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报新闻学就要把他打晕?填报志愿听教授的?还是网红专家?
近期,某位网红张XX发表了一段关于新闻学专业的批评言论。他声称在中国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随便选择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学更好。张XX的言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讨论和反应。一些人支持他的观点,认为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而另一些人则批评他的言论过于极端和不负责任。面对某新闻学教授的质疑,张XX发文反质疑:“一个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和流量不如我,一个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里面是不是多少有点问题?”

关于以上事件的发酵过程,我关注了很久。
个人觉得张XX的言论并没有完全错,但也绝对没有说对。然而,有一句话不是说了吗,人用四五年学会了说话,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张XX的原话是:
"别报新闻好吗?我就这么跟你说,在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边,你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别报新闻好吧?如果我是家长的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这样的言论在亲戚朋友向你咨询报考意见时,或者在面对支付张XX公司几万的咨询费用的客户时,你可以说。但是在你拥有“网红”身份、数以百万计的关注者,并打着“名师”和“教育博主”的名义时,就不应该说出这样激进的话。因为教育是一个社会学科,需要大量数据和实验证据才能得出结论。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个体化且不存在唯一真理的学科,因此任何所谓的“专家”之言对于每个人的参考价值也不同。因此,张XX在高考和填志愿的时期说出如此激进的言论,是非常不合适的。
张XX的问题在于他的快速走红和轻而易举地获得财富,仅凭借他的“网红之口”就自以为可以左右人们的选择。我在某种程度上赞同他对于一些观点的看法,比如关于某些学科存在“专业壁垒”的观点,这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话说回来,他自己本科学习的也是一个存在“专业壁垒”的学科,然而他却声称“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这事实上为他赚取了关注。他之所以红,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位名师吗?还是因为他赶上了互联网短视频的热潮,通过制造个人形象和说出格的话题,同时通过间接卖弄自己的不幸遭遇(多次提到齐齐哈尔大学/大省份高考分数线等)而走红的呢?这一整个过程就是典型的传播学的案例啊!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崇尚“所有经历皆为参考,没有正确答案”的理念。我理解很多家长和学生由于信息不畅通,希望有专家指导。然而,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在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专家。
我非常反感当前互联网和社交平台上涌现的伪造“专家”现象,尤其是在社会学领域。例如,将犯罪学教授李玫瑾的某些言论等同于“育儿宝典”。然而,事实是她自己从未标榜过自己是教育学家,她一直研究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同样,张XX也是如此,他说的话并不代表真理。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这是当今互联网时代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回到事件本身,既然张被推上了“专家”的位置,并从中获得了太多好处,那么他就需要谨慎言行。如果无法做到谨慎,就必须接受质疑和批评。
另外,再多说一句,张XX说过很多关于社会阴暗面的话,不可否认,其中不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选择专业时的唯一的参考依据。我认为他完全可以开设一个“张XX谈就业百态”、“张XX谈求职现状”或“张XX谈社会真相”栏目,而不是打着“升学规划”和“填报志愿”的旗号来获得利益。因为大部分会全盘接受他观点的家长和学生,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规划能力,他们最容易被误导。