超凡脱俗’(Divine)更多的无疑是指称其形体外表所具有的本质,而不是描绘绝顶之美,超凡脱俗出自天国,那儿万物都在最为清晰的状态中日渐成形并臻于完美。”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嘉宝的独特之处在于观念范畴,赫本则在于实体范畴。嘉宝的脸是型相(理念),赫本的脸则是事件(引人瞩目之物)。”    熟悉柏拉图“理念”概念的读者也许知道,在柏拉图看来,世上最高级的存在是“理念”(譬如关于“上帝”或“圣人”的观念);其次是实体(即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实体是对理念的摹仿,因而下理念一等;最后关于人的视像作品,是对实体的模仿,下理念二等。理念之人只应天上有,巴特眼中的嘉宝近乎于理念般的存在。    巴特生于1912年,朱生豪也生于1912年,若是两人生前能够相遇,一定会惺惺相惜。朱生豪同样也是嘉宝的忠实粉丝,他同样喜欢嘉宝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并将这部片子视为浪漫主义影片的典范,评价如下。 “罗曼斯的片子我只看过一张好的,那是Garbo的Queen Christina,故事是说一个冰雪之国(瑞典)的女王,喜男装,好骑射,不愿结婚,憧憬着自由,因为对于一个西班牙使臣的缱绻,那是代表她对于南国的阳光与热情的渴慕,终于脱去王冠的桎梏,载着被杀的使臣的尸首,到那产葡萄的国土里去了。很够诗意是不是?这是嘉宝自己挑选的她祖国的故事,完全地代表了她的艺术的灵魂的。”

在阅读《启蒙辩证法》这本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之作时,有一句话让我很吃惊。该书作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极为冷峻理性,他们对当时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充满敌意,但对嘉宝,却评价颇高,评语为:“普通人热爱着对他们的不公,这种力量甚至比当权者的狡诈还要强大……普通人更需要米老鼠,而不是悲剧性的嘉宝。”在他们看来,嘉宝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悲剧气质,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而这种悲剧气质的本质,乃是对不公结构的抗争:嘉宝饰演的瑞典女王对僵化王室制度的抗争,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纳粹化德国的社会批判,本质上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巴特、朱生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均认可嘉宝的美——一种超越形象、接近理念之美。嘉宝的美因而具有了客观性,嘉宝之美的客观性并非导向经济资本,而是导向无功利的反思

哪位明星称得上神仙颜值?——对“美”的反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